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分享陕西花鼓之乡的一些知识点,和陕西花鼓子歌的问题解析,大家要是都明白,那么可以忽略,如果不太清楚的话可以看看本篇文章,相信很大概率可以解决您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一、花鼓戏之乡在哪
1、 *** 乡是信阳市之一个被命名为“河南省民间艺术之乡”的乡镇,也可以称为“花鼓戏之乡”。这一命名是从传承独具地方特色的光山花鼓戏艺术着手的。
2、光山花鼓戏是流行于信阳市一带的戏曲剧种,原为说唱艺术形式。打五件,特制的木架上挂有5件乐器,一个演唱者边打边唱,后来发展为二人对唱,分角色演唱,主要是生、旦、丑3个角色。清光绪年间,光山县已经有了杨堤盛花鼓戏班。
3、光山花鼓戏是由豫南地区民间小调、山歌、歌舞、小戏并融合楚剧、黄梅戏唱腔,吸收汉剧、曲剧的艺术特点,逐渐形成的独具一格的剧种。
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商洛花鼓
1、商洛花鼓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能够更好的继承与传播商洛花鼓,也为了能够让人们更了解商洛花鼓,特此进行了一番了解与调查,本期的商洛文化,就带你进一步的认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商洛花鼓。
2、商洛花鼓属于民间地方戏曲,是中国陕西商洛地区特有的一种汉族艺术表现形式,融合了商洛民间艺术特色,唱腔以商洛地方语言为主,故称“商洛花鼓”。商洛花鼓艺术形式丰富多样,音乐曲调流畅优美,传承历史久远,在戏曲音乐发展演变历史的研究中具有“活化石”的作用。
3、2006年入选之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4、商洛花鼓民间通称花鼓子、地蹦子,流行于陕西省商洛地区。清光绪三年湖北郧阳遭受水灾,大批灾 *** 入商洛地区,带来了郧阳流行的花鼓戏。后花鼓戏逐渐改用商洛地区方言演唱,并吸收了许多商洛的民歌小调,最终形成商洛花鼓。
5、关于商洛花鼓的起源,说法颇多。据镇安、山阳艺人相传,商洛花鼓始源于湖南,上传湖北,南由汉水传至安康、汉中一带;北由丹江传到丹凤、商县、洛南一带,进而传人关中。而据丹凤、商县艺人相传,商洛花鼓则是由汉代秦陇马上鼓吹乐衍变而来,原为军事 *** 练和出征仪仗所用。范大成《桂海虞衙志》载,诸葛亮军中就置有吹乐队,以锣鼓悬系腰间,手指击之,口唱歌词,迷溃敌人。《敦煌拾零》《隋唐演义》等书也有这样的记载,隋末瓦岗寨三十六兄弟,曾以“打花鼓”作掩护,计入敌营,救回了秦琼,故有“唐将班子花鼓”之说。五代以后,花鼓才进入民间。宋杂剧中的“大迓鼓”、“迓鼓舞”、“跑汉船”等,就是其艺术化了的舞段形式。花鼓戏是清光绪年间由湖北传入境内。当时湖北遭遇了数十年未有的大水灾,许多灾民便通过打花鼓卖唱的形式到处飘流,靠“化谷物”维持生计,人们将其所唱之调叫“化谷调”,以后逐渐衍称“花鼓调”。现今,一些地方在演唱《扎锥子》等部分剧目时仍沿用下河话(即鄂西北语言)。“花谷调”传至商洛后,与当地流行的山歌、小调融合,兼收渭南、华阴秧歌、迷胡小调,逐步形成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动听、朴实之风格的地方小戏。
6、商洛花鼓解放前夕几濒绝境。新中国建立以后,商洛花鼓迎来了风和日丽的春天,50年代创作的花鼓戏《夫妻观灯》曾走进 *** ,为毛、刘等 *** 和国家负责人演出。从1953年起,商洛地区各县多次举行民间文艺座谈会、训练班和戏曲调演,组织花鼓艺人呈艺献宝。经专业戏曲工作者与老艺人合作,对花鼓艺术进行丁全面的 *** 和升华。首次排出的花鼓传统剧《夫妻观灯》,在省上文艺会演中轰动戏剧界,获得了一等奖。不久又被拍成 *** ,发行全国。
7、以后又相继创排出《桑园人家》《水轮飞转》《换猪》《凤凰飞进光棍堂》《屠夫状元》、《月亮光光》等优秀剧目,享誉大江南北。一曲曲地方花鼓戏,犹如烂漫山花,为商洛赢得了“戏剧之乡”美誉,分别荣获了国家、省、市剧本和演出奖等奖项。
