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德粤剧之乡,广东粤剧文化

牵着乌龟去散步 之乡 1

老铁们,大家好,相信还有很多朋友对于顺德粤剧之乡和广东粤剧文化的相关问题不太懂,没关系,今天就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分享顺德粤剧之乡以及广东粤剧文化的问题,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粤剧的历史
  2. 粤剧发源地 关于粤剧发源地的介绍
  3. 粤剧的发源地在哪里

一、粤剧的历史

1、粤剧花旦造型粤剧,原称大戏或者广东大戏,源自南戏,自公元1522年~1566年(明朝嘉靖年间)开始在广东、广西出现,是揉合唱做念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等等的表演艺术。粤剧每一个行当都有各自独特的服饰打扮。最初演出的语言是中原音韵,又称为戏棚官话。到了清朝末期,知识分子为了方便宣扬 *** 而把演唱语言改为粤语广州话,使广东人更容易明白。粤剧名列于公元2006年5月20日公布的之一批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内。公元2009年9月30日,粤剧获 *** 教科文组织肯定,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粤剧的起源于中 *** 间齐言民歌的兴起,最早可上溯公元前221年(先秦时期)的《诗经》,但这是中花旦常见造型国全部板式变化体戏曲如京剧、粤剧,以及诗赞类戏曲如上海越剧、黄梅调的共同起源。

3、中国齐言体民歌,发展至公元500年~1500年(西方当时为中古时代;中国当时为魏、晋和唐代),达到空前的高峰,更形成了一代的文学体式——唐诗。这些讲求平仄,秩序井然的齐言体民歌,在唐代 *** 寺庙的俗讲表演中,不但形成说故事的内容,也加入了节以木鱼的节拍特色。可是,由于长期处于社会低层,加上受外来音乐影响的宴乐〔或称燕乐〕,在唐代一直为 *** 阶层所欣赏,所以并没有很大的发展。而由宴乐发展出来的词乐,历经唐宋,更形成了律分宫调的戏曲。

4、杂剧成了更受欢迎的戏剧种类。当时称一幕戏为一折。以后只选演一幕戏便称为折子戏。粤剧有很多剧目是由元朝杂剧流传下来的,甚至某些粤剧的传统戏码是跟杂剧完全相同,例如《西厢记)、《窦娥冤》、《踏雪寻梅》、《倩女离魂》、《赵氏 *** 》等。

5、公元1368年~1 *** 4年(明朝年间)归有光所编写的《庄渠遗书》卷九记录了公元1521年(明朝正德16年)钦差魏校的《谕民文》,内有“倡优隶卒之家,子弟不许妄送杜学。”“不许造唱 *** 曲,搬演历代帝王,讪谤古今,违者拿问”等说话。这可以说是广东有关戏剧最早的文字记录。据《新会县志》记载,公元15世纪60年代中期(明朝成化初年),当地的“乡俗子弟多不守本业,事戏剧度日”。公元1561年(明朝嘉靖四十年)《广东通志》便有所记载:广州府“二月城市中多演戏为乐,谚云正灯二戏”,并有“搬戏难成器,弹弦不是贤”的俗语,所以“江浙戏子至,必自谓村野,辄谢绝之”。这证明当时已经盛行大戏。

6、到了公元1368年~1 *** 4年(明朝期间),南戏的弋阳腔已在广东流行,昆班、徽班及江西、湖南戏班经常进入广东演出。根据《粤剧史》,广东出现一个女花旦,名叫张乔,南海人,是一名青衣(戏子)。原籍苏州的她出生于广东,因为她母亲是苏州昆腔戏子的缘故被记载为昆腔班女戏子。可见各地戏班中人开始在广东落地生根。虽然广东人受了外来的薰陶而开始学习演戏,但是在成化年间,学戏仍未被保守人士所接受,石湾太原霍氏族谱曾有禁止良家子弟学戏的家箴。后来渐渐才出现组成本地人为主体的戏班,并过渡到本地人为全体的戏班。为区别两者,前者被称为“外江班”,后者被称为“本地班”。

