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铁们,大家好,今天由我来为大家分享龙眼之乡历史故事,以及关于龙眼的传说故事的相关问题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更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一、广州的历史故事有哪些
1、以下小弟归结出关于广州的各种故事以及典故,均有标题标注,请楼主详阅,希望能够帮到楼主!
2、广州是一座有220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早在公元前九世纪的周代,这里的“百越”人和长江中游的楚国人已有来往,建有“楚庭”,这是广州最早的名称。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统一岭南后建南海郡(郡治设在“番禺”,即今天的广州)。公元226年,孙权为便于 *** ,将交州分为交州和广州两部分,“广州”由此得名。直到1 *** 1年成立市政厅,特指广州这座城市。
3、广州秦汉时就是繁荣都会,汉唐以来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清朝时是中国唯一对外 *** 的港口,也是中国最早对外的通商口岸。
4、广州是中国近代和现代 *** 的策源地。著名的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黄花岗 *** 、广州 *** 均发生在广州。 *** 在广州创办了黄埔军校,曾经三次建立了临时 *** 。 *** 在这里创办的农 *** 动讲习所,培养了大批 *** 骨干力量。张太雷、叶挺、 *** 等在这里领导了轰轰烈烈的广州 *** ,并建立了广州苏维埃 *** “广州公社”。 *** 、郭沫若、郁达夫、彭湃、马思聪、邹小杨、钟杰武等也曾来广州传播先进文化。
5、 1982年 *** 宣布广州古城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6、广州又称“五羊城”、“穗城”。关于广州的别名有一个美丽的故事,传说周朝时广州连年灾荒,民不聊生。一天南海上空飘来五朵彩色祥云,上有骑着仙羊的五位仙人,仙羊口中衔着五色稻穗。仙人把稻穗赐予百姓,并祝福此地永无饥荒。仙人离去后,五只仙羊因为依恋人间而留了下来,保佑当地风调雨顺。百姓为感谢五位仙人,在他们留守的地方修建了一座“五仙观”,观中有五仙的塑像,伴以五羊石像。此传说被2010年广州亚运会的吉祥物所应用。
7、广州的文物古迹众多。现有国家、省、市 *** 文物保护单位共219个,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1个,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59个。中山四路一带先后发现了秦汉造船遗址和南越国宫署遗址,其中南越国宫署遗址两次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目前,南越国宫署遗址、南越王墓、南越国水闸遗址等三处南越国史迹正联合申报 *** 世界文化遗产。
8、 1英军开棺暴骨(停战后,部分英军开进城北双山寺,寺中存放了一些
9、的棺椁,英军不明风俗,出于好奇开棺看 *** ,后被村民误传为刨坟掘
10、 3英军 *** *** 妇女(有名姓记载的:村民韦绍光之妻李喜)
11、 *** 战争时期广州人民自发的武装抗英斗争。1841年5月25日(道光二十一年四月初五),英军攻陷广州城北诸炮台,设司令部于地势更高的永康台。永康台土名四方台,距城仅一里,大炮可直轰城内。清军统帅奕山等求和,5月27日与英订立《广州和约》,以支付英军赎城费、外省 *** 撤离广州等条件,换取英军交还炮台、退出 *** 。但和约墨迹未干,英军就不断窜扰西北郊三元里及泥城、西村、萧冈等村庄,抢掠烧杀,奸 *** 女。广大民众义愤填膺,各地团练共图抵抗。29日,三元里村民击退来犯小股英军,三元里民众料到英军必会报复,所以在三元古庙 *** ,相约以庙中“三星旗”作为指挥战斗的令旗,会后,他们分头联络附近103乡的群众,准备共同战斗。次日,南海、番禺百余村团练手持戈矛犁锄,群起围困永康台。相持近半日,英军司令卧乌古(又译作“郭富”)亲自带兵出击。团练且战且退,诱敌至牛栏冈丘陵地带。时大雨骤至,英 *** 枪受潮不能发射(印度雇佣兵,英方给他们装备的是比较落后的隧发枪,一遇雨淋便不能使用),团练民众冒雨反击,将英军分割包围,肉搏鏖战。追击过程中,英军第三十七团的一个连(60人)被义军截至稻田中,三四十名印度雇佣兵被刀砍毙伤。英军派出两个水兵连,带着“ *** 枪”(不怕雨天)前来增援。被围困两小时之后,英军撤退至四方炮台。
12、据郭富报告,英军战死5人, *** 23人,另有一名少校疲劳过度而死(另一说法死7人,伤42人)。31日清晨,广州手工业工人以及附近州县如花县、增城、从化等地团练也陆续赶来,围台民众增至数万,相约饿死英军。卧乌古不敢再战,转而威胁官府,扬言毁约攻城。奕山等闻讯恐慌,急派广州知府余保纯出城,先安抚英军,复率番禺、南海两县令向团练中士绅施加压力。士绅潜避,团练逐渐散去,台围遂解。他们用 *** , *** ,矛戈, *** ,锄头,镰锹等,与英军作战.可谓"刀斧犁头在手皆成 *** 儿童妇女喊声亦助兵威."三元里之战,英军惨败,6月1日英军退出了广州.