8、其中《月亮光光》在2002年陕西省第三届艺术节上荣获优秀剧目、更佳编剧等10项大奖,2003年 *** 陕西省参加第八届中国戏剧节荣获曹禹戏剧文学奖、特别奖和优秀编剧等七个单项奖,同年荣获陕西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后又获得 *** 第十一届中国戏剧“文华新剧目”奖,并被确定为参加第七届中国艺术节重点剧目。该剧先后在全国各地地巡回演出数百场,并在 *** 、陕西卫视等国家、省、市多家电视台播出,赢得了广泛好评。
9、商洛花鼓也叫“跳花鼓”、“舞花鼓”,是一种在“跳”和“舞”中说唱的汉族民间艺术,因此,“跳”和“舞”便成为花鼓表演中一个最突出的特点,贯穿于一堂花鼓的人物表演始终。花鼓跳法多样,姿态刚健优美,有蹦跳、闪跳、弹跳、扭跳、踏跳;有兔子跳、麻雀跳、侧身跳、单腿跳、双蹬跳;有三角跳、十字跳、之字跳、拐线跳、双八字跳。跳的名目虽然很多,但表演起来却没有固定程式,由演员 *** 发挥,显得优美大方、自然生动,耐人观赏。
10、商洛花鼓戏的音乐结构属于联曲体。它把一支支花鼓小调有机地联缀起来,或单独使用或用几首曲调来表现戏剧内容,构成具体的花鼓戏唱腔。其音乐形式,依据内容可分为大筒子、八岔子和花鼓子三种。花鼓子主要用民歌小调演出,也叫小 *** ,多反映当地人民的劳动与爱情生活, *** *** 剧目有《打铁》、《打草鞋》、《哥接妹》、《瞎子摸妻》、《贾金莲回河南》等;八岔子用八岔调演出,也叫八岔戏,多反映公子、 *** 的 *** 故事,其曲调分阳八岔和阴八岔两种,阳八岔又称硬八岔或大八岔,阴八岔又叫软八岔或小八岔, *** *** 剧目有《坐西楼》、《送香茶》、《小东楼》、《小牙楼》等;大筒子以筒子胡琴伴奏,也叫筒子戏,属于花鼓中的大中型戏,多表现历史故事、民间故事和神话故事内容, *** *** 剧目有《蓝桥担水》、《刘海戏金蟾》、《血刀记》、《万寿图》、《山伯访友》、《四姐下凡》、《正德王访贤》等。商洛花鼓以演出“三小戏”为主,小生、小旦、小丑是其主要脚色,表演生动活泼,富于民间色彩。
11、由于传播地域的不同,可分为商丹路与镇柞路两种。商丹路在音乐风格和语言音调上,多用关中语系和当地土语(部分也用下河语),曲调流畅、优美、柔和、婉转。镇柞路在音乐风格和语言音调上一般采用当地音(即鄂西北语系,当地称下河语),曲调多高亢、明亮、欢快。
12、(又名二棚子、筒子戏):这是花鼓戏较高级的一种,具有文武场面,近于戏曲形式。因为棚子是它的舞台,其舞台次于演大戏的舞台,大于演小戏的台子,所以叫二棚子。又因文场所用的乐器叫筒子胡,其形似二胡,琴头较粗大,音色清脆、明亮、粗犷、浑厚。曲调有:小生调、老生调、老配少调、半板、板半、阴调、放哀子等七种。
13、分阳八岔与阴八岔两种(阳八岔又称硬八岔,大八岔;阴八岔又叫软八岔或七岔子)。因为主要曲调为八岔调,所以民间称它为《八岔戏》。阳八岔其特点是一人开唱,众人帮腔。伴奏形式为演员清唱,锣鼓配节,即演员清唱,在腔句之间穿 *** 固定的锣鼓点伴奏,不用弦索,句末由台后帮腔,成为“一人唱而众人合之”的形式。它的声腔结构是分腔、合腔、诉板相结合;阴八岔曲调开朗、豪爽而又抒情。节奏别致。属五声“征”调式。一般用于剧目开头或行路时唱。在运用中并可加其他小调来演唱。每个小戏中间只要有这两个调的都可叫做“阴八岔”戏。
14、(又名小 *** ):因戏中的曲调是由民歌小调所构成,所以也叫小 *** ,它的特点是:保持了一般民歌的原貌,戏剧化的程度较少;曲调多,旋律节奏、调式变化较丰富。有的剧目以一曲多变形式演唱到终,有的以多种曲调联用变化。曲式结构既有对偶句结构,又有启承转合形态。宫、商、角、征、羽各类调式都有。以商、征、羽调式居多,特别是商调特 *** 较明显突出(如石榴娃烧火调),唱腔丰富多彩;由戏名起曲名,曲调短小,节奏明快,旋律流畅。它的伴奏仅用锣鼓按演唱的需要加在每一曲调的某一乐段或曲终处,词格也无严格的局限,五、七、十字句皆有,还有不正规的穿句形式。据不完全统计,曲调有 *** 十多支。
15、商洛花鼓传统的唱腔音乐结构形式单一,历史年代久远,在戏曲音乐发展演变历史的研究中具有“活化石”的作用。商洛花鼓已处于濒危状态,急需抢救和保护。
