逝的四字成语?悼念逝者的四字成语

牵着乌龟去散步 成语 4

大家好,关于逝的四字成语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悼念逝者的四字成语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1. 逝开头的四字成语
  2. 形容消失不见的四字成语
  3. 去世的四字成语

一、逝开头的四字成语

逝开头的四字成语:转瞬即逝、逝将去汝、东海逝波、稍纵即逝、流光易逝

转瞬即逝(zhuǎn shùn jí shì),形容时间短促,很快就会失去或消失。造句:你的花期是短暂的,恍然如梦,转瞬即逝;你的成长是漫长的,春华秋实,多少人为此付出爱的代价。

逝将去汝(shì jiāng qù rǔ),意思是诀别之辞。造句:逝将去汝,适彼乐土。(出自《诗·魏风·硕鼠》)

东海逝波(dōng hǎi shì bō),意思是东逝大海的波涛,用来比喻大势已去,无法挽回。造句:东逝大海的波涛。比喻大势已去,无法挽回。(出自明·刘若愚《酌中志·内府衙门职掌》)

稍纵即逝(shāo zòng jí shì),意思是稍微一放松就消失了,形容时间或机会等很容易过去。造句:时光如流水,稍纵即逝。

流光易逝(liú guāng yì shì),形容时间过得很快。造句:所有经历过的痛,都会随着时间流逝而忘却。

二、形容消失不见的四字成语

形容消失的四字成语有无影无踪、烟云过眼、烟消云散、一扫而空、云消雾散、一笔抹煞、烟消雾散、一扫而光、销声匿迹、无形无影、昙花一现、稍纵即逝、九霄云外、灰飞烟灭、过眼烟云、风卷残云、风吹云散、荡然无存、电光石火、藏形匿影、不翼而飞、遁名匿迹、高飞远走、化为泡影、消声灭迹、隐姓埋名、化为 *** 、无影无踪。