13、〔战争故事〕六二三路与沙基 ***
14、广州市内完全用数字命名的马路只有一条--六二三路。它是在1 *** 5年由当时广州市 *** 命名的,初叫“六月二三路”,后简为“六二三路”。它是纪念一个曾令中华民族遭受耻辱的日子--1 *** 5年6月23日。�
15、六二三路的前身是沙基。沙基开筑于第二次 *** 战争英法联军侵入广州之时。�
16、沙面原是珠江中名为“中流沙”的小岛,后因江岸线南移与珠江北岸由浅水区连成一片。1857年12月,英法联军占领广州。1859年7月,两广总督黄宗汉同意英法联军在中英、中法《天津条约》所定赎城费中提支费用,人工开挖沙基涌,将沙面筑成四面环水的小岛,用作英、法租界,随后在沙基涌北岸沿线开筑沙基,并把沙基以北的浅水区围筑成陆地。沙面建有东桥(今人民桥脚)、西桥(今清平路口)连通沙基。�
17、 1861年9月,两广总督劳崇光正式与英法签订沙面租约。10月1日,英法联军撤出广州。但英法却从此有了在沙面的驻军权,沙面从此成为租界,直至1945年 *** 战争胜利后,中国才恢复对沙面行使 *** 。�
18、清末民初,沙基开设有学堂、医馆、印务所、米埠等,日趋繁华。1901年黄沙粤汉铁路总站建成后,沙基又是连通车站与广州城的主要通道之一。据说,为不失国威,市政当局还强调在沙基建造的房屋要有一定的规模。1902年,英国想把租界扩至沙基一带,遭清廷拒绝。
19、 1 *** 5年6月23日,广东各界在东较场举行了声讨 *** 在上海制造“五卅” *** 大会,会后举行了 *** *** 。 *** 广东区委主要 *** 陈延年、 *** 均参加了 *** 。下午2时15分, *** 前队抵达沙基,秩序井然地转入菜栏街,朝散队地点西瓜园(今广州日报社址)行进,后队继续有序地行进在沙基、西堤一带。2时40分,当岭南大学、坤维女子师范学校、圣心书院、执信和广州二小等校 *** 及黄埔军校 *** 等队伍行进到沙基时,沙面西桥旁的域多利酒店(今胜利宾馆)上一名外国人首先用 *** 向 *** 队伍打响之一枪,已处于戒备状态的沙面内西桥脚的英法 *** 即用 *** 向沙基扫射, *** 队伍走避不及,当场死伤多人。为避免事态扩大,参加 *** 的中 *** 人和军校 *** 均遵守纪律未予还击。 *** 左派 *** 廖仲恺夫人何香凝,亲率光华医院医务人员赴现场抢救。事后统计,此次 *** 造成 *** 群众共有61人死亡,170多人 *** 。�
20、 *** 激起了中国人民极大愤怒。廖仲恺先生愤笔写下“ *** 残暴之证据,次殖民地惨状之 *** ”的遣责 *** *** 的题词,以及悼念沙基死难烈士的挽词:“丹心扶汉族竟遭英吉利毒计阴谋一齐殒命,碧血溅沙基与黄花岗魂侠骨千古同芳。”�
21、 *** 发生当晚,西堤嘉南楼周贯明医务所医师周贯明,首先奋笔致书当时奉行 *** 政策的 *** *** *** 部,提议建立纪念碑,以留永久纪念。后经广州市 *** 批准建造。此碑当时由张养记承建,位置建在沙面西桥北岸桥脚旁,上刻“毋忘此日”四个大字。于六二三 *** 一周年时落成。但此碑较矮。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拆去此碑,改在沙面东桥脚新建了一座更高更雄伟的纪念碑,上刻“一 *** 五年六月廿三日沙基反对 *** 斗争中牺牲的烈士们永垂不朽”两行大字。�
22、 *** 发生后,6月28日在 *** 广州市特别 *** 部大会上, *** 左派人士陈其瑗提议请市 *** 把沙基改为“六月二三路”,获全体一致通过。�
23、而今屹立在人民桥脚的六二三路纪念碑,已被广州市人民 *** 定为市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它激励着中国人民,不忘昔日耻辱,发奋图强,振兴中华,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4、六榕寺的大门旁有副对联,上联曰:“一塔有碑留博士”,下联是:“六榕无树记东坡”,上下两联分别记述了六榕寺与唐宋两位著名的大文豪的渊源。
