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冬龙灯之乡是 龙灯之乡

牵着乌龟去散步 之乡 3

大家好,今天给各位分享隆冬龙灯之乡是的一些知识,其中也会对龙灯之乡进行解释,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就马上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武胜龙女湖的来历
  2. 胶东冬季习俗是什么速速回答

一、武胜龙女湖的来历

1、武胜龙女湖原来是这样来的!!!

2、一湖碧水,恬静柔和,烟波浩淼;湖畔青山,逶迤连绵,绿树如云;临湖景点,鲜活动动,千姿百态,各有故事。且不说定远塔雄姿挺拔,凌空欲飞;也不说永寿寺禅钟梵音,醍醐灌顶;更不说千佛岩诸佛造像,栩栩如生;只说这龙女湖的得名,就大有来历,真让人遐思联翩,心生无限感慨。

3、武胜县城西北部约20公里处有个龙女镇,早年这里只是千里嘉陵江边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码头。由于码头紧靠江岸近200米高的二塍岩,人们就称其为二塍岩码头。

4、嘉陵江中客货商船,来来往往,多有停靠,码头日益繁忙,渐渐扩大,由最初的几家客栈、饭馆逐渐演变成一条商铺林立的街道。人口逐年增加,行商坐贩交易频繁,最终使码头发展成商贾云集之地,生意兴隆之乡,显示出一派繁荣景象。逢年过节还会举办放 *** ,玩火龙的节日庆祝活动。

5、说话嘉陵江水府龙宫,有位 *** 敦厚,办事勤勉的老龙王,千百年来他所经营的嘉陵江循规蹈矩,并无大的洪涝水患发生,沿江两岸基本还算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

6、龙王有个三公主, *** 格开朗、正直,心地善良,遇事有主见,且品貌出众,深得老龙王宠爱。

7、水族皆称小龙女或三公主。小龙女崇尚 *** 无拘,常独自一人溜出水府猎奇揽胜。龙王知晓后,屡加管教,每到此时,小龙女总是撒娇放嗲,使老龙王不得严加责罚,只好由着她去。

8、这年元宵节,小龙女又悄悄溜出水晶宫,来到二塍岩码头看热闹、察风情。只见街上张灯结彩,披红戴绿,街头巷尾,人头攒动,商贸店铺,人来人往,挤进挤出。地摊小吃,色香味佳;路边杂耍,精彩奇绝;龙灯狮子,欢声雷动; *** 爆竹,此起彼伏。小龙女满心欢喜,身不由己被人群拥挤到场口边一个楼阁处。冷不防被楼阁上一瓢秽水泼下,淋了个满头污浊。

9、凡人有所不知,这小龙女最要保持的是洁净之身,只要一沾秽水,就会现出真身。小龙女害怕现出真身惊扰众人,便不顾一切地往河边跑。

10、跑到半途,体力渐渐不支,只觉头昏眼花,踉跄欲倒。一个纯朴善良姓田的穷小子见状,立即上前搀扶。适逢心术不正,欺压乡邻的陶员外路过,见一穷小子扶着一美丽少女,心生嫉妒,也想触摸少女体肤,故也上前帮扶。二人将小龙女架扶到江边,小龙女立即弯腰洗头。待头洗净,小龙女体力恢复,保住了化身。

11、她红着脸,十分腼腆地对穷小子和陶员外说:“感谢二位好人出手相助,使小女子不致当众出丑,小女子别无所有,却能满足二位好人每人一个心愿。”陶员外暗自猜想,这女子体貌出众,出言彬彬有礼,必不是凡俗之人,于是便抢先说道:“我一不要你心,二不要你人,只求米粮满仓廪,金玉满门庭。”当小龙女问那穷小子时,小子说:“我姓田,从小饿怕了,我一不求金,二不求银,只求来年风雨顺,家家都有好收成!”

