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米之乡芜湖历史,鱼米之乡的由来

牵着乌龟去散步 之乡 3

各位老铁们,大家好,今天由我来为大家分享鱼米之乡芜湖历史,以及鱼米之乡的由来的相关问题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更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中国四大鱼米之乡的由来
  2. 四大米市之首芜湖
  3. 我国古代四大米市之首是那个城市

一、中国四大鱼米之乡的由来

无锡,长沙,芜湖,九江被誉为中国的四大“米市”。无锡,这座始于秦汉时期建县的城市,历史上是全国闻名的“鱼米之乡”,并享有中国“四大米市”之首的美誉。长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被誉为“鱼米之乡”和“湘绣之乡”。九江,位于赣、鄂、皖、湘四省交界处,有“三江之口、七省通衢”的称号。芜湖,地处长江下游,气候湿润,雨量充沛,是安徽省的省辖市之一。

无锡,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江苏省的省辖市,古称梁溪、金匮,被誉为“太湖明珠”。无锡位于长江三角洲平原腹地,江苏南部,太湖流域的交通中枢,京杭大运河从中穿过。无锡建县始于秦汉,历史上曾是全国闻名的鱼米之乡。到了明、清漕运鼎盛时期,无锡已是太湖流域和两浙漕粮集中地及江南著名粮食市场。清朝乾隆皇帝在位期间,无锡粮食的吞吐量达到七八百万石。

长沙,作为湖南省的省会,历经三 *** 城名、城址不变,有“屈贾之乡”、“楚汉名城”、“潇湘洙泗”之称。长沙地处湖南省东部偏北,湘江下游和湘浏盆地西缘。在清朝时期,湘江上运米之船千艘云集,易俗河已成为百谷总集之区,年贸易额达200余万担。长沙的米市兴旺除了因特殊的地理、经济地位外,更主要是建立在湖南全省粮食生产相对发达的基础上的,湖南粮食总产量一度位居全国第三位。

九江,江西省的省辖市,位于江西省最北部,赣、鄂、皖、湘四省交界处,号称“三江之口、七省通衢”与“天下眉目之地。九江及附近县历史上就是鱼米之乡,是米市的主要来源。再就是毗连的安徽、湖北缓悔两省沿江等地的稻米。九江米市在赣北的转运点有湖口、涂家埠、吴城扰滑正,这三个城镇都是靠江临湖让敏,方便大米的水运。

芜湖,安徽省的省辖市,是安徽省域副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与省会合肥市并称为安徽省“双核"城市。芜湖有文字记载已逾 *** 0年,素有“江东名邑”、“吴楚名区”之美誉。中国历史上,曾因大米集中交易而形成了“四大米市”,其大米市场西邻芜湖长江大桥、东邻芜湖机场、区内有5000吨粮食专用码头,交通便利,占地2.1公顷,建筑面积1.6平方米,年服务成交粮食500万吨。由此,芜湖被誉为“江南四大米市”之首。

二、四大米市之首芜湖

1、   四大米市之首芜湖

2、    近代的芜湖是我国长江中下游更大的米粮集散地,与无锡、长沙、九江并称为中国“四大米市”,并且驰名之首。地处长江中下游的芜湖,境内河网密布,土地肥沃,被誉为“鱼米之乡”,是主要的产粮区。每年盛产的稻米除自给自足外,仍有大量剩余外销,于是便形成了与米粮相关的产业。芜湖的老地名,如米市街、大砻坊、笆斗街都是与米业相关。其次,芜湖处于长江黄金水道,南有青弋江、水 *** 、清水河在此汇集入江,北有裕溪河联结巢湖,成为水上交通的枢纽。而在古代,水路运输是最为便捷也是更便宜的运输方式,芜湖优越的水运条件就自然地成为最理想的米粮集散地。

3、   当然,芜湖能成为闻名海内外的“四大米市”之一,除了地理优势之外,还有人为的因素推动。这个人就是清朝末年重量级人物李鸿章,李鸿章安徽合肥人氏,为官一世造福安徽家乡。

4、     据史料载,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签订后,芜湖被辟为通商口岸。1877年,李鸿章奏请清 *** ,将江苏镇江七浩口的米市迁至安徽芜湖,这对芜湖米市的形成具有决定 *** 作用。李鸿章还授意当时驻芜湖道员张荫恒去镇江劝说米商迁芜。在张荫恒的劝说下,广潮帮米商率先迁来芜湖。烟台、宁波两帮米商也紧步后尘,接踵而至。《江广米行重建会所碑记》中曾记载:逊清光绪八年,李文忠公请准将米粮市场由镇江七浩口移植于此。至清光绪八年(1882年),促成“芜湖米市”正式形成。