7、粤剧不但吸收了弋阳腔的特色,并且与徽剧(安徽)、汉剧(湖北)、湘剧(湖南)、祁剧(湖南)、桂剧(广西)有血缘的关系。因为所演的剧目、唱腔、音乐、表演方式等等,与徽、汉、湘、祁、桂剧大致相同。例如:《晴雯补裘》和《独占花魁》这两出戏码,《铲椅》、《跳台》、《夜战马超》等南派武打剧,桂剧和粤剧完全相同。虽然说外江班接近徽班,本地班接近西班,但其实本地班建立的初期,主要区别在组班的人。本地班是由本地人组成,主要是指本地艺人组成的专业戏班。可是有时候也可以包括一些农民在进行季节 *** 演出活动而临时组成的戏班。

8、“未有八和,先有琼花”在戏行中是无人不懂的。琼花会馆始建于公元1573年~1620年(明代万历年间)。根据《佛山忠义乡志》的记载:“镇内有会馆凡三十七,琼花会馆建筑瑰丽,为会馆之最。”。当时琼花会馆坐落于“优船聚于基头,酒肆盈于市畔”的大基铺(即广东省佛山市红强街区)。当时会馆门口有四条大柱,还有个亭子。馆门口的牌匾是“会馆”两字,全馆的面积比当时的祖庙还大。全馆共分三进:之一进是钟鼓,继后有可拆可合的临时舞台;第二进是琼花宫大殿,大殿前是天阶;第三进是会所。华光诞时戏行中人汇聚琼花宫大殿祭祀华光帝。琼花会馆附近就是佛山大基尾河边的琼花水埠,方便坐红船的伶人上岸或到其他地方演出。据说伶人最初雇用紫洞艇作为戏船,后来加上帆哩,在船身绘画龙鳞菊花图案,船头髹成红色,因而称为红船。

9、广东本地戏班早期活动的中心在佛山。1658年(清朝顺治十五年)在灵应祠祖庙前建华封戏台,台上演戏鼓桌什物俱全。公元1661年~1722年(康熙年间)改名为万福台,是广东现存最华丽精巧、岭南地区规模更大的古戏台,见证粤剧发展历史。戏台分前后两部份,前台以金漆木雕为布景,具有强烈的舞台效果。整个万福台还采用拱型结构,无论站何处,所能听到的音质基本相同。

10、公元1722年~1735年(清朝雍正年间),广州更出现“土优”、“土班”。有文献记载:“广州府题扇桥,为梨园之薮, *** 颇众,歌价倍于男优。能昆腔苏白,与吴优相若。此外俱属广腔,一唱众和,蛮音杂陈。凡演一出,必闹锣鼓良久,再为登场。榴月朔,署中演剧,为郁林土班,不广不昆,殊不耐听。探其曲本,止有白兔、西厢、十五贯,余俱不知是何故事也。”

11、公元1735年~1795年(清朝乾隆年间),广东一带比较 *** ,商贸发达。佛山更是商帮荟萃,因此娱乐要求而更加兴旺,吸引百多个外省戏班来广东演出。这些外江班主要来自江西、湖南、安徽、姑苏等地。他们于公元1759年(清朝乾隆二十四年)合作在广州创建“粤省外江梨园会馆”。而本地班在他们的集中地-佛山成立了“伶人报赛之所”的戏班同业组织——琼花会馆。另外粤西“下四府”(指高州、雷州、廉州、琼州四府)的演戏活动都很频繁,每年的关帝、天妃、冼夫人一类神诞,均有“演戏迎神”的习俗。

