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鼓之乡山西,花鼓戏之乡

牵着乌龟去散步 之乡 1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分享花鼓之乡山西的一些知识点,和花鼓戏之乡的问题解析,大家要是都明白,那么可以忽略,如果不太清楚的话可以看看本篇文章,相信很大概率可以解决您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光山花鼓戏的花鼓之乡
  2. 为什么山西被称为“民间舞蹈之乡”
  3. 为什么说五 *** 历史看山西
  4. 晋南花鼓的 *** 作品
  5. 花鼓戏之乡在哪
  6. 花鼓戏之乡在哪 大家可以了解一下

一、光山花鼓戏的花鼓之乡

*** 乡是信阳市之一个被命名为“河南省民间艺术之乡”的乡镇。这一命名是从传承独具地方特色的光山花鼓戏艺术着手的。光山花鼓戏是具有土色土香的汉族戏曲剧种,集萃着豫、鄂、皖边区的汉族民间小调、山歌、花会、舞蹈的精华于一体。2004年,花鼓戏被列入河南省民间文化遗产抢救项目,2006年,又被列入省非物质遗产 *** 作品录。为支持这一剧种的传承创新,光山县和 *** 乡有关部门搭建了广阔的平台,鼓励老艺人招收学徒。每年提供8000元资金补贴戏班购置服装、道具,逢年过节,组织各戏班到指定地点演出。富裕起来的文化户开始增大对花鼓戏班的投资,各戏班之间也出现了频繁的联袂演出。花鼓戏已成为当地汉族民间艺术龙头,带动了地灯戏、皮影戏、狮舞、龙舞、旱船、竹马、花挑和大鼓书等地方戏的蓬勃发展。止2009年,该乡已有职业花鼓戏班8个,皮影戏班4个,光州大鼓班12个,民间花会表演队36个,农民职业演员210人,业余演员600人,每年各类演出累计达1800余场(次),观众达56万人(次)。

二、为什么山西被称为“民间舞蹈之乡”

1、山西的民间舞蹈也像山西民歌那样历史十分悠久,因此许多专家们又称山西为“民间舞蹈之乡”,据唐人苏鄂著《苏氏演义》载,远在先秦,太原地区就有以“战蚩尤”为内容的较为优美的舞蹈流行于民间了。又据山西省《文化生活报》1985年之一期介绍,这种原始舞蹈,1984年底在寿阳县西乡平头沟一带被重新发现。

2、这种新发现的“战蚩尤”舞,被当地群众称作“爱社”,又叫“闹 *** ”。它反映的是原始社会轩辕黄帝战蚩尤的故事:黄帝为战胜人头兽身、钢头铁额的蚩尤,招纳了二十四家魂头 *** ,为首的六个大 *** 分别戴着画有红、紫、粉、绿、黑、蓝六种颜 *** 脸的头盔,身靠扎有十五根彩色绿条的背架,手使两尾绣鱼,驱使十八名小 *** 各持一面小锣,排列各种阵势,先以“推门脸”、“提腿猴”、“下蹲”、“骑马势”作为战前演练,接着用“侧上墙”、“子场”、“过关”和“对弈”、“耍桌”等场面表现黄帝大败蚩尤。

3、场面壮观,趣逗人。在运城侯村发掘的汉墓中,也曾发现过刻有男女舞伎相对起舞的“百戏楼”模型。在山西其他地方发掘的唐代古墓中,还有好些神姿俱佳的舞童形象。所有这些,都说明山西的民间舞蹈早已十分有名。山西的民间舞蹈种类很多,到现在为止,大约还保留着200余种。

4、如:“鼓类舞”就有“花鼓”、“转身二鼓”、“花庆鼓”、“扇鼓”、“五虎爬山”、“穿箱锣鼓”、“腰鼓”、“口含花鼓”、“迓鼓”等近20多种。山西“花鼓”,形式多样,分高鼓(鼓挂胸前)、低鼓(鼓挂腰间)、多鼓(腰、胸、肩各挂一鼓)等。山西“花鼓舞”以运城、临汾地区为盛。

5、如万荣县17个乡就有 13个乡有花鼓舞队。有的镇上每条街都有一垛花鼓,因而被称为••“花鼓之乡,,。山西的“秧歌舞”遍及三晋。大体可分为北路的“踢鼓子秧歌舞”(相传为宋代水泊梁山的英雄们 *** 失败后流落塞北时所创)、“汾孝地秧歌舞”、“原平凤秧歌舞”、“ *** 小花 *** ”、“侯马白店秧歌舞”、“临汾伞秧歌舞”等几种类型。

6、此外,山西还有“狮子舞”、“龙舞”、“高跷”、“旱船”、“背棍”、“铁棍”、“抬阁”、“吹弹歌舞蹈”,以及各式各样的“灯舞”等等。

三、为什么说五 *** 历史看山西

一、我们自称炎黄子孙,尧庙就在山西临汾,大禹乃是山西运城人,而且临汾和运城挨得很近。

二、华夏族发源于山西,从尧帝时代,炎黄子孙就从山西这块地方上发扬光大了。

三、三皇五帝中唐尧立都平阳(今山西临汾),而时间是发生在公元前4700年,也就是从尧舜禹时代到现在大约是5000年,所以说“五 *** 历史看山西”。

1、山西是厚重的黄河文化的主要 *** 之一。

古人类文化遗址、帝都古城、宝刹禅院、石窟碑碣、雕塑壁画、古塔古墓、佛道圣地、险堡雄关以及 *** 文物、史迹等,从北到南、珠串全省,构成了山西古今兼备,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

