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书之乡传承人 著名评书人

牵着乌龟去散步 之乡 1

今天给各位分享评书之乡传承人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著名评书人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评书 *** 单田芳病逝,盘点:单老给人们留下了哪些回忆
  2. 唱腔独特的湖北评书文化
  3. 单田芳在中国评书界究竟有着怎样的地位
  4. 湖北评书的传承意义
  5. 白眉大侠评书里白春结局是什么

一、评书 *** 单田芳病逝,盘点:单老给人们留下了哪些回忆

1、昨日噩耗传来,评书界艺术家单田芳于下午3时30分因病永久的离开了我们,这对于爱听评书的人来说是及其让人难以接受的事。他那句“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不知吸引了多少粉丝,他那独特的嗓音不知为我们的童年带来了多少欢乐。总之他为我们留下了太多太多的回忆。

2、单老的 *** 作有《三侠五义》《白眉大侠》《三侠剑》《童林传》《隋唐演义》《 *** 外传》等评书,这些都是他为我们留下来的珍贵记忆。但真正能让我回忆的还是他那独特的嗓音,较好的书评内容配上独特的嗓音,怎能不让人着迷。每次听他评书的时候总是有一种身临其境、甘之若饴的感觉,是他让我觉得书籍并不是那么的枯燥无味,相反还可以生动好玩。时隔多年,他说书时的嗓音我至今都记忆犹新,甚至让我产生了再去听一次的冲动。

3、在生前他向我们展现了真正的 *** 风范,在多个采访中他总是尽力的将内容往评书的传承问题上靠,他时时刻刻都在为评书后继是否有人而担忧。在95年左右,也是评书最火的阶段,那个时候听评书的人据统计每天超过一亿,这也是观众对他实力认可的体现。在我看来,他与其他几位老前辈可能是我国书评界最后的几位真正的 *** 了,他们每位艺术家的离开我想都是我们的损失。

4、单老离开了我们,但他的作品、他对待艺术的精神值得我们一辈子去回味,希望天堂无痛苦,单前辈一路好走。

二、唱腔独特的湖北评书文化

1、湖北评书主要流行于中国北方等地,作为 *** 的说书形式,它的形成大约在清代初期,湖北评书虽然是口头的表演形式,但却受到许多北方乡村的喜爱。各地的人民将自己家乡的特色融入到评书中,形成了不一样的特色。

2、对于湖北评书你了解多少呢?下面的湖北文化为您带来更多湖北评书的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3、湖北评书是用湖北方言讲故事。由一人表演,只说不唱,以一块木头为道具,情节每到关键时刻,猛击一下醒木,听众为之一振。湖北评书流布于武汉、沙市、宜昌等长江沿岸城市,与之相近的荆州、孝感、黄冈、宜昌等地区也有一些艺人从事演出活动。

4、湖北评书曾经在江城百姓中家喻户晓,有着约三百年的传承历史。然而近些年来趋向式微,有濒临灭绝之忧。有关方面正在努力将湖北评书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请老艺人万生鼎先生专门介绍湖北评书的来龙去脉,连续刊登,以飨读者。

5、说书这一行,在旧中国是处于勾栏瓦肆中的下九流,不登大雅之堂,文字资料极少。要弄清武汉市评书界的历史状况,在缺乏文字资料的情况下,就必须依靠“活资料”。我1950年踏进武汉书坛时,新艺评书队有54位艺人,其中三大流派的容派创始人容宗圣、陈派创始人陈树棠(何祚欢的师爷)、 *** 创始人江云卿都健在。还有掌握口碑资料较多的老艺人田汉卿等也在。

6、他们都是清光绪年间出生,行艺五六十年,横跨清末民初直到解放,沉淀积累颇为丰厚。我们对老艺人“访艺 *** ”,从中了解到许多艺程、评讲、传承、行规、轶闻趣事、祭祀等等,务求将武汉市的湖北评书来龙去脉弄个明白。十度寒暑,埋头耕耘。我们初步将武汉湖北评书的源头追溯到了明代成化与崇祯年代。