25、相传唐上元二年(675年),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来到广州,应宝庄严寺(六榕寺前身)主持之邀,挥毫写下了《广州宝庄严寺舍利塔记》。不料“自古才子佳人多薄命”,王勃随后不久便在往南海探亲的途中遇溺身亡,这篇碑文竟是他的绝笔。这位写下了千古名篇《腾王阁序》的天才诗人,少年时便已名满天下,却又一直怀才不遇,“一塔有碑留博士”,是 *** 初年后人撰写的,纪念王勃为舍利塔撰写的碑文。
26、而另一位大文豪的遭遇却迥然不同。北宋元符三年(1110年),苏轼从海南北归,路经广州,时净慧寺(亦即六榕寺)僧人慕东坡之名,力邀其为寺题字。苏东坡见寺内有六棵枝叶繁盛的古榕,便欣然提笔写下“六榕”二字,字为楷体,遒丽奇雅,厚重雍容。后人慕其为人,爱其文才,便将净慧寺改为“六榕寺”,六榕寺之名因此而来,至今寺门仍悬挂着东坡手迹“六榕”二字。
27、寺内有亭一座,名曰“补榕”,皆因今六榕寺的六棵古榕早已不存,“六榕无树记东坡”,为了纪念苏轼与六榕寺的渊源,人们便建起了这座补榕亭。厅内有白色玉石所铸苏东坡塑像,东坡衣袂飘然,立在一方刻有“六榕”二字的石基上,石基背面刻着烫金字体的《定风波》。
28、当年一个莫须有的乌台诗狱,苏东坡被群小所诟,无奈之下被贬黄州,甚至亲朋都不与来往,刚开始时的寂寞悲凉、精神上的孤独无告可想而知,他的一首《卜算子》以极美的意境道尽了这种遭遇:
29、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30、然而正如余秋雨所说的,苏东坡被贬黄州后,并没有就此 *** ,一代文豪的人格魅力由此显现,他在寂寞中反省自己,反省过去,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突围而出,他的艺术才情也同时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苏东坡是幸运的,一次磨难,却于无意中成就了他,也成就了中国文学史上一页华丽的篇章。气势磅礴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诞生于被流放的黄州,奏响了唐宋诗歌中豪放的旋律:
3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 *** 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 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32、苏东坡于磨难中成熟,成熟于一种突围而出后的再生。然而与他为敌的政界小人却依然不肯放过他,将他一贬再贬,最终贬到当时所谓“隔绝障海,水土气毒”的海南岛。而此时的东坡早已不是当初被贬黄州时的那个孤苦无告的贬官了,他在艰苦的生活中依然自得其乐,甚至生活得兴致勃勃,并且发掘出海南岛的景色之美、人情风物之美:
33、半醒半醉问诸黎,竹刺藤梢步步迷。
34、但寻牛矢觅归路,家在牛栏西复西。
35、总角黎家三两童,口吹葱叶送迎翁。
36、莫作天涯 *** 意,溪边自有舞云风。
37、好个“莫作天涯 *** 意,溪边自有舞云风”!苏东坡此时的情怀,已不是一种寻常的豁达通透了,在历经了种种人生的跌宕起伏后,面对人世,笑看风云,成熟于一种了悟后的旷达。所以当被赦北归时,欣然留字“六榕”,使得古刹与文豪从此互相辉映,流传千古。此时东坡的心情,《定风波》一词已然道尽:
38、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39、后人将这首词刻在了六榕寺,和默默无言的古寺榕树一起,透过 *** 风雨,目送着东坡飘然归去的身影。
40、广州地区栽培荔枝有2000多年的历史。据记载,汉初 *** 岭南的南越王赵佗,曾以荔枝作朝贡品,长途运往京都长安(今西安)。汉武帝时,还从南越取荔枝树百多株运往长安,特地筑“扶荔宫”栽种。