三、陕西都有哪些民间艺术
安塞腰鼓、凤翔泥塑、宜川胸鼓、陕西剪纸、壶口斗鼓等。
安塞腰鼓,陕西省延安市安塞区传统民俗舞蹈。
安塞腰鼓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磅礴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陶醉,被称为天下之一鼓。1996年,延安市安塞区被国家 *** 命名为中国腰鼓之乡。
2006年5月20日,安塞腰鼓经 *** 批准列入之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Ⅲ-13。
凤翔彩绘泥塑是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的一种传统民间艺术,当地人俗称泥货。凤翔县位于关中平原西部,境内出土的春秋战国及汉唐墓葬中均有泥塑的陪葬陶俑,可见其泥塑工艺历史之久。
当地老乡购泥塑置于家中,用以祈子、护生、辟邪、镇宅、纳福。六营村的脱胎彩绘泥偶由此出名,并代代相传,成为中 *** 间美术中独具特色的精品,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凤翔泥塑汲取了古代石刻、年画、剪纸和刺绣中的纹饰,造型夸张,色彩鲜艳,深受人们喜爱。过去逢年过节或赶庙会,当地人以泥塑为礼品,加孩子满月,长辈要送坐虎。
陕西凤翔彩绘泥塑以创作毛稿制模、翻坯、粘合成型,经精抛、彩绘、勾线、装色、上光等数十道工序精制而成。其形态逼真、粗犷夸张、简练概括、色彩大红大绿或素描。
其种类主要是座虎、挂虎、五毒、卧牛、十二属相、豆豆鼓、金瓜、吉虎、鹿羔、鹦鹉等玩具类, *** 、三国、 *** 记等神话民俗类。
宜川胸鼓是以鼓舞为基础的一种传统民间舞蹈形式,它历史悠久,经由古代战争中人们擂鼓助战,传递信号,击鼓庆捷的形式演变而来,原名花鼓。
“胸鼓”是将类似腰鼓形状的鼓挂在胸前敲的一种鼓舞形式,有些地方称为“花鼓”,主要流传在宜川、洛川和定边一带,具有明快,活泼、诙谐、风趣的艺术特色。
陕西剪纸是历史悠久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之一。剪纸是一种镂空艺术,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其载体可以是纸张、金银箔、树皮、树叶、布、皮、革等片状材料。
陕西从南到北,特别是黄土高原,八百里秦川,到处都能见到红红绿绿的剪纸。那古拙的造型,粗犷的风格,有趣的寓意、多样的形式,精湛的技艺,在陕西,在全国的民间美术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壶口斗鼓是陕西陕北地区传统民间传统鼓舞艺术中独特的一种艺术形式,源于气势磅礴的壶口瀑布旁,流传于陕西省宜川县黄河沿岸的壶口乡、高柏乡一带。
“涌来万岛排空势,卷作千雷震地声”,这是对壶口瀑布的描写,也正是壶口斗鼓的写照。壶口斗鼓融舞蹈、武术、打击乐为一体,具有高亢昂扬,粗犷豪放,剽悍威武,威猛刚烈等特点。
表现了黄河儿女 *** 困难的豪情,融合了黄土高原人乐观奔放、坚韧不拔的 *** 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凤翔泥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安塞腰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宜川胸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陕西剪纸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壶口斗鼓
好了,关于陕西花鼓之乡和陕西花鼓子歌的问题到这里结束啦,希望可以解决您的问题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