烟云过眼,象烟云在眼前一晃而过。比喻事物很快就成为过去。也比喻身外之物,不必重视。

一笔勾销,把账一笔抹掉。比喻把一切全部取消。

烟消云散,象烟云消散一样。比喻事物消失得 *** 净净。

一扫而空,一下子便扫除干净。比喻彻底清除。

一笔抹煞,抹煞:勾销。画一笔,全部抹掉。比喻轻率地把成绩、优点全部否定。

隐姓埋名,隐瞒自己的真实姓名,不让别人知道。

云消雾散,象烟云消散一样。比喻事物消失得 *** 净净。

一笔抹杀,比喻轻率地把成绩、优点全部否定。

销声匿迹,销:通“消”,消失;匿:隐藏;迹:踪迹。指隐藏起来,不公开露面。

消声灭迹,不公开讲话,不出头露面。形容隐藏起来,不再出现。

无影无踪,踪:踪迹。没有一点踪影。形容完全消失,不知去向。

无形无影,①不见形迹;完全消失。②以形容虚构的事物。

昙花一现,昙花:即优简乱昙钵洞物花, *** 时间很短。比喻美好的事物或景象出现了一下,很快就消失。

韬声匿迹,隐匿音信踪迹。谓不被人所见闻。

稍纵即逝,纵:放;逝:消失。稍微一放松就消失了。形容时间或机会等很容易过去。

潜形匿迹,隐蔽形迹,不露 *** 。

匿迹销声,指隐藏进来或不公开露面。

九霄云外,在九重天的外面。比喻无限远的地方或远得无影无踪。

化为泡影,泡:水泡。变成像水泡和影子那样,很快就消失

化为 *** , *** :哪有,何有。变得什么都没有。指全部消失或完全落空。

过眼烟云,从眼前飘过的云烟。原比喻身外之物,不必重视。后比喻很快就消失的事物。

高飞远走,形容离开某地,逃避到远处去。

过眼云烟,从眼前飘过的云烟。原比喻身外之物,不必重视。后比喻很快就消失的事物。

高飞远遁,制摆脱不利的环境,躲避到远防去。同“高飞远走”。

风卷残云,大风把残云卷走。比喻一下子把残存的东西一扫而光。

风吹云散,比喻事物的消失、完结。

荡然无存,形容东西完全失去,一点没有留下。

电光石火,闪电的光,燧石的火。原为佛家语,比喻事物瞬息即逝。现多形容事物象闪电和石火一样一瞬间就消逝。

遁迹潜形,遁、潜:隐藏。迹、形:踪迹,形迹。指隐藏踪迹和身形。

遁名匿迹,遁:隐藏;匿:藏匿。隐姓埋名,不让人闻知。

藏形匿影,藏、匿:隐藏。隐藏形迹,不露 *** 。

藏踪蹑迹,蹑:轻步行走的样子。隐秘行踪,悄悄行动。

逝的四字成语?悼念逝者的四字成语-第1张图片-

撮盐入火,撮:以指取物。盐一放在火里就爆裂。比喻 *** 急躁。

不翼而飞,翼:翅膀。没有翅膀却飞走了。比喻物品忽然丢失。也比喻事情传播得很迅速。

1.渺无踪影[miǎo wú zōng yǐng]:看不到一点踪迹和影子。亦作“渺无影踪”。

2.无影无踪[wú yǐng wú zōng]:踪:踪迹。没有一点踪影。形容完全消失,不知去向。

3.消声匿迹[xiāo shēng nì jì]:不公开讲话,不出头露面。形容隐藏起来,不再出现。

4.销声匿迹[xiāo shēng nì jì]:销:通“消”,消失;匿:隐藏;迹:踪迹。指隐藏起来,不公开露面。

5.荡然无存[dàng rán wú cún]:荡然:完全空无。形容东西完全失去,一点没有留下。

4.形容消失了什么也没有的四字成语

销声匿迹【拼音】:xiāo shēng nì jì

解释:不出声;不露面。形容隐藏起来或不公开露面。销:消失。

出处: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宗生避地,……然畏颖川知之,遂旅游资中郡,销声敛迹,唯恐人知。”

例句:像这样的小部队,一般说不会引起人们注意,但为着真正做到销声匿迹,按照闯王的意思,将人马分作三股。

无影无踪【拼音】:wú yǐng wú zōng

解释:没有一点踪迹。形容完全消失,不知去向。也作“无踪无影”。

出处:元·吴昌龄《东坡梦》第三折:“你那里挨挨桚桚,闪闪藏藏,无影无踪。”

例句:过去由于人们乱捕滥杀野生动物,森林里许多珍奇动物都跑得无影无踪。

无影无踪【拼音】:wú yǐng wú zōng

解释:没有一点踪迹。形容完全消失,不知去向。也作“无踪无影”。

出处:元·吴昌龄《东坡梦》第三折:“你那里挨挨桚桚,闪闪藏藏,无影无踪。”

例句:过去由于人们乱捕滥杀野生动物,森林里许多珍奇动物都跑得无影无踪。

三、去世的四字成语

1、僾:仿佛,隐约;忾:叹息。仿佛看到身影,听到叹息。形容对去世亲人的思念

2、出处:西汉·戴圣《礼记·祭义》:“僾然必有见乎其位,出户而听,忾然必有闻乎其叹息之声。”

3、归:归向、归宿。一直到头发白了,志趣依然相投。形容友谊长久,始终不渝。后用以表示都是老人而同时去世。

4、出处:晋·潘岳《金谷集作诗》:“春荣谁不慕,岁寒良独希;投分寄石友,白首同所归。”

5、恨:悔恨;终天:终身。旧指因父母去世而一辈子感到悲痛。现指因做错某事而后悔一辈子。

6、出处: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十八:“丹客住了哭,对富翁道:‘本待与主翁完成美事,少尽报效之心,论证知遭此大变,抱恨终天!’”