41、《后汉书·和帝纪》说:“旧南海(今广州)献龙眼、荔枝。十里一置(指驿站),五里一候;奔腾阴险,死者继路。”唐代大诗人杜甫在《病橘》中,曾以此借古讽今,批评唐玄宗:“忆昔南海史,奔腾献荔枝。百马死山谷,至今耆旧悲。”
42、广州城西今荔湾一带,曾是历代盛产荔枝之地。南北朝进,这里已有成片的荔枝洲出现,唐代有一座以荔枝驰名的“荔园”。明代,这里以“荔枝渔唱”列入羊城八景。清代,“荔枝为业者数千家”。增城挂绿是荔枝中的珍品,宋代杨 *** 说:“五羊荔枝,上上者为挂罗(即挂绿)。”杨贵妃也认为“南海荔枝胜蜀者”,如今荔枝品种中就有“妃子笑”。北宋诗人苏轼赞美荔枝:“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43、南海康有为与广州陶陶居的不解缘让陶陶居声名大震,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全广州更好赏月的地方就是陶陶居楼顶的天台上那个凉亭。
44、陶陶居创办时间一说是清光绪六年(1880年),一说是光绪十九年( *** 3年)。陶陶居原是一位大户人家的书院,到了清光绪年间,这间书院已换上“葡萄居”茶楼招牌,专营苏州风味的酒菜,兼营茶面。后来葡萄居易手由一位姓陈的老板经营,陈老板改茶楼字号为陶陶居,寓意来此品茗乐也陶陶。
45、陶陶居是广州最早期的豪华食府,多有文人 *** 客趋慕,康有为在广州讲学时,曾经常到陶陶居品茗,还应老板之请即兴题写了“陶陶居”三字,现在陶陶居的招牌,就是康有为的墨宝。陶陶居素以浓厚的饮食文化几十年来成为名人雅仕聚会之地,书画名家定期在此展出新作,90年代三楼的霜华小苑还连续举办书画展,古石爱好者在三楼霜华小院设“陶陶石轩”,免费提供古石供宾客观赏。宴会大厅设“西关古坛”,邀请了广州市著名的说书艺人免费为宾客登台讲古。还有提供宾客演出粤曲、杂技等服务,使宾客在陶陶居既可品尝美食,又可享受视听之娱,真是乐也陶陶。
46、百年老字号里里外外皆古色古香,马路边的柱上刻着当代书法家秦咢生手书 *** 时征联的典雅长联,还有栩栩如生的浮雕显出这老字号的大家气派。陶陶居的名菜不少,如猪脑鱼羹、五彩鲜虾仁、姜葱炒肉蟹、西湖菊花鱼、手撕盐焗鸡、片皮挂炉鸭、云腿爽肚、雪里藏珍等。点心名师先后有号称“月饼泰斗”的陈大惠,绰号“百花强”的崔强,以及廖柏、廖国喜等,月饼五仁咸肉月及五仁白绫酥就是陶陶居脍炙人口的点心。
47、百年老号月饼泰斗陶陶居,一个享赋盛名的品牌,一百年来一直秉承祖传月饼 *** 精髓,精工 *** 的蛋黄莲蓉月饼、蛋黄白莲蓉月饼、双黄莲蓉月饼、双黄莲蓉月饼全部选用百分百优质莲蓉、皮薄馅靓,有广式月饼“四大天王”之美誉,年年热卖的大七星伴月更是绝对超值,深受中外人士欢迎。
48、陶陶居继续贯彻大胆创新的造饼风格,推出独具岭南饮食文化内涵的陶陶古韵月饼、故乡茶韵月饼等不同主题的特色月饼,为传承发扬中国月饼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49、〔神话传说〕 *** 历史传说、典故
50、叱石成羊:黄湓村的黄初起,有一个弟弟叫黄初平,初平15岁那年,赶着羊群到南山(金华山之南)放牧,就没有回家,家里人和亲戚朋友,满寻找,都没有一点影迹。一年又一年四十年过去了,还是没有一点音讯,黄初超现在虽然已是满头白发,但还是经常记挂起年轻时失去的弟弟。
51、这一天,黄初起听人说,兰溪集市上来了个求卦道人,很有灵。于是,他就到集市上来,请求卦道人为他弟弟黄初平一卦。道人听了他的一番回忆,说:“我曾在金华山中见到你弟弟黄初平,你弟弟叫黄初平吗?”他一听,高兴得心都快跳到喉咙,连声说:“是叫黄初平。”连忙叩头跪拜,央求道人带他去见弟弟。
52、道人带黄初起来到山中石室里,果然见到了黄初平,兄弟俩抱在一起,高兴得眼泪满面流,说长道短,说个不歇。
53、哥哥对重新见面的弟弟,一看再看,好奇地说:“弟弟,四十年过去了,你皮肤还那么 *** ,头发还那么乌黑,牙齿还那么整齐,同当年十四、五岁时一样。时间四十年过去了,面容却还是昨天的样子,那么你当年的羊还在不在呢?”