12、公元1854年(清朝咸丰四年),粤剧艺人李文茂响应太平天国 *** ,在佛山经堂古寺率领梨园 *** ,编成文虎、猛虎、飞虎三军。清 *** 为了消灭三军势力,残杀艺人,火烧琼花会馆,禁演粤剧15年之久。在禁演期间,本地班艺人逃亡省外海外,有些粤剧艺人为了生活,加入徽汉等剧的外江班,挂京、汉、徽、湘等皮黄戏班招牌演出,因而促成梆子与二黄的合流。公元1861年(清朝咸丰十一年),李文茂、陈开先后败死,清 *** 禁令稍弛,本地班乘机再度兴起。公元1870年(清朝同治九年),高要县绅士冯光纬等人曾经上禀请求准许演出夜戏,而知县亦表示同意,可见禁令松弛的情况。

13、同期大批华工被押骗往海外,随著出国华工的大量出现,广东戏曲逐渐传播海外。《美国华人史》记载粤剧为华人带来了赖以生存的民间文化。当年从旧金山请来的青年男演员(当时尚无女演员)经常来往于巴特和玛丽斯维尔等矿区,为当地华工演出传统的舞蹈和折子戏。拥有123名演员的鸿福堂剧团在美国大剧院首次登场,上演粤剧,大获成功,并在唐人街建立自己的剧场。另一方面,移居到 *** 、新加坡、印尼等地的大量华侨仍然保持了固有的习惯,侨民当中以广东人为多,他们爱好粤剧。因此 *** 西贡有粤人剧团。新加坡的戏剧,也是由广东人来演出。19世纪70年代,印尼出版爪哇文译本《薛仁贵》、《杨忠保》、《狄青》、《贵夫人》,后来更有马来文译本的《乾隆君游江南》。

14、粤剧解禁后,本地班表演方式改变很多,声腔已经吸收了二黄,并能以梆子、二黄为主,兼用大腔演出。当时表演角色分为武生、正生、小生、小武、总生、公脚、正旦、花旦、净和丑十大行当。后来经邝新华、独脚英、林之等人努力,粤剧得以 *** ,并组成了粤剧仝人(即同人)的新组织——八和会馆。当时建筑八和会馆的费用都是透过全行在每年闰月休业的时期举办义演,扣除工资后所筹集而成。另外,凡是入会会员都需要付出白银一两作为“份金”。终于在18 *** (清朝光绪 *** )八和会馆在广州黄沙旧地海旁街落成。八和会馆共分八堂,作为粤剧艺人住宿之用:兆和堂、庆和堂、福和堂、新和堂、永和堂、德和堂、慎和堂、普和堂。不同的行当被安排居住不同的分堂。小生、正生及大花 *** 在兆和堂。二花面、六分住在庆和堂。花旦住在福和堂。丑角在新和堂。武生在永和堂。五军虎及武打家在德和堂。接戏卖戏的在慎和堂。棚面的音乐人员在普和堂。由于工作人员有很多,八和会馆更设有方便所(医疗室)、养老院、一别所(安排身后事情)、小学、何益公司(戏箱行)。八和会馆会员总多,管理 *** 不断完善。后期实行行长 *** ,各行行长都是全体人员推举出来。

15、虽然粤剧开始恢复演出,但是在剧目内容和表演艺术上,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反映现实生活的新剧目不断涌现,如《梁天来告状》、《王大儒供状》、《蛋家妹卖马蹄》等,并在戏棚官话中加 *** 广州方言演唱。当时广州先后建成河南、广庆、海珠、乐善、南关等戏院,其后出现调制戏班演出的宝昌、宏顺、怡顺、太安等公司,全都活跃于广州、 *** 、 *** 等地。文献记载“广州班为全省人士所注目,其名优工价,至于二三千金,声价甚高,然大概以擅演男女私情等为之一等角色”。