12、小龙女爽快地答应了二人,又对陶员外耳语:“今夜酉时即可来这江边搬取金银珠宝。”说罢向着江中而去。

13、田姓小子惊异不已,陶员外暗喜在心。好容易盼到酉时,他带着大儿子拿了箩筐来江边观看,果然金玉满地,毫光闪烁。父子二人不容多想,急忙装筐搬运。回到家中,陶员外立即招呼一屋大小全部出动,去江边搬取金银珠宝。搬运过几回,人都累了,金银珠宝还未拿走点零头,儿子和女人都说,喊几个佃户来帮忙吧!陶员外脸一沉:“愚蠢!这事能对外人说吗?”

14、于是一家人就这么搬呀,搬,一直到天将破晓方才勉强搬运完毕。全家老少,实在累得不行了,倒头便睡。至午时陶员外才慢慢醒来,他到前堂后厅一看,搬回的所有金银珠宝全变成了鹅卵石。陶员外傻眼了,立即拿铁锤砸烂细看,无论大小全是卵石。陶员外气急败坏,又羞又恼,又不敢对外人言说,只好悄悄把这些鹅卵石往外扔。

15、而那个田姓小子所求确有应验,当年二塍岩周边地区的确风雨调匀。

16、凡勤劳之家普遍都有好收成。田小伙子家的庄稼特别好,家有盈余,媒人便上门提亲,一说就成。田家就要娶亲了,诸事办妥,就差彩礼不备。年轻人心中不免发愁,当晚龙女托梦,叫他翌日清晨到二塍岩附近的石洞搬取。小伙子醒来,半信半疑。天刚发亮,他就赶到石洞观看,果然所需彩礼,包括吃的用的,穿的盖的一应俱全。更为惊奇的是还有一顶流光溢彩的大花轿。小伙子欢天喜地,风风光光地举办了婚礼。而后又将花轿等不常用之物送回了石洞中。

17、陶员外得知此事,在家沐浴斋戒,又去仙女洞口焚香礼拜,然后进洞观看,并无一物。只见一条青花巨蟒一动不动眼睁睁正盯视着他。陶员外魂飞魄散,连滚带爬,落荒而逃。只此一番惊吓,陶员外突然衰老了,实足成了陶老儿,从此再不敢欺压众乡邻。此后人们称那石洞为仙女洞,现存龙女镇四村。

18、小龙女惩恶扬善的故事在乡间广为流传,越传越神。民众动议,地方官绅支持,在码头街道适宜处修建了一座庙堂,题名龙女寺。据武胜古定远县志载:“龙女寺建自明嘉靖35年(公元1556年),巡抚 *** 儒题安澜古迹匾,额龛塑龙女像,座下有穴通大江,隆冬水涸,江中隐约见石穴石梯,传为龙女栖处。”龙女寺建成后,香火鼎盛,偶有岁旱荒年,人们求雨,祈福消灾,每有应验。丰收后,人们拿出米酒供奉龙女,谁知酒味又苦又涩。

19、究其原因,却是没有优质泉水为浆。龙女黛眼不展,随即拔下头上金簪划地为坑,坑中涌泉,清沏晶亮,冷饮消暑避邪,清凉爽口,炊用则粥饭生香,益寿延年,人们将其取名为“龙女泉”。19 *** 年,在四川省之一届名酒鉴定会上荣获银质奖的武胜特产“龙女酒”即是以该泉水为液酿造而成。当然这是后话。

20、自龙女寺修成之后,二塍岩码头的名字渐渐被人遗忘,代之而名的则是龙女寺了。

21、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瞬就过了170余年,龙女寺码头出现了异乎寻常的大事,隔三岔五地出现洗衣姑娘或 *** 坠江而死的怪事。更奇怪的是有姑娘坐在过河船中,也会无缘无故落入江中被淹死。

22、龙女心中十分纳闷,她决心将此事弄个明白。

23、这天,她照例化作一年轻姑娘外出 *** 。来在江边,就听见一妇女在呼天呛地大声痛哭,回头一看只见江边围着一群人在观看一个被淹死的姑娘,啼哭者正是姑 *** 亲妈。龙女分开众人,蹲 *** 去摸了摸死者的胸口,尚有微弱跳动,龙女不停地 *** ,不多时那姑娘便苏醒 *** 了。