7、出处:宋·李昉《太平广记》:“郑友过一 *** ,驻马而吟,久不得属, *** 中人续之曰:‘下有百年人,长眠不知晓。’”

8、就义:为正义而死。无所畏惧地为正义事业而牺牲。

9、出处:宋·朱熹《近思录》:“感慨杀身者易,从容就义者难。”

10、丹心:红心、忠心。碧血:血化为碧玉。碧:青绿色的宝石,表示血的珍贵。赤诚的忠心,宝贵的鲜血。用以赞扬为国捐躯的重大牺牲。

11、出处:《庄子·外物》:“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元·郑元祐《张御史死节歌》:“孤忠既足明丹心,三年犹须化碧血。”

12、出处:《史记·封禅书》:“黄帝采首山铜,铸鼎於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曈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馀人,龙乃上去。”

13、出处:明·郎瑛《七修类稿·国事一·象简龙衣联》:“高庙鼎成龙升之日,建文即位,成祖以燕王来,奔而不朝,盖以叔不拜侄也。”

14、出处:唐·杜甫《骊山》诗:“鼎湖龙去远,银海雁飞深。”

15、出处:唐·杜牧《又谢赐批答表》:“势当戮力尽瘁,粉骨捐躯,知无不为,见死宁避!”

16、赍:怀抱着,带着;殁:死。志愿没有实现就死了。

17、出处:南朝·梁·江淹《恨赋》:“赍志没地,长怀无已。”

18、赍:怀抱着,带着;殁:死。指怀抱着未遂的志愿而死去。

19、出处:南朝·梁·江淹《恨赋》:“赍志没地,长怀无已。”

20、指怀抱着未遂的志愿而死去。同“赍志而殁”。

21、指怀抱着未遂的志愿而死去。同“赍志而殁”。

22、早已去世。道山,传说中的仙山。旧时称人死为归道山。

23、出处:《元史·王戢传》:“臣以布衣受恩,誓捐躯报国,今既偾军,得死为幸!”

24、躯:身体。指舍弃生命,奔赴国难。

25、出处:三国·魏·曹植《白马篇》:“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26、殉国:为国家的利益而牺牲生命。为了国家而献出生命。

27、出处:北魏·杨炫兺《洛阳伽蓝记·追光寺》:“既见义忘家,捐生殉国,永言忠烈何日忘之!”

28、慷慨:情绪激昂;就义:为正义而死。正气凛然,意气高昂地为正义而死。

29、出处:李六如《六十年代的变迁》:“现在是四更时分,彭、刘、杨三位,同在制台衙门前慷慨就义了。”

30、溘:忽然。指人突然死亡,常作悼念死者用词。

31、出处:《楚辞·离 *** 》:“宁溘死以 *** 兮。

32、出处:《诗经·小雅·常棣》:“脊令在原,兄弟急难,每有良朋,况也永叹。”

33、出处:典出《史记·封禅书》:“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涘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馀人,龙乃上去。馀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涘,龙涘拔,堕,堕黄帝之弓。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胡涘号,故后世因名其处曰鼎

34、指长辈去世,子孙身披麻布服,头上戴白,表示 *** 。

35、出处:元·无名氏《冤家债主》第二折:“你也想着一家儿披麻带孝为何由,故来这灵堂里寻斗殴。”

36、册:泰山;颓: *** ;木:梁木。泰山 *** ,梁木折断。比喻众所仰望的人物逝世。

37、出处:《礼记·檀弓上》:“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

38、天年:自然寿数。人活满自然寿数而去世。

39、出处:明·冯梦龙《喻世明言》卷三十二:“诸公皆生人道,为王公大人,享受天禄。寿满天年,仍还原所,以俟缘会,又复托生。”

40、瞑目:闭眼。死了也不闭眼。原指人死的时候心里还有放不下的事。现常用来形容极不甘心。

41、出处:《三国志·吴书·孙坚传》:“今不夷汝三族,悬示四海,则吾死不瞑目。”

42、非命:横死。在意外的灾祸中死亡。

43、出处:《孟子·尽心上》:“桎梏死者,非正命也。”