16、 20世纪初(清朝末年),中国的知识分子激发戏曲改良的浪潮席卷全国。公元 *** 8年(清朝光绪二十四年),中国日报副刊之旬报特辟鼓吹录一门,由杨肖欧、黄鲁逸几名记者撰作戏曲歌谣来讽刺时弊 *** 得失,引起广州 *** 等地的报刊注重戏曲歌谣。公元1903年(清朝光绪二十九年),一篇观戏记猛烈批评当时的戏曲曲本迂腐,不能激发 *** 之精神。不久,反映时弊的作品陆续出现,譬如:《新广东女儿传奇》、《黄萧养回头》及梁启超的《班定远平西域》等等。这些新编的剧本之中,有些是由富有舞台经验的艺人编撰。对粤剧影响深远的应该是同盟会所组成的“志士班”。辛亥 *** 前后十年间,在港澳广州等地曾出现了30多个这类的“志士班”,例如:采南歌班、优天社、振天声社、仁声剧社、民镜社、国魂警钟社等。最早使用广州方言来演唱粤剧的春柳社影响了其他的志士班,为了便于宣传 *** 思想,改用了广州方言来唱梆黄,演出了《周姑娘放脚》及《盲公问米》,使宣传效果超出预期。为了加强反清反帝反封建的宣传,更编演了《文天祥殉国》、《戒洋烟》、《虐婢报》、《秋瑾》、《温生才刺孚奇》等戏。

17、在辛亥 *** 前后,一些粤剧老倌包括金山炳、朱次伯等人开始对粤剧进行革新运动薛觉先粤剧演出海报。原因是公元1905年(清朝光绪三十年),广州继公元1850年(清朝道光三十年)之一间戏曲戏园出现后,再次兴建戏院,并称之为“戏院”。戏院改变了粤曲的演唱方式,令到原来需要满足野台演唱,需克服风急声弱的情况改变过来,令到以平喉演唱成为可能,而戏院由于令到观众的流动情减低,不像过往戏班坐红船到不同地方演出,观众的消费习惯也随之改变,红伶需要争取观众。是次,初出茅庐的朱次伯,因为原担的小生小生聪,不愿演出尾戏,由他瓜代,他便以平喉白话演唱一出《宝玉哭灵》,大收旺台之效,令到演唱平喉白话成为风尚。

18、据广州粤剧研究者陆丰先生的研究,粤曲唱腔的舞 *** 言是在公元1 *** 1~1 *** 7年产生转变,又因为演唱平喉白,不但可以吸收广东的说唱音乐如南音、木鱼等,目今最早记载结合南音和梆黄曲的是公元1 *** 4年由陈小汉之父陈醒汉演唱的《芭蕉岛》之忆美。也因为演唱平喉白话,粤曲的调门也变为降B调。

19、白驹荣主要的贡献在于公元1917年和千里驹在国中兴班,把十字句二黄改为“八字句二黄”,令到粤曲出现一种新的曲式,并成功把广东白话引进粤剧及降调。因为从前粤剧全部都使用中州话演唱,后来是金山炳首先局部将白话带入粤剧,朱次伯与白驹荣努力将白话引进过程中也下了不小功夫。至于降调方面,戏棚做戏是要高调地大声唱戏,而与白驹荣同期的小生太子卓还是唱子喉,白驹荣已开始将声调降低唱平喉,唱腔自成一格。到了公元1 *** 0年左右,终于把戏棚官话全面改为广州话,由子喉(假音)演唱改为用平喉(本嗓)演唱。梆子和二黄一律唱低八度,使梆子、皮黄在风格上统一起来。

顺德粤剧之乡,广东粤剧文化-第1张图片-

20、及后薛觉先率先引入新的化妆技巧及西乐乐器。在同一时期,省港班的崛起,薛觉先与马师曾的竞争进入白热化,促进了粤剧的 *** 和兴盛。例如:薛觉先与小提琴家尹自重合作设计“薛腔”。来自上海的吕文成将北方二胡的丝弦改成钢弦,创出了高胡,音色高亢明亮。名伶陈非侬邀请梁以忠担任其戏班的音乐领导。当时更出现了如卢有容、梁金堂等著名编剧家,先后为马师曾及薛觉先写作了不少名剧,手法也着重与当时流行的 *** 与话剧非常接近。 *** 文化博物馆内的利舞台复原场景