24、姑娘母亲止住啼哭,又惊又喜,对救回女儿的姑娘感激不尽。围观众人见这救命姑娘眉清目秀,举止斯文,竟能将死人救活,也都十分惊奇。忽然一个年长的姨妈走上前来,一把抱住龙女又哭又说:“你真是观音转世的活菩萨呀!如果我的女儿早点遇到你,也不得死嘛!”龙女问那姨妈怎么回事,姨妈说,十天前她女儿也下河边洗衣服,不明不白就淹死了。

25、接着又有几人诉说着相同的事件。龙女安慰众人,今后都小心点,尽量避免独自一人去江边洗衣或玩耍嬉戏,说罢便独自去了。

26、龙女返回水晶宫,将所见所闻禀告父王。老龙王听后,也深感震惊,“三公主所言是否当真?”

27、“父王在上,女儿绝无半点虚妄!”

28、老龙王叹道:“这人世间也太不可思议了!”

29、“回父王,这事恐怕没那么简单,问题多半出在我们水府。”

30、老龙王忽然变色:“胡说!我嘉陵水府历来正纲肃纪,法度森严,前宫后殿多为贤良忠义之士,广怀仁德慈悲之心。谁敢贪脏枉法,行奸作恶,就不怕孤王诛他九族!”

31、见父王动怒,三公主放缓口气说道:“此事不劳父王费心,就交由女儿查办便是!”

32、“父王,你也太小瞧你三公主了吧!”

33、原来三公主在江边离别众人后,得知那死而复生的姑娘回家后又困倦地睡了过去,便悄悄地潜入姑娘梦中,询问其落水情由。姑娘泪眼婆娑,又羞又恨,总是难于启齿。在三公主的耐心开导下,她终于说出实情。姑娘落水并非自己不慎失足,而是被一双大手抓住双脚使劲拖下。

34、姑娘来不及呼救,便被一个巴掌捂住了嘴巴。姑娘斜眼看见一个黑脸大汉将自己紧紧抱住,将她挟持进一个石洞,对她任意 *** ,事后又将其送出水面,姑娘就不省人事了。三公主问出实情,心中已明白了七八分,所以胸中有数地向父王请缨查办此案。

35、第二天清晨,三公主依旧化作一妙龄女子来在码头外江边的盘石上乔作浣纱,自寅时到辰时,并无动静,三公主怏怏而归。

36、次日又出水晶宫,还去那盘石上浣纱,亦无结果。三公主并不气馁,依然如故,每日均于寅时至辰时来到盘石浣纱。到第九日,终于有了情况。三公主在盘石浣纱,不到两个时刻,双脚便被一双大手紧紧握住拖入了水中。三公主虽然早有防备,此时仍不免一惊。但她立即镇定下来,一眼便认出是水晶宫侧门卫士,被水族称为黑头棒的家伙。三公主趁其不备,在左肋下狠狠抓下一块皮来。黑头棒痛疼难忍,一声大叫,三公主趁机逃脱。

37、回到水晶宫,三公主立即向父王如实禀报,龙王听后,长叹一声:“是孤王的不是了!”原来那黑头棒并非嘉陵水族成员,大约百十年前的某日,忽然狂风大作,天上落下一另类生灵,龙王见其幼小可怜,且孤独无助,便将其养大,又让其当了侧门士卫,没想它却犯下如此大罪。老龙王当即令大龙子亲率铁甲蟹将军立时将黑头棒捉拿归案。三公主当庭举证,黑头棒抵赖不得,遂将近两月来的所作所为一一招供,被处以极刑。

38、祸害既除,龙女寺码头又恢复了往日的太平和安宁。三公主十分欣慰。但她也还心有余悸,总担心又会生出什么异端。此后相当一段时间,她都如先前一样,一大早就去盘石上浣纱,借此查看沿江情形。当地民众多有目睹,情知是龙女现身,守护一方平安。感其恩德,遂捐资维修龙女寺,以便常年香火供奉。

39、对此,古定远县志亦有记载:“……初有市民晓起,累见奇妆女坐江心盘石上,褰裳而濣,近视渺然,乃于康熙59年(公元1720年)鸠工培建,庙将落成,阙一柱庀(意为不具备),它材率不中度,适江面漂独木至,尺寸密合,乃取用之。”此后,龙女寺地界永得安宁。