54、“当然在罗。”弟弟黄初平有把握地回答。
55、“在哪里?”哥哥黄初起惊奇地问。
56、哥哥随即跑到山的东面去看,只见白石磊磊,根本不见一只羊,回来对弟弟说:“你真会开玩笑,那里哪里有羊!”弟弟说:“有的,是你没看见。”
57、于是哥哥就与弟弟一起来到山的东面,只听到弟弟大声叱喝:“羊起!”同时仙帚挥转了几下,先前初起看到的磊磊白石,随着初平的叱喝,立即变成活生生的羊:有的吃草,有的蹦跳,有斗角的……满坞都是羊,总有几万头。
58、初起明白了初平已经炼成法术,修道成仙,就要求弟弟教导 *** 。经过了三十年一心一意的刻苦修行,道法大成,能在 *** 之下不见身影,也成为神仙。
59、兄弟二仙回故里黄湓村来看看,认识的亲戚朋友都不在人世了。他俩为乡亲做了许多善事,后来被人们识出 *** ,大家就尊称先成仙的弟弟黄初平为“ *** ”,“ *** 师”。
60、 *** 其实是玉皇大帝宫前的金龟,经过多年的修行,已得到了宇宙灵气,法术 *** ,有一天,金龟看到凡间 *** 土地,潇河无水,田稻被晒得如同干草,老百姓干渴得舌燥唇焦。金龟心肠十分善良,就把天河的水偷偷往下界喷洒,大降阵雨,老百姓都高兴得手舞足蹈,巡守天河的水神向玉帝禀报了金龟私自偷降雨人间的事。玉帝大怒,斥责金龟擅自动用天河水,犯了“天条”,于是罚他下凡人间为人,指派天庭侍卫押金龟到人间投胎,这位天庭侍卫官十分同情金龟被贬罚,很想择一户高贵人家让金 *** 胎,召来几位城隍和土地夜询问,可是有一户人定,几代究苦,妻子怀胎就要临盆之时,金龟立即表示愿意去这户人家投胎,就在一个山麓下留下原身,灵魂跟随土地爷飞去黄盆村,从产妇的肚脐进入胎婴的 *** 。这时,产妇户中金光四射,红光江满屋,产妇觉得腹内一阵转机,婴儿就产生了。其时为晋代,成咸和三年(公元328年)
61、这家人姓黄,三年之前得了长子,取外“初起”,意思是希望从儿子这一代起,能摆脱贫困厄运。现在次子出生时,出现金光、红光,不知道是什么古怪,他希望次子能平安地成长,就取名为“初平”。黄初平八岁就在家放羊, *** 纯洁灵存在慧,孝长尊幼,勤而好学,乡中父老都赞他圣贤。在黄初平十五岁的那年,有一天他在金化山下放羊,有一只小羊失足 *** ,他就细心为小羊疗伤,小心护理,小羊依偎着他的膝下,甚为感动的样子。黄初平顿感悲伤,想到小羊长大以后,必然受到屠宰,帮而起了恻忍之心,十分烦忧,不知如何是好。这时恰好有一位道人经过,问初平为何如此的烦忧,初平就将原因说明。道士问好黄初平想小羊怎么样,初平说希望羊能长生不死,道士说这就简单了,于是施展法力把羊化成白石于山间。初平见了很惊奇,觉得很玄妙,同时起了修道之心,恳求道士收纳他为初平回答说:“徒儿笃信不移,不辞劳苦,无牵无挂,但求学道成功。”道士听了笑着说:“你有修道慧根,况且很有仙缘,只有勤于 *** ,心成正果,你如此有恒心,老道就答应你了。”道士将黄初平引入赤松山的金华古洞,理悟修道玄机,刻得法道。
62、初平回到家乡,其父母已经仙逝,只见到他的哥哥黄初起,于是初平告诉哥哥他四十年的经历。哥哥问起初平当年的山羊到哪里去了,初平说仍在山中,哥哥不相信,于是初平就带他哥哥到山上看,只见一群白石,哪里有山羊呢?只见初平口念法咒,将手执的拂尘向山一挥,一声“羊起”,山上的白石顿时应声而起,变成千万只羊。他哥哥顿然觉悟到道法的玄妙,于是与弟弟一同 *** 法道,经五百年的 *** , *** 乘着仙鹤,哥呵骑着仙鹿一齐登上仙府,修得正果同列仙班,这就是 *** 的生平和“叱石成羊”的典故。
63、初平得道成仙之后的民间施医赠 *** ,警恶除奸,普善杉善,深得民心,广大民众称他为 *** 或赤松仙子。