5、   据记载,芜湖米市兴盛后,江面上几乎每天都是运米的帆船,首尾相接。大清银行、安徽地方银行、美孚洋行和数不清的钱庄银楼在芜湖展开米金融;世界航运巨头如英国太古、怡和,日本日清等都到芜湖运米。 *** 8年,安徽在芜湖设立米捐局,规定所有运输米粮的船只,出安徽境内必须停靠于芜湖缴纳米捐,这就成为一种强制手段,迫使安徽米粮必须在芜湖集散。

6、  但让人费解的是,芜湖除了有安徽米捐局外,江苏米捐局也设在了这里。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光绪二 *** (1902年),两江总督张之洞要在江苏境内设置米厘卡,立即遭到芜湖米商的强烈反对,因米船过江苏境内还需要重复缴税,必将导致米商设法逃避芜湖而直接运销江苏,分散芜湖粮源。后经两省协议,决定在芜湖另附设江苏米捐局,预征米船过大胜关等应缴之捐银。并规定从芜湖出口一石米,需要缴纳捐银一钱一分七厘二毫,江苏捐银七分。通过这种强制手段,从而保证了芜湖米市充裕、稳定的粮食来源。

7、  据档案记载,自 *** 8年芜湖设立米捐局,芜湖米市也进入了繁荣发展时期,芜湖成为了当时我国长江中下游更大的米粮集散地,有米号124家、米行48家、小市行218家、砻坊和碾米厂134家。 *** 《芜湖县志》中记载:米粮输出量多时达500多万石,少时也有三四百万石。直至1919年连续两年大丰收,经芜湖输出的米粮更是突破1000万石。当时曾有“堆则如山,出则如江”的说法,来形容当时芜湖米市的盛况。

8、    当年的 米捐局设立在芜湖中二街,此巷就是米捐局巷,它南起芜湖的中二街,北至镜湖路,全长约100米,宽2米。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今天的米捐局巷已难觅旧貌了。

9、  米捐局巷虽然不长也不宽,但却“卧虎藏龙”,这里发生了不少中国历史上颇有影响的大事。例如这里曾是安徽省 *** *** 人组织的大本营——安徽公学的旧址。

10、    安徽公学,是清朝末期由著名教育家李光炯和卢仲农共同创办的一所私立学校,公学聘请的教师大多是当时安徽省和全国著名的 *** 活动家,一些有名的人物也曾先后来到公学任教。而米捐局巷内右侧大半条巷子的房屋都是安徽公学用房,一色徽式平房,共有房屋三四十间。1912年7月,李光炯和卢仲农鉴于安徽职业教育落后的情况,将安徽公学改为私立甲种实业学堂,并将校址由米捐局巷迁到芜湖东门外校场街,分设农、商两科,卢仲农任校长。后来学校规模逐渐扩大,1914年改为公办的安徽省立第二甲种农业学校。

鱼米之乡芜湖历史,鱼米之乡的由来-第1张图片-

11、    而另一件发生在此的历史大事件,则是 *** 曾在米捐局巷逗留休息。

12、     1912年10月30日上午8时许, *** 先生乘坐“联鲸”号兵舰到达芜湖市弋矶山附近的江面。当天上午,芜湖各界人士 *** 在大舞台(今中山路步行街大众影都旧址)欢迎中山先生,场面十分隆重。 *** 先生的演讲受到在场广大市民的热烈欢迎,掌声和口号声接连不断。欢迎大会后, *** 一行乘马车到米捐局稍事休息,后又到广东会馆参加了广东同乡会举办的欢迎宴会。下午3时许乘坐“联鲸”舰回到了上海。

13、   虽然芜湖米捐局巷早已不复存在,但这是芜湖人的记忆,同时这条巷承载着的这段历史,促进了芜湖米市的形成与繁荣,带动了芜湖经济的全面发展,如金融业、运输业、饮食服务业等方面。同时,米粮大批量、长距离的运销,促进了芜湖 *** 业和埠际贸易的发展,芜湖的早期工业也随着米市的兴起逐步形成。

三、我国古代四大米市之首是那个城市

芜湖市是安徽省的省辖市,还是安徽省域副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与省会合肥市并称为安徽省“双核"城市。芜湖有文字记载已逾 *** 0年,,素有“江东名邑”、“吴楚名区”之美誉。中国历史上,曾因大米集中交易而形成了“四大米市”,其大米市场西邻芜湖长江大桥、东邻芜湖机场、区内有5000吨粮食专用码头,交通便利,占地2.1公顷,建筑面积1.6平方米,年服务成交粮食500万吨。由此,芜湖被誉为“江南四大米市”之首。

“米市”的形成要有两大因素:一是地处出产大米的中心位置,有广泛的大米来源,便于集中;二是运输便利,水陆交通发达,古时候尤其着重于水路运输。关于“四大米市”的认定,长期以来就有两种说法,除了江西九江、安徽芜湖、江苏无锡三个地方没有疑议外,有争议的是湖南长沙和湖北沙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四大米市

好了,关于鱼米之乡芜湖历史和鱼米之乡的由来的问题到这里结束啦,希望可以解决您的问题哈!

标签: 鱼米之乡 芜湖 由来 历史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