21、其实据历史资料记载,公元1 *** 5年广州有40多班大型粤剧戏班,当中每一班的人数可以多达150多人。广州出现“海珠”、“乐善”、“太平”、“宝华”、“民乐”、“河南”等十所大戏剧场。同期,开始产生“薛马桂白廖”五大流派。当时大老倌的收入相当可观,在每圆可购米两担的时候,他们的年俸可以高达18000圆。因此很多人认为演粤剧可以名成利就,令人趋之若鹜。据不完全的统计,这个时期活动于穗、港、澳的专业和艺人兼任的编剧家有100多人,新编剧目高达4000~5000个。一说是粤剧的黄金时代。

22、到了20世纪30年代,当时 *** *** 局有法例禁止男女同班,所以历年来粤剧中只有全男班、全女班之分。及后罗之锦爵士在 *** 局中提议,说及男女既能同坐,为何不能同班。于是在公元1933年秋, *** 总督贝璐取消男女合班禁令。虽然广州曾出现男女同班的“ *** 乐班”,演出仅十个月就被广州 *** 局禁止,但是广州也在公元1936年10月左右跟随 *** 解禁。陈非侬和马师曾因为接了 *** 及 *** 之约,离开了太平剧团。太平剧团的班主源杏翘适逢其会,在原本的班底下(马师曾、半日安、冯醒铮、冯侠魂、袁是我、谢醒侬、冯玉君)聘请谭兰卿、上海妹及麦颦卿三位女艺人为花旦,令观众耳目一新,盛极一时,其它各班亦纷纷聘用女花旦,于是男花旦渐遭淘汰,是粤剧历史大转变之一。

23、从此粤剧在 *** 非常流行。当时演出主要集中在利舞台、高升戏院、太平戏院及新光戏院等旧式戏院。差不多一个星期七日都有不同的剧目上演。当时粤剧不但流行于广东、广西、 *** 、 *** 等地,由于很多中国人 *** 海外,以致东南亚、大洋洲、美洲的广东华侨聚居地区都有粤剧演出。东南亚一带更有些世代相传的粤剧艺人、固定的剧团、行会和演出场地。例如新加坡的“庆维新”及吉隆坡的“普长春”。除此之外,海外华侨对粤剧需求吸引了很多粤剧戏班到海外演出。可是,大型戏班的人数往往超过一百人,支出庞大,导致精简人手,开始出现大约50-70人所组成的小型粤剧剧团。这也促使了戏班“六柱制”的形成。

24、到了20世纪50年代,中华人民 *** 国刚刚成立不久,积极挖掘优秀剧码、继承粤剧传统,在艺术上也全面革新,而且培养了一批新艺人。公元1958年,广东粤剧院正式成立。公元1960年和公元1962年先后创立广东粤剧学校和广东粤剧学校湛江分校。在粤剧历史上,是之一次有了培养 *** 人的综合 *** 专业学校。

25、同时期 *** 开始蓬勃,粤剧吸引力大减。可是后来创作的粤剧 *** 重新把粤剧带入 *** 院,使粤剧重获昔日光辉。当时著名的粤剧 *** 有“蟹美人”、“龙王三宫主”、“黄飞虎反五关”、“ *** 琵琶关外月”、“四郎探母”、“ *** ”、“双仙拜月亭”、“红娘”、“夜光杯”、“千面美人鱼”、“香罗 *** ”等等。

26、 20世纪50年代末, *** 的粤剧形势不妙,当时红伶芳艳芬因为结婚而退下来,薛觉先、马师曾、红线女离开 *** ,连红透半边天的新马师曾都不大热衷于演出。幸好后来麦炳荣和凤凰女组织班霸“大龙凤剧团”,有谭兰卿加入,并由林家声担当小生,演出很多著名剧目《百战荣归迎彩凤》、《刁蛮元帅莽将军》、《彩凤荣华双拜相》、《凤阁恩仇未了情》等。不久,陈好逑与林家声另立新班“大龙凤剧团”。及后新的剧团纷纷迭起,包括羽佳的 *** 佳剧团、何非凡的非凡响剧团、林家声的庆新声剧团。