*** 、广州、西樵山、 *** 、东南亚一带,甚至美国均有许多信徒为他建庙立祠,香火旺盛。 *** 的传说源远流长,民间颂扬他惩恶扬善,除妖捉怪,行医救人,劝善行善,种了关心人民疾苦的事迹。据《金华县志》的记载,宋朝嘉定年间,有一位叫唐季度的人,他的左眼经常不断的流眼泪,看了不少名医也没法治好。有一天他上山从一块很大的石头旁边经过。突然有人在叫他的名字,这个唐季度一看,原来石头上坐了一位道翁。道翁说唐季度乃善良之辈,不应受如此疾苦之罪,于是道翁把草 *** 沥汁,敷在他的左眼,结果把眼疾医好了,后来唐季度得知这位道翁就是 *** ,为了感谢医疾之恩,在家供奉 *** 仙像,朝晚上香,而那块石头就叫 *** 石。
65、宋元裕三年(公元1087年),这一年江南大旱,江河无水,稻草晒得如同干草,老百姓唇干舌燥,官府到金华山的赤松宫求雨,得到显灵,金华附近午里得甘露滋润,消除了旱灾。黄大内固有“救人之功”和“祈雨祈晴”“随感随通”的仙迹,在宋孝淳熙十六年(1 *** 年)和理宗景定三年(1262年),得到皇帝封以“养素帝君“和“养素净正帝君”两个封号。
66、相传在古时候,南海西樵曾发生一场瘟疫,幸好 *** 经过此地,为百姓解除了困疾,但由于患病的人实在太多,葫芦里的仙 *** 不足。 *** 叫大家不要担心,对大家说:没有 *** 也不要紧,只要摸一下他的 *** 葫芦也能将疾病消除,于是患病的民众争相摸 *** 的 *** 葫芦,结果瘟疫得以消除。后来人们为了纪念 *** 这一功德事迹,将 *** 的 *** 葫芦雕刻在西樵山 *** 圣境园内。
二、龙眼村的历史名人
1、龙眼是黄萧养农民 *** 的根据地之一。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他集结了一万多人,造好战船150艘,在龙眼横江二龙山祭旗誓师,宣布 *** , *** 旗洞和“三杯酒奠大塘”的故事和遗址至今尚存。
2、参加太平天国红巾 *** 邻近乡民殉难者130余人,乡民建多姓氏之义勇祠以念之、祀之。如有吕敬、梁绍腾、吕广、梁树、梁揖联、陈吉、周升等。
3、梁敦彦是中国之一批赴美留学幼童。官升清末外务部尚书和会办大臣对中国电讯、铁路、兴办清华大学有重大的贡献,现有“尚书邸”遗址的地基和回顾的图样。有调查报告和文章报导,北京曾有官邸, *** 有嫡孙后裔。
4、龙眼是 *** 珠江纵队二支队的根据地之一。 *** 龙眼 *** 支部是 *** 年代顺德四个支部之一(谢立全著《珠江怒潮》及西海 *** 历史纪念馆有详述)。一大群热血青年抗倭卫国,如梁五根、吕根、以及2012年去世享年103岁的梁棉等。梁晏祥、梁桂生、梁十一等不惜献出自己年轻的生命。有李程故居、农会等 *** 遗址。
三、杏坛镇的民间故事
1、话说逢简,古时候有个读书塾的学童,上学路上在田边拾到一条形状异常的小虫,回私塾后悄悄地放在抽屉里,每日从家里带回一个饭团来喂养它。
2、小虫得到照料,惭惭长大。孩子每日喂的饭团不够饱,只好等到夜间出去觅食。小虫食量惊人,闹得私塾邻近人家常常失窃小 *** 和农作物,却又不知何为。
3、邻近人家一起商量,决定派出几个更夫守夜探查。等到深夜,几个更夫发现空中有一团云气飞来,云气缓缓地飘落在私塾的院子里,他们觉得奇怪,便悄悄 *** 到私塾,打开塾门,入内察看,但又没有发现什么。
4、第二天早上,塾师逐个抽屉检查,发现一个 *** 的抽屉里盘着一条鳞光闪闪的怪虫,样子很像传说中的龙。塾师大吃一惊,恐为神物,不敢触犯,于是追问 *** 怪虫来历,要 *** 立即放回田野。