40、在当地民众心中,龙女就是和平幸福,吉祥如意的象征。2000年,武胜在嘉陵江修建桐子壕水电站,兴工筑坝,蓄水成湖。人们怀念兰质慧心、 *** 善良、造福一方的小龙女三公主,便以其为湖命名,龙女湖便由此得名。

二、胶东冬季习俗是什么速速回答

胶东冬季的习俗有很多,从冬至开始有腊八节、过小年、年除日、春节、元宵节。

古代对冬至十分重视。古人认为冬至阳气生而君道长,是乱而复治之机。从汉代以来都举行庆贺仪式,到了宋代,达到顶峰。冬至前一天叫做小至或小冬,冬至叫做长至或大冬。冬至后一天叫作至后。节日三天,百官朝贺,君不听政,民间三日歇市, *** 放假,民谣说“冬至大似年”,所以旧时利津、夏津等地又称冬至为亚岁、小年,同春节差不多,只是没有拜年这一条。济南、济阳、福山等地,官府庆贺如同春节,读书 *** 相互赠送贺片。莒县的士大夫阶层举行酒会,叫做“消寒会”,画“消寒图”。邹城则画九九图,同时亲朋之间互相赠送御寒用具,农家儿童则做“拿寨”、“打瓦”的游戏,少年开始学武术,叫做“看冬”,但是没有拜贺的习惯。据说孟子死于冬至日,乡人非常悲痛,于是废除庆贺冬至的仪式。山东其他地区普遍有 *** 拜老师和晚辈拜长辈的习俗,农家有祭祖的习俗。临沂民间认为,冬至是为死者送寒衣、固房屋的日子,家家户户用火纸剪制衣服,焚于墓前,尔后添土。莒县则祀祖于祠堂,仪式十分隆重。崂山县旧俗,冬至分两天过节,之一天叫

隆冬龙灯之乡是 龙灯之乡-第1张图片-

“ *** 冬”,摆供祭祖,吃水饺;第二天叫“人冬”,吃包子。临沂、历城、临朐等地的妇女,习惯回娘家,庆云、无棣从这天开始窖菜,妇女开始做针线。邹城开始筑地窖、织席和纺线。日照民间传说冬至日如果云迎日出,云迎日落,则来年大吉。即墨民间根据冬至日期在当月的月初、中旬或下旬来预测当年冬天的寒暖,民谣说:“冬在头冻死牛,冬在中暖烘烘,冬在尾冻死 *** 。”

十二月八日为腊八节。古代腊日没有定期,到了晋代以后,都以十二月为腊月,所以,十二月八日称为腊八。传说 *** *** 于这天成道。为了纪念 *** ,北宋东京(开封)各大寺庙都在这天举行浴佛会,做七宝五味粥,这种粥叫腊八粥,又叫佛粥。后来民间也做腊八粥,甚至朝廷也做腊八粥,以赠百官。山东各地腊八日吃腊八粥极为普遍。德州的腊八粥用八种粮食和果品 *** ,其中必定有枣,象征吉祥。腊八粥的枣是“早“,栗是“力”,就是早下力气,争取明年五谷丰收。要把腊八粥做得稠一些,粘糊糊的,粘是“连”的谐音,意味着连年丰收。黄河口垦荒人家,家有新妇,腊八日用黄米、红枣制糕,名为“吃碗糕”。即墨把腊八节作为农家的节日,据说取自“七人八谷”,是对谷的纪念。

腊八节正是隆冬季节,天气寒冷,俗话说:“腊八腊八,冻死叫化。”旧时,邹平等地的地主为了表示对长工的仁慈,过了腊八节才行辞退,临走时,赠送几个腊八糕。

腊月二十三日为祀灶日,民间俗称为“过小年”,亦称小年、小年下、小年节。这天送灶神上天言事,称为送灶、辞灶、醉司命。

祀灶是在二十三日晚间进行的。胶东地区灶神画像贴在正屋东面的锅灶墙上,两旁有一幅“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对联,横批是“一家之主”。祭祀时,摆上糖瓜、果品和一碗面汤,然后烧香叩头,把旧灶神揭下烧掉,这就是送灶 *** 上天了。烧时要加一些谷草和杂粮,好给灶王喂马。过去有