27、公元1966年5月~1976年10月( *** 期间),粤剧备受摧残,很多曲谱几乎付之一炬,被抄家的艺人多不胜数,很多艺人纷纷逃亡到 *** 及 *** ,而全个中华人民 *** 国只有样板戏才可以演出。公元1976年后,粤剧才能够 *** ,伴奏在民乐基础上吸收了西洋乐器,尤其是爵士乐器,包括电吉他及萨克斯。剧本方面更有些是改编自话剧或 *** 的优秀作品。例如:《关汉卿》、《牡丹亭》等。

28、在这个时期的新加坡却因为韩战的关系而树胶 *** 猛涨,导致收入增加,娱乐事业也一片蓬勃,当地的粤剧亦因此受惠不少。这段期间,相继到新加坡登台的粤剧伶人有陈笑风、梁瑞冰、罗剑郎、新海泉、冯峰、陈惠瑜、许英秀等。公元1952年,薛觉先再组觉先旅行剧团二度来新加坡。20世纪50年代末期,有很多 *** 粤剧艺人到新加坡演出。例如苏少棠、叶昆仑、关德兴、石燕子、秦小梨、余丽珍等。由于名气关系,门票 *** 骤增几倍。到了20世纪60年代,新加坡各种新兴娱乐事业如雨后春笋出现, *** 和电视很快成了主流。生活节奏变得急促,观众开始不愿看冗长的地方戏曲。公元1968年,新加坡的本地职业粤剧班已不能生存,许多职业粤剧团亦告解散。

29、随着中国内地实行 *** *** 政策,不少在公元1966年5月~1976年10月( *** 期间)遭到 *** 的文化事业亦开始 *** ,其中包括粤剧。二十多年间,不少粤剧团纷纷在内地涌现,遍布广州、佛山等地。同时间各地方省市的文化局亦相当重视粤剧,利用当地文化资源和历史题材,打造出狠多的粤剧新品牌。例如佛山青年粤剧团以黄飞鸿英雄大侠形象,推出黄飞鸿系列粤剧《禁烟记》、《奇情记》等剧目,其中《奇情记》还取得广东省艺术节8项大奖。而该粤剧团在国内演出常达100场以上,并经常远赴新加坡、美国、加拿大、 *** 、 *** 等地演出。

30、而在其他华人社会如 *** ,由于经济发展,大量新兴娱乐事业涌现,粤剧的观众群亦因而日趋老化。大部份新一代 *** 青年人都视看粤剧是一种老套的行为,对粤剧加以排斥。加上粤剧界亦面对欠缺新血的问题,遂不断推出措施解决问题。

31、公元1995年底, *** 粤剧发展有限公司-“粤剧之家”与 *** 教育署合办“中国戏曲推广计划”,利用讲座及巡回演出等活动来培养教师与中、小 *** 对中国戏曲的兴趣。如 *** 八和会馆与 *** 中文大学校外进修学院在1996年合办粤剧培训证书课程,公元1998年改为与 *** 演艺学院合办夜间粤剧培训证书课程。但由于 *** 人数不多,加上合作上出现问题, *** 演艺学院主动解除和八和会馆的合作关系,八和粤剧学院只有十二名 *** 及两名导师继续留下。虽然如此, *** 各间大学仍然设有粤剧学术研究中心。例如:成立于公元2000年3月1日的 *** 中文大学戏曲资料中心及成立于公元1998年的 *** 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 *** 大学音乐系也有有关粤剧的课程。