5、 *** 逼于师命,只好抱着小虫,到了田野,抚摸着小虫,恋恋不舍。忽然间这 *** 生出日后与小虫相见的念头,于是拿出刀子切去小虫一点尾巴,以作记号。刚一松手,小虫立刻腾上空中,身躯骤然变大,成为一条巨龙,向孩子颔首作别,转身向天空飞去,瞬时间天空风起云涌,龙不知所踪。
6、传说龙是在天上的,因为这条龙是掘尾的,所以不能上天,只好在深山大泽藏身,每次出行,必定伴有 *** ,毁房屋,折树木,伤 *** 。每年四、五月间,每遇到这样天气,人们就说这是是掘尾龙拜山。
7、但是大风暴雨从不为害逢简地方。传说因为这里有一间祠堂奉奉祀的祖先中有一位秋江祖(姓梁,元末明初人),当年养掘尾龙这个 *** 就是他。每年清明时节,祠堂的神案前有时铺着一层厚厚的树叶,很象是拜垫,有时门外的大灯笼,挂在庭前的树上,人们就说是掘尾龙前来拜祭了,以报答当年养育之恩。
8、在杏坛村,自古以来住着黄、苏、罗三姓人家。苏罗两姓位于村东,平时团结共事。黄姓位于村尾,少与村头人接触。一天,三姓秀才 *** 在一家酒坊里饮酒作乐,有人提议吟诗作对以助雅兴。苏罗两人早就想抵诿姓黄的,于是串通一起,出了一副上联,要姓黄的对出下联。罗两秀才的上联为:“苏罗敲起叮当响,吓得黄狗嚎嚎叫。”黄秀才一听,知是抵诿之言,略一思忖,也不甘示弱,慢条思理地说:“黄虎下山真勇猛,打烂苏罗嘭嘭响。”苏罗两秀才一听,无言以对。自此,苏罗两姓再不敢欺负黄姓的了。
9、古时候的马宁是不分东马宁与西马宁的。马宁历来被誉为“神奇的 *** ”,尤其是马宁山,是远近闻名的名胜景地,本地有民谚形容为“上有龙头、月角、下有马鼻、金牛,左面鲫钱滩,右面百花岩,三村六市十八镇,九井十三坑”,可见当时名胜古迹之多,风景之美了。据当地人传说,马宁山有九十九个山头,这些山头是由一位神仙在 *** 之间从很远的地方一个一个地搬过来的。她一只脚踏在均安的一个山头上,另一只脚就踏在马宁山上。这晚正好从远处一个一个山头搬过来安放在马宁大地上,已经搬了九十九个山头了。正当他搬到之一百个山头时,即最后一个山头时,天将亮了,他已经筋疲力尽,昏昏欲睡了。突然间一只雄鸡高叫了一声,这位神仙在昏睡中被吓了一下,双手一松,山头跌落到均安的某一处,所以马宁只有九十九个山头。传说如果有一在个山头就可以出奖元,故马宁极其量都是出到进士。而今马宁山北面山脚,在一块山石上面,有一个凹槽,大约70厘米长,30厘米阔,形状似一个只脚印。脚印凹入的地方,积水终年不干,曾经有人将水戽干,但很快又再满,当地村民称之为“神仙脚印”。人们传说这个脚印就是当晚这位神仙搬山头时一只脚踏住的地方。
10、每年的五月初八日,龙潭村民都兴高采烈地举行水乡节活动,划龙船,拜龙母,敲锣打鼓,彩旗飘飘,远近男女老少都来看热闹。龙潭村缘何在这天举办水乡节活动?原来位于龙潭墟中心,有一座远近闻名的龙母庙,已有几百年历史,这座龙母庙流传着一段神奇的故事。话说在西江上游悦城龙母庙内的龙母娘娘,有一天站在江边望着滔滔东流的江水,不由得感到有点寂寞空虚。心想,何不乘着西江水飘流而下,观赏一番呢?想到这里,正好飘来一块木头,于是龙母娘娘将身缩小,跳落木头上,随着西江流下肇庆,经水藤,入三槽,过勒流,直向容奇水道而去。可能是流速太快,沿途景物闪逝得眼神疲惫之故吧,在游过了北水涌口之后,龙母娘娘就悠悠然地睡着了。她乘坐的木头,随着冲入的河水,流入了龙潭涌。当时龙潭已定居了不少渔民,陈德公也是其中一个,他在涌边搭了个竹架,支起鱼缯捞鱼。这天他每次用力把鱼缯曵起来时,除了木头之外,缯内一点鱼虾都没有,他反复把缯内的木头丢向涌心,但这块木头始终流回鱼缯里,德公捞不到鱼虾,不禁焦急起来,随口说:“木头啊,木头,如果你有灵,就保佑我缯缯有鱼虾,我会把你摆上神位,天天用香烛供奉你。”说完就把木头拾起来,放在身边。