“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山东通常都由男人致祭,但在恩县、博平等地却是妇女率儿童焚香拜奠祀灶。旧灶烧了以后,有的把新灶当时贴上,有的则到除夕再贴,所以对联又有“二十三日上天去,正月初一下界来”的词句。

祀灶多用甜和黏的食品。普通用的是糖瓜、枣等,临朐还用羊枣、柿饼,威海用糯米饼、小糖瓜,无棣、恩县、博平、招远、日照等地加用黍糕或枣糕,意思是粘住灶王的嘴,不让他上天说坏话,或者是让灶王的嘴甜,光说好话,所以成武等地称此为“涂神口”,有的还真在灶神的嘴上或锅灶门口粘上一小块糖。也有的在灶门口抹点酒糟或酒,谓“醉司命”。

供品除糖瓜之类外,有的供水饺,取民间“起身饺子落身面”之意,有的供面条,有的还供上用秫秸 *** 成的灶马、灶鸡,好让灶 *** 骑马上天,一路顺风。祭祀之后,还要举行欢送仪式。一家人跪在灶王像前,一边磕头一边烧掉旧灶王像和一匹纸马,同时老年人念念有词:“灶王灶王,你上天堂,多说好,少说歹,五谷杂粮全带来。”那些迫切需要生儿育女的则念道:“腊月二十三,灶王上西天,多说好来少说歹,马尾巴上带个胖小子来。”这样就算把灶 *** 送走了。淄川、招远等地在辞灶之后还有卜灶的习俗,即悄悄外出听人说话以卜吉凶。

辞灶后,据说是诸神上天,百无禁忌,民间家贫不能成礼者多在此时嫁娶,谓之“乱岁”。古代称大寒后10日为阳宅乱岁,嫁娶无禁。现在农村还多在年底结婚。

腊月的最后一天为除日,除日晚上叫除夕、大年夜、大节夜、大尽等,民间称年三十、大年三十。除夕零点为两年的分水岭,俗语说:“ *** 连双岁,五更分二年。”

除日的活动很多,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响(放鞭炮),二是红(贴春联),三是火(点灯守岁)。

春节拜年的习俗由来已久,至今不衰。首先进行家拜,一家人中,晚辈给长辈拜年,平辈之间互相拜年;尔后进行近拜,就是给没出五服的长辈拜年;最后是远拜,给出了五服的长辈和亲朋好友拜年。旧时拜年要磕头,现在一般只是问好。商人拜年,除了问好外,还要互道恭喜发财。晚辈向长辈拜年时,长辈要给压岁钱。临清初一拜年,男子与已婚妇女参加,男女分开,拜过自家长辈,再拜族内各长辈,此谓“合族拜年”,之后,由族长率领到各庙宇、异姓祠堂内敬拜神位,此谓“拜庄乡年”,最后,村长指挥全村人于村中十字路口互拜,以解往年 *** 怨气,此则谓“拜团结年”。郓城等地有“春节五更乞长”的习俗。儿童起床后一声不响,先去紧紧抱住椿树,同时唱“椿树椿树王,你长粗来我长长,你长粗了做材料,俺长长了穿衣裳”。邹城则有捣鼠洞的特殊习俗,初一早晨,用面杖捣鼠洞,边捣边说“戳打戳,戳打戳,十个老鼠九个瞎,还有一个不瞎的,也要叫我戳煞它”,意在保证粮食安全。

初一忌讳很多,各地大同小异。莒南忌推磨(年前封磨,直到初五才准用磨),忌挑水,忌扫地,忌 *** 骂人。临沂则忌动针钱,忌包饺子,忌吃荤,忌捣蒜。沂源初一晚上忌点灯,据说点了灯,老鼠就会泛滥成灾。胶东各地最忌初一打破东西,万一打破东西,要手持碎片,不回头,不说话,直走到井边,将碎片抛掷井中,否则“主凶”。也有的地方在打破器物之后,念吉语“岁岁(碎碎)平安”来 *** 。初一煮饺子,破了不可说“破了”,要改说“挣(赚)了”。商店过年吃饺子同时吃蒜时,因“蒜”与“散”音同,改称蒜为“义和菜”。