目前,全国保存完好的宋、金以前的地面古建筑物70%以上在山西省全省境内,具有珍贵价值的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就有119多处。

2、中国历史上,山西仅在为数不多的时间作为某些朝代首都,但是回顾历朝历代,山西都作为边关要塞为历任君王所重视。

历朝历代都有君王在山西境内修筑长城,在山西境内最有名的长城关城有平型关,雁门关,娘子关,偏关等,而全国唯一的宋代长城也在山西境内。

3、明清两代可谓是山西人最为活跃的时代,晋商在明清五百年间将中国古近代金融业做到了真正的"汇通天下"。

简而言之,从古至今,山西都见证了中国历史的变迁与发展,而且一度在历史的舞台上发挥重要的作用,而留存下来的众多文物古迹也诉说着 *** 中国的漫漫历程。

四、晋南花鼓的 *** 作品

1、晋南花鼓的 *** 作品《黄土黄》,是以山西晋南花鼓为主要舞蹈素材,并糅合了鼓子秧歌、胶州秧歌及古典舞元素,改造创新而成。

2、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民族民间舞蹈作品的优秀 *** ,文章从《黄土黄》的肢体语言、编舞技法、艺术价值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为借鉴理解创作本质、丰富的编舞技巧研究民族民间舞蹈作品提供参考。

3、浅析晋南花鼓《黄土黄》的艺术风格在八十年代后期九十年代初期阶段,中 *** 族民间舞蹈作品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 *** 时期。《黄土黄》就诞生在这一 *** 时期,它是张继刚编导的 *** 作品之一。

4、它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鲜明的舞蹈特点,深刻的思想内涵。它是采用山西晋南花鼓为主要舞蹈动作素材创作的大型汉族民间舞蹈,演员每人胸前系一面红色胸鼓,用鼓乐声和雄姿勃发的舞姿,表现着生活在黄土地上的农民的朴实却有力、敬畏自然却不屈服于自然的精神力量。

5、晋南花鼓是流传在山西南部黄河岸边晋南地区的一种汉族民间舞蹈艺术,晋南花鼓的打鼓动作淳朴而健美、感情豪放。鼓的表演分成高鼓即是《黄土黄》中用到的胸鼓、低鼓也就是我们经常见到的腰鼓、多鼓就是一人身上带优尔只或七只鼓,一边舞蹈一边上下击鼓,但这一表演不是很常见。

6、伴奏乐器只用大锣、铜钹等打击乐器,鼓点主要有:一点油、紧三锤、四锤、流水等几十种。晋南花鼓敲鼓动作灵活多变。比如:小点头,勾捶、拐捶等。而且花鼓动作与队形不断变化,多用:枣心、白菜卷心、龙摆尾、连环套等,原地跳时多用吸腿单跳步。

7、说到作品《黄土黄》就要说起作品创作灵感来源黄土地。提到黄土地,人们首先想到的应该就是就是那走不完的崎岖山路,漫天飞舞的 *** 沙尘,天上而来永无宁日的黄河之水,横亘无垠贫瘠坎坷的黄土坡,由于特殊的地理条件和气候原因,黄土高原上常年干旱少雨、沟壑纵横、土地干裂。

花鼓之乡山西,花鼓戏之乡-第1张图片-

五、花鼓戏之乡在哪

1、 *** 乡是信阳市之一个被命名为“河南省民间艺术之乡”的乡镇,也可以称为“花鼓戏之乡”。这一命名是从传承独具地方特色的光山花鼓戏艺术着手的。

2、光山花鼓戏是流行于信阳市一带的戏曲剧种,原为说唱艺术形式。打五件,特制的木架上挂有5件乐器,一个演唱者边打边唱,后来发展为二人对唱,分角色演唱,主要是生、旦、丑3个角色。清光绪年间,光山县已经有了杨堤盛花鼓戏班。

3、光山花鼓戏是由豫南地区民间小调、山歌、歌舞、小戏并融合楚剧、黄梅戏唱腔,吸收汉剧、曲剧的艺术特点,逐渐形成的独具一格的剧种。

六、花鼓戏之乡在哪 大家可以了解一下

1、 *** 乡是信阳市之一个被命名为“河南省民间艺术之乡”的乡镇,也可以称为“花鼓戏之乡”。这一命名是从传承独具地方特色的光山花鼓戏艺术着手的。

2、光山花鼓戏是流行于信阳市一带的戏曲剧种,原为说唱艺术形式。打五件,特制的木架上挂有5件乐器,一个演唱者边打边唱,后来发展为二人对唱,分角色演唱,主要是生、旦、丑3个角色。清光绪年间,光山县已经有了杨堤盛花鼓戏班。

3、光山花鼓戏是由豫南地区民间小调、山歌、歌舞、小戏并融合楚剧、黄梅戏唱腔,吸收汉剧、曲剧的艺术特点,逐渐形成的独具一格的剧种。

好了,关于花鼓之乡山西和花鼓戏之乡的问题到这里结束啦,希望可以解决您的问题哈!

标签: 花鼓 山西 鼓之乡 戏之乡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