7、虽然没有扬州评弹、李伯清散打评书名气大,但湖北评书也算独树一帜。与一般评书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只是口音上有所区别,因为湖北评书就是指用湖北方言讲故事,以一块木块为道具,情节每到关键时刻,猛击一下醒木,听众为之一振。湖北方言甚多,各地口音略有不同,不过如今的湖北评书基本只剩武汉话一门,在武汉电视台影 *** 道的《都市茶座》节目中还可以见到现场说湖北评书的踪迹。

8、湖北评书源于宋代,在湖北武汉、沙市、宜昌等长江沿岸城市的土地上流传、发展,语言铿锵、韵律回旋,善于在离奇惊险的情节中刻画人物,与之相近的荆州、孝感、黄岗、等地区也有一些民间艺人从事演出活动。据前辈艺人说,并参考 *** 初年《夏口县志·建置志》记载,明崇祯八年(1635),说书打开了门户,从隐姓埋名的乡村野夫逐渐走向前台。

9、湖北评书在发展过程中,由于“路子书”是自编自演,艺人可以扬长避短,发挥自如,促进了艺术流派的形成和发展。湖北评书善于塑造玩弄权贵豪强于股掌之间的草莽英雄形象,每部书中都有一个或几个这种类型的重要人物。湖北评书讲述风格幽默酣畅,语言流畅、华丽,描绘景物时常用韵律回旋有致的骈体,与叙述、对话时使用的生动口语辉映成趣。

10、湖北评书的兴起,据前辈艺人说,并参考 *** 初年《夏口县志·建置志》记载,1635年(明崇祯八年),汉阳通判袁焻在夏口(今汉口市区)督修拦水长堤期间,有艺人胡某在民工、船夫中说书,很受欢迎。从此说书在那里打开了门户。

11、湖北评书的繁荣发展开始于清同治年问。19世纪中期,山东艺人丁海州(丁铁板)由河南来汉演出打鼓说书。至光绪年间,洋务派在武汉建立大型工业,修建京汉铁路,市镇经济有了发展,人口骤增,使评书有了大量听众。当时武汉三镇的茶馆都争相邀请评书艺人演出。当时汉口以说书驰名的有任春山、顾轩南,后来他们各收艺徒,各立门户,流传范围逐渐扩大。

12、 20世纪20年代,打鼓说书部分艺人丢下铜镰和鼓槌,专事评讲,于是评、鼓分流而形成评书,其报字发音均变为武汉方言,其评书书目受苏州评话、安徽怀书的影响,不断丰富。当时,武汉评书艺人江云卿拜四川评话艺人鲁明阶为师,并将川江路子书《燕王扫北》改成《走马建国》,而成为当地保留书目。

三、单田芳在中国评书界究竟有着怎样的地位

1、单田芳可以说是中国评书界的“鼻祖”。正是单老前辈,将评书推向了市场,所以单老的地位是不能用言语形容的。

2、对于我们这一代新人,对单老的了解可能大多都是听家中老一辈人说的。“凡有井水处,必听单田芳”。这句广为流传的话在当时可以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

3、单老对评书可以说是贡献了自己的一生,一生都投身评书事业,首先单老的精神可嘉,单凭这一点就值得人们尊敬。

4、其次就是单老的“演技”。为什么说“演技”?因为我觉得单老单就口说评书而言,“说的比演的还好”。单老的评书给人更大的感触就是颇具画面感,一张嘴把评书讲的栩栩如生,让人如痴如醉。

5、当代演员还不一定能把影视作品演绎到淋漓尽致,还不一定会被世人称赞。但单老单凭 *** ,就已经被世人所铭记,他虽已经离我们而去,但是他的作品永远的留了下来,他的精神、他的评书被永远的留了下来!

6、我觉得把评书定义为我国的一种文化精神一点不为过,这些文化只会随着科技发展逐渐的退出社会以至于最终消失,所以我觉得很有必要保存这些文化,并发扬光大,源远流长。

7、评书,对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而言基本已很少听到了。单田芳是我国评书的一位资深人物,他的评书对后世的影响是流传千古的。不论数码电子多先进,在我心里单老永远之一!