32、公元2005年8月,粤剧表演场地新光戏院由股权易手,新业主突然宣布不再出租予粤剧剧团,曾任 *** 八和会馆 *** 的汪明荃 *** 粤剧界与新光戏院的业主商讨续租,希望业主为了 *** 粤剧界的前途而准许新光戏院以现时的租金续租三年。会后,双方召开记者招待会。汪明荃在记者会上直指 *** *** 的各个局长口里说支持本地艺术发展,但对这件事件一直不予理会,是只说不做,并炮轰 *** 只提供位置为偏僻的高山剧场作为粤剧表演场地,最后要身为 *** 民政局长的何志平承诺增拨资源大搞。公元2007年, *** 大学人文基金所资助的(粤剧小豆苗:融合中国语文科新高中课程计划)希望促使粤剧成为新高中课程选修单元-(戏剧工作坊)的成员。

33、虽然各地的粤剧发展不一,但面对外来的竞争,粤剧或者戏剧艺人都尝试革新粤剧。譬如在唱说语言方面作大胆尝试。公元1947年, *** 华仁书院的华仁戏剧社 *** 黄展华,开始创作“英语粤剧”,把狠多传统粤剧改用英语来表演,譬如《佳偶兵戎》、《姻缘叁订》、《鸦雀如何作凤凰》及《王昭君》。在新加坡方面,敦煌剧坊 *** 黄仕英也投入英语粤剧的事业,除了排练英语粤剧全剧《清宫遗恨》,还创作马来语粤剧《拾玉镯》,希望能够向海外推广中国戏曲文化。有些则在题材方面着手。公元2001年,罗家英、秦中英、温志鹏等人把 *** 名剧《马克白》改编为粤剧《英雄 *** 》。

34、中国内地除了把 *** 名剧《威尼斯商人》改编为粤剧《豪门千金》,还作其他方面的尝试。公元2004年8月,中国首部粤剧动画 *** 《刁蛮公主戆驸马》获得中国 *** 华表奖优秀美术片奖。公元2008年,首部动漫真人秀新编粤剧《蝴蝶公主》在大学城开演,把动漫元素融入了粤剧中。可见,中国内地的表演人士都为粤剧在各方面作出狠多创新的尝试。[1]

二、粤剧发源地 关于粤剧发源地的介绍

1、佛山。粤剧源自南戏,旧称广府大戏,发源于佛山。早在汉代,佛山的表演艺术已十分盛行,自明朝嘉靖年间开始在广东、广西出现。粤剧揉合唱念做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等等的表演艺术。融汇明清以来流入广东的海盐腔、弋阳腔、昆山腔、梆子等诸腔,并吸收珠江三角洲的民间音乐所形成的以梆子、二黄为主的南方一大剧种。

2、粤剧作为一个地方剧种历数百年而不衰,演数百年而不弃,这一个曾经拥有近亿观众、拥有五大流派、各大唱腔的剧种,在佛山发源、发扬、壮大,名伶辈出名剧屡就绵延三百年,可谓是一个奇迹。佛山是著名的武术之乡、民间艺术之乡、陶瓷之乡、美食之乡,名胜古迹颇多,有佛山祖庙、广东四大名园之中的梁园、清晖园以及黄飞鸿纪念馆、南风古灶,还有顺德花卉世界、 *** 南海影视城、三水荷花世界、高明杨梅生态园等分布在各市区的人文、生态旅游新景区。佛山是粤剧的发源地,明末清初,佛山粤剧活动相当兴盛,并建有琼花会馆。古往今来,名人辈出,好戏连台。

三、粤剧的发源地在哪里

粤剧的发源地在佛山,源自南戏,旧称广府大戏,发源于佛山。早在汉代,佛山的表演艺术已十分盛行,自明朝嘉靖年间开始在广东、广西出现。粤剧揉合唱念做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等等的表演艺术。