春节期间开展娱乐活动,在山东民间极为普遍。秧歌、龙灯、狮子舞、跑旱船、武术表演、球赛等形式多样。正月初二至十六日,曲阜城内有鼓楼门会,并 *** 孔庙。会上,有花鼓、瞎腔等地方戏表演,有曲艺表演,有卖玩具、卖花炮、卖花、卖油炸糕等诸种摊贩。此会以十四日为最盛,乡下有不少人进城赶会,俗称“赶逛会”。孔府的 *** 、太太为观赏会中热闹场面,在孔府大门里面墙边筑台搭棚,悬灯结彩,在台子临街一面挂起竹帘,隔帘观光。

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因元宵是节日食品而得名,元宵节的主要活动是观赏灯火,所以又称灯节。道教称正月十五为上元,合七月十五、十月十五的中元、下元为三元,分属天地水三官的诞辰。民间一般习惯称作正月十五,或称过十五。曲阜、邹城、泗水一些地方称正月十五为“过小年”、“小年”。十五是继春节之后的一个比较重大的传统节日,至今城乡仍然普遍庆祝。

山东的花灯种类繁多,各有特色。胶东、鲁中和鲁西南地区习惯用豆面和玉米面做成生肖灯,照家庭成员属相,每人一盏属相灯,节日晚上共置一盘中点燃,俗传谁的灯燃亮的时间长,谁必长寿。有的做全部十二生肖灯,寓意在于消除病灾,使人丁兴旺。此外做 *** 十二个月的月灯,用于祈祷各该月收获的农作物、水果和蔬菜取得丰收。做狗灯摆在门口,做牛灯、马灯送在牛棚、马棚, *** 灯放在鸡窝上,做金鱼灯放在水缸里,做荷花灯、寿桃灯、娃娃灯放在居室各处。乳山等地做一盏“看场佬”灯,形为一肩扛各种农具的老人,节日晚上由家中男孩点燃送到打谷场园中间,燃尽之后由家中长者据燃烧情况预卜当年各种作物的丰歉。也有的地方,元宵节傍晚,人们 *** 上灯芯,填进食油,然后庄重地点燃。据说从灯芯燃烧后的形状可以得到各种“信息”。如六月灯的灯芯烧成 *** 状,就预示小麦将获得丰收。民间传说,元宵节的灯光,是吉祥之光,能驱妖避邪除百病。所以人们往往端着灯互相照照脸庞,还要照一照屋内屋外的各个角落。诸城的习俗与胶东相似,不同的是女主人等家人入睡后,端着面灯逐个地照一下 *** ,边照边念:“豆面灯,豆面灯,照照 *** 眼不招虫。”据说,这样做可以防止肠道传染病。

元宵节这天,一些地区庙会十分热闹。费县玉皇庙会在元宵节这天举行“送驾”仪式。送驾队伍由八杆彩旗前导,继而是锣鼓队,高跷、旱船、狮子舞等尾随其后。进了庙宇,焚香献供,载歌载舞。最后将立春时做的“春公鸡”纷纷撒下,兴尽而归。曲阜、邹城、泗水交界处的尼山,是孔子诞生地,正月十五有夫子洞庙会(又有“圣庙会”、“夫子洞会”等名称),会期三天,会场设在尼山孔庙门前,参加者多为年轻妇女与儿童,会中有卖玩具、小吃的摊贩,有唱戏等文艺活动,赶会的人常多达数万人。滕州的元宵节“打花”更是令人倾倒。人们用铁锨端着铁水,向树林中扬撒,火树银花,飞珠溅玉,令人拍手叫绝。

隆冬龙灯之乡是和龙灯之乡的问题分享结束啦,以上的文章解决了您的问题吗?欢迎您下次再来哦!

标签: 隆冬 灯之乡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