四、湖北评书的传承意义

1、虽然没有扬州评弹、李伯清散打评书名气大,但湖北评书也算独树一帜。与一般评书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只是口音上有所区别,因为湖北评书就是指用湖北方言讲故事,以一块木块为道具,情节每到关键时刻,猛击一下醒木,听众为之一振。湖北方言甚多,各地口音略有不同,不过如今的湖北评书基本只剩武汉话一门,在武汉电视台影 *** 道的《都市茶座》节目中还可以见到现场说湖北评书的踪迹。

2、湖北评书在发展过程中,由于“路子书”是自编自演,艺人可以扬长避短,发挥自如,促进了艺术流派的形成和发展。湖北评书善于塑造玩弄权贵豪强于股掌之间的草莽英雄形象,每部书中都有一个或几个这种类型的重要人物。湖北评书讲述风格幽默酣畅,语言流畅、华丽,描绘景物时常用韵律回旋有致的骈体,与叙述、对话时使用的生动口语辉映成趣。

3、时至今日,传统曲艺受到当代流行文化的冲击致使包括湖北评书在内的中国传统曲艺渐渐没落,亟待发扬。

五、白眉大侠评书里白春结局是什么

1、武圣人练成了纯阳 *** ,终于在圣人殿露面,他之一个接见的是不远千里来到小蓬莱的晋王。武圣人告诉晋王,他的真实身份就是赵德昭,他要帮助晋王夺回皇位,因为皇位本来就应该他们父子来坐。

2、徐良、云瑞、房书安决定再去圣人殿,向武圣人讨个公道。武圣人派重兵把各个关口,徐良连闯三关,在圣人谷与武圣人见面。徐良说破了武圣人身上的许多疑点,武圣人概不否认。

3、徐良虽然接受了陶福安的功力,但一天内尚不能在大小周天运行,徐良只好找一僻静的地方,由云瑞帮助打通任督两脉,使强劲的功力能在大小周天运行。

评书之乡传承人 著名评书人-第1张图片-

4、夏遂良等人带领武圣人手下的四大天王,与天地二老、陆天林展开了一场血战,结果天地二老、陆天林因寡不敌众,倒在了血泊中。古月、夏遂良、郭长达也得到了应有的下场。徐良、云瑞、房书安决定再去圣人殿,向武圣人讨个公道。

5、晋王真的疯了,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谁。云瑞告别了徐良,辞掉在开封府的所有职务回家。徐良眼含泪花,好像有种大难不死后的沧桑感,一片怅然,唱着房书安经常唱的那首小调向远方走去。

6、《白眉大侠》是单田芳根据是古典名著《三侠五义》的续书清末传统文学作品《小五义》《续小五义》等作品创作改编的评书作品,是古典名著《三侠五义》的众多续书版本之一,作者单田芳。

7、作品讲述了宋朝四帝仁宗皇帝执政期间,以徐良、白云瑞为书胆,包括三侠、五义、小五义、小七杰等众开封府校尉,在八王赵德芳、包拯、颜查散等清官的支持下,为保国泰民安而不顾个人安危,抗 *** 、战 *** 、捣匪巢、灭贼寇的故事。

8、“评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单田芳

9、单田芳是中国评书表演艺术家、作家,与刘兰芳、田连元、袁阔成并称为“当今评书四大家”。

10、1934年12月17日,他出生于营口市的曲艺世家。单田芳六岁念私塾,七八岁即学会了一些传统书目。上学后,他边读书边帮助父母抄写段子、书词,十三四岁时就已经能记住几部长篇大书。

11、1953年,单田芳高中毕业考进了东北工学院。1954年,他拜师学艺,取艺名“田芳”。1955年,21岁的单田芳被鞍山市曲艺团正式录用,成为辽宁省唯一具有大学 *** 的评书艺人。1956年,他首次登台表演,说的之一部书是《大明英烈》。

12、2007年1月26日,单田芳宣布收山,《老店风云》是他的收山之作。2009年时,单田芳被定为“评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2011年,他出版了自传《言归正传:单田芳说单田芳》。2012年,在第七届中国牡丹奖颁奖典礼上获得终身成就奖。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标签: 评书 传承 著名 书之乡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