再说,躺在木头上睡觉的龙母娘娘,连续被德公向涌心抛了几次,早已醒来,睁开龙眼只见身处小涌,环顾四周,又见地形平整,涌堑纵横,鱼塘桑基遍布,不禁叫绝道:“嘿,果然是块地杰人灵的好地方,莫非人们早知我长年信中悦城,十分寂寞,不如在这里尽享人间香火。”于是便立即召来虾兵蟹将。将水族中犯了死罪的鱼虾,押解到鱼缯内。再说,德公祈祷完刚把木头放在身边,曵起鱼缯,缯内便有许多鱼虾了,不上几缯,鱼篓早已装满。德公欢喜得合不拢嘴。当晚,德公特地备了酒肉果品,把那块木头安放在家中的神台上,点上香烛,对着木头,虔诚叩拜,拜完又开怀畅饮了一番,带着几分醉意 *** 睡觉,半夜里 *** 家中厅堂上坐着一个头戴凤冠,身穿绫罗锦绣的妇人,只听她启齿道:“德公,我乃悦城龙母,偶游到此,龙潭乃得天独厚的地方,我也想在这里建一座行宫,我要你帮我打点一切,至于建行宫的匠人,材料到时自然会有。”哪妇人并告知德公,行宫要在五月初八 *** 的生辰日前完工。德公惊醒,尤觉异香扑鼻,知是神灵显圣,于是焚香向东方跪拜。过了几天,果然有艘大船,满载着砖瓦木石,及数十名工匠,到了龙潭圩里,船主找到陈德公,说:“我受东家所托,来建龙母庙,请你指点开工。”德公也不推辞,尽心尽力建造龙母庙,果然在龙母诞辰前就建成了一座壮观的龙母庙。庙门口有“正中宏化育,柔顺启文明”对联一副,横批是考通殿。宫脊塑有双龙戏珠,墙头布满灰塑的人物群,鸟兽及山水图,玲珑逼真,栩栩如生,横梁、神台等木雕工艺精湛,金碧辉煌。大殿正中,端坐着龙母娘娘,两旁四大金刚站立。庙的左右又各有副庙,左为五龙庙,右为天后宫,后座则是龙母娘 *** 梳妆楼。工程完工那天夜里,德公又 *** 龙母说五月初八定会来。第二天,德公就找乡人写好神榜,四处张贴。告知如乡仁人善士,五月初八那天是龙母的生辰,龙母在那天会到来,广施恩泽,望大家诚心领受。于是,五月初八,各乡龙船,纷纷前来为龙母祝寿,新造好的龙船也划来“点睛”。这种习惯,一直流传到今天。解放后,当地村民把这天改名为“水乡节”。
11、甘竹滩,是顺德的一条主要航道,它一头通往广州,一头连接西江。滩口狭窄,暗礁密布,每年洪汛到来之时,洪水汇集滩口,形成瀑布,直泻滩下,势如万马奔腾,闷雷灌耳。来往船只十分危险,稍不小心,就遭触礁沉没之灾。以前滩下两岸堤围单薄,历任官府乡神不理筑堤修坝,一遇堤围崩塌,洪水泛滥,两岸百姓便无家可归。由于对官府修堤坝失去了信心,村民只好在两岸建起各种庙宇,求助于神灵的保佑。
12、人间百姓虔诚之心,终于感动了神灵。某日午夜时分,很多人看见甘竹滩上闪烁两盏明灯,夹着奔流的滩水,直向滩口奔泻而来,当时渔民见此情景,大惊失色,纷纷跪拜,只见一条三丈来长,身披鳞甲,形似大蟒的巨形怪物冲向滩上,瞬间即逝。不几天,有一村民在离滩口不远的象山脚下,捡到几片碗口大的鳞甲。当时象山是各村民放牧之地,经常失去耕牛。百姓猜测,失去的牛一定是被当晚现形的蛇魔吞食,一时人心害怕,便在象山脚下筑起一座庙,取名为“伏魔庙”。
13、一天半夜,庙顶上空出现满天彩虹,方圆二三十里都被光亮照得如同白昼,村民纷纷出来观看。忽然间一阵电闪雷鸣,狂风骤雨,有一条长龙直冲上天,不久又恢复了平静。这样一来,村民慢慢相信,那天晚上出现的不是怪物,而是一条神龙,于是把原来的“伏魔庙”改名为“龙神庙”。
14、说也奇怪,自此之后,甘竹滩两岸,除偶尔间丢失条耕牛外,再也没有失窃 *** 了,水灾也减少了,百姓过了一段很长的安稳日子。
好了,文章到这里就结束啦,如果本次分享的龙眼之乡历史故事和关于龙眼的传说故事问题对您有所帮助,还望关注下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