44、象泰山崩塌,梁木毁坏一样。比喻伟人死亡。

45、出处:《礼记·檀弓上》:“孔子蚤作,负手曳杖,消摇于门,歌曰:‘泰山其颓乎!染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

46、捐:献;躯:身体,指生命。为国家牺牲生命。

47、出处:明·许仲琳《 *** 演义》第五十二回:“可怜成汤首相,为国捐躯。”

48、呜呼:叹词;哉:语气助词。原为表示哀痛的感叹语,旧时祭文中常用。现用以指死亡或完蛋。

49、出处:《诗经·大雅·召旻》:“於乎哀哉,维今之人,不尚有旧。”《左传·哀十六年》“呜呼哀哉,尼父!无自律!”

50、比喻年轻美貌女子死亡。同“香消玉碎”。

51、出处:明·许仲琳《 *** 演义》第30回:“香消玉碎佳人绝,粉骨残躯血染衣!”

52、出处:老舍《四世同堂》:“不留神?好,噗哧一下儿,我不就一命归西了吗!”

53、出处:清·俞万春《荡寇志》第99回:“兰生一铜人横扫过去,打着穆春腰肋,一命归阴。”

54、出处:明·洪楩《清平山堂话本·合同文字记》:“又过半年,忽然刘二感天行时气,头疼发热。正是:‘福无双至从来有,祸不单行自古闻。’害了六七日,一命呜呼,已归泉下。”

55、呜呼:叹词,古代祭文末多有此词,后即以此为死亡的代称。指人死亡。

56、出处: *** 《湖南农 *** 动考察报告》:“汤峻岩说:‘杀两个叫花子开张!这两个叫花子就是这样一命呜呼了。’”

57、饮恨:心里怀着怨恨和冤屈。内心满怀着怨恨或冤屈死去。

58、出处:唐·蒋防《霍小玉传》:“我为女子,薄命如斯。君是丈夫,负心如此。韶颜稚齿,饮恨而终。”

59、垂:留传后世;朽:腐烂,磨灭。指光辉的事迹和伟大的精神永远流传,不会磨灭。

60、出处:《魏书·高祖纪下》:“虽不足纲范万度,永垂不朽,且可释滞目前,釐整时务。”

61、比喻很快就要死亡。同“油干灯草尽”。

62、出处:《荡寇志》第四四回:“孔厚道:‘ *** 揣理,小生并非不出力,只我不是神仙,那有灵芝仙 *** ,所用不过树皮草根,油干灯尽,大命已终,如何救得。’”

63、弱:丧失,减少。又少了一个。表示 *** 人去世。

*** 、出处:《左传·昭公三年》:“二惠竞爽犹可,又弱一个焉,姜其危哉!”

65、辞:告别。和人世永别了。指去世。

66、出处: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贾奉雉》:“仆适自念,以金盆玉碗贮狗矢,真无颜出见同人,行将遁迹山林,与世长辞矣。”

67、出处:清·洪升《长生殿》第二十七出:“玉碎香残荒郊卧,云抛雨断重泉堕。”

68、出处:明·无名氏《寻亲记》第二十四出:“玉碎香消镜台荒,绿云缭乱懒梳妆。”

69、出处:明·李贽《与汪鼎甫书》:“所谓水中盐味,可取不可得,是为千古绝唱,当与古文远垂不朽者也。”

70、月亮落下,鲜花夭折。比喻 *** 死亡。

71、出处:清·洪升《长生殿·补恨》:“誓世世生生休抛撇,不提防惨凄凄月坠花折,悄冥冥云收雨歇,恨茫茫只落得死断生绝。”

72、出处: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十八回:“把左手向身后一绰,便要提起那把刀来,就想往项下一横,拼这副月貌花容,作一团珠沉玉碎。”

73、比喻 *** 的死亡。同“珠沉玉碎”。

74、酬:实现。旧指潦倒的一生,志向没有实现就衰老了。也指抱负没有实现就去世了。

75、出处:唐·李频《春日思归》:“壮志未酬三尺剑,故乡空隔万重山。”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标签: 四字 成语 逝者 悼念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