1、佛山。粤剧源自南戏,旧称广府大戏,发源于佛山。早在汉代,佛山的表演艺术已十分盛行,自明朝嘉靖年间开始在广东、广西出现。粤剧揉合唱念做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等等的表演艺术。融汇明清以来流入广东的海盐腔、弋阳腔、昆山腔、梆子等诸腔,并吸收珠江三角洲的民间音乐所形成的以梆子、二黄为主的南方一大剧种。

2、粤剧作为一个地方剧种历数百年而不衰,演数百年而不弃,这一个曾经拥有近亿观众、拥有五大流派、各大唱腔的剧种,在佛山发源、发扬、壮大,名伶辈出名剧屡就绵延三百年,可谓是一个奇迹。佛山是著名的武术之乡、民间艺术之乡、陶瓷之乡、美食之乡,名胜古迹颇多,有佛山祖庙、广东四大名园之中的梁园、清晖园以及黄飞鸿纪念馆、南风古灶,还有顺德花卉世界、 *** 南海影视城、三水荷花世界、高明杨梅生态园等分布在各市区的人文、生态旅游新景区。佛山是粤剧的发源地,明末清初,佛山粤剧活动相当兴盛,并建有琼花会馆。古往今来,名人辈出,好戏连台。

表演形式为一至二人站唱,另有多人分持高胡、扬琴、琵琶、横箫、长喉管、二弦、提琴(一种广东本地的民间乐器)、短喉管、月琴等专司伴奏。后来还出现过“说唱”、“弹唱”和“表演唱”等演出方式。

粤曲的演唱内容主要为一些大众耳熟能详的民间经典故事,内容尤其以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为主,具有神奇浪漫的色彩;也有以百姓生活为题材的,

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伦理观念及风土人情,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从早期的 *** 卖艺者,到鼎盛时期的明星艺人,到现今的粤曲私伙局“发烧友”或广大的粤曲爱好者,不管男女老少,都可以演唱粤曲;粤曲的演唱场地从早期的茶楼、大街发展到今天的各类型舞台;粤曲的表演形式丰富,从开始的基本单一站唱,发展为有弹唱、说唱、表演唱、小组唱等多种形式,既可以独唱、对唱,又可以群体演唱;演唱者若在舞台上表演,一般都会穿上符合戏曲角色的戏服。

粤曲演唱的服装没有特别的讲究,一般为女的穿着旗袍,男的穿着唐装、中山装,亦有穿戏服的。

粤曲的唱腔早期均依行当划分,沿用戏曲的小生、武生、小武、花旦、公脚、花脸、正旦、正生、老旦、丑生十大行当的唱法。辛亥 *** 后改假嗓为真嗓,改舞台官话(又叫“桂林官话”)为广州方言演唱,分为大喉(又称“霸腔”或“左撇”,属男角唱腔,腔调多用高音区)、平喉(男角唱腔,腔调多用中音区)、子喉(女角专用腔)三种唱法。

粤曲的曲牌板式有7个类别的曲牌板式,包括梆子,二黄,牌子曲,同地区的各种曲艺形式腔调,小曲、小调,按梆、黄旋法创造出的小曲,杂曲“广东音乐”及其他民间乐曲。

粤曲从清唱、自弹自唱发展到乐队伴奏,乐队阵容少则五人,多则上百人,其乐队组成分为以下5种基本伴奏乐器组合:以高胡、扬琴、琵琶、横箫、长喉管为核心的称为软弓的组合(多用于平喉、子喉及文唱的伴奏);以二弦、提琴(特有民族乐器)、月琴、短喉管为核心的称为硬弓的组合(多用于大喉及武唱的伴奏),硬弓加上唢呐和锣鼓的吹打乐组合(多用于牌子曲及特定唱腔的伴奏);以椰胡、洞箫、琵琶、扬琴(或筝)为核心的组合(专用于为南音等曲艺腔调的伴奏);吸收使用西洋乐器小提琴、萨克斯风、电吉他,木琴等为核心的组合(多和软弓混合或交替为平喉、子喉伴奏)。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标签: 顺德 粤剧 广东 文化 剧之乡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