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而出之乡 *** 非所以要誉于乡 ***

牵着乌龟去散步 之乡 1

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表而出之乡 *** ,以及非所以要誉于乡 *** 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本文目录

  1. 乡 *** 第十原文和翻译
  2. 论语乡 *** 全篇翻译,谢谢
  3. 论语乡 *** 第十原文注释及解释

一、乡 *** 第十原文和翻译

1、孔子于乡 *** ,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

2、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誾誾如也。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

3、君召使摈,色勃如也,足躩如也。揖所与立,左右手。衣前后,襜如也。趋进,翼如也。宾退,必复命曰:“宾不顾矣。”

4、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门,行不履阈。过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出,降一等,逞颜色,怡怡如也。没阶,趋进,翼如也。复其位,踧踖如也。

5、执圭,鞠躬如也,如不胜。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战色,足缩缩,如有循。享礼,有容色。私觌,愉愉如也。

6、君子不以绀緅饰。红紫不以为亵服。当暑,袗絺绤,必表而出之。缁衣,羔裘;素衣,麑裘;黄衣,狐裘。亵裘长,短右袂。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狐貉之厚以居。去丧,无所不佩。非帷裳,必杀之。羔裘玄冠不以吊。吉月,必朝服而朝。

7、齐,必有明衣,布。齐必变食,居必迁坐。

8、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惟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

9、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11、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

13、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

16、康子馈 *** ,拜而受之。曰:“丘未达,不敢尝。”

17、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18、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君赐腥,必熟而荐之;君赐生,必畜之。侍食于君,君祭,先饭。

19、疾,君视之,东首,加朝服,拖绅。

22、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

23、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

25、见齐衰者,虽狎,必变。见冕者与瞽者,虽亵,必以貌。凶服者式之。式负版者。有盛馔,必变色而作。 *** 风烈,必变。

26、升车,必正立,执绥。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

27、色斯举矣,翔而后集。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

1、孔子在家乡时,非常恭顺,好像不太会说话的样子。他在宗庙和朝廷里,说话明白而流畅,只是说得很谨慎。

2、孔子在上朝的时候,(国君还没有到来,)同下大夫说话,温和而快乐的样子;同上大夫说话,正直而公正的样子;国君已经来了,恭敬而心中不安的样子,但又仪态适中。

3、鲁君召孔子去接待使臣宾客,他的面色庄重矜持,步伐轻快。向同他站在一起的人作揖,向左向右拱手,衣裳随之前后摆动,却显得整齐。快步向前时,好像鸟儿舒展开了翅膀。宾客告退了,他一定向君王回报说:“客人已经不回头了。”

4、孔子走进朝廷的大门,谨慎而恭敬的样子,好像没有他的容身之地。站,他不站在门的中间;走,也不踩门坎。经过国君的座位时,他脸色立刻庄重起来,脚步也加快起来,说话也好像中气不足一样。

提起衣服下摆向堂上走的时候,恭敬谨慎的样子,憋住气好像不呼吸一样。退出来,走下台阶,脸色便舒展开了,怡然自得的样子。走完了台阶,快快地向前走几步,姿态像鸟儿展翅一样。回到自己的位置,是恭敬而不安的样子。

5、(孔子出使别的诸侯国,)拿着圭,恭敬谨慎,像是举不起来的样子。向上举时好像在作揖,放在下面时好像是给人递东西。脸色庄重得像战栗的样子,步子很小,好像沿着一条直线往前走。在举行赠送礼物的仪式时,显得和颜悦色。和国君举行私下会见的时候,更轻松愉快了。

6、君子不用青中透红或黑中透红的布做镶边,红色和紫色不用来做平常家居的便服。暑天,穿细葛布或粗葛布做的单衣,一定是套在外面。黑色的衣配羔羊皮袍,白色的衣配小鹿皮袍, *** 的衣配狐皮袍。

居家穿的皮袄比较长,可是右边的袖子要短一些。睡觉一定要有小被,长度是人身长的一倍半。用厚厚的狐貉皮做坐垫。服丧期满之后,任何饰物都可以佩带。不是上朝和祭祀时穿的礼服,一定要经过裁剪。羊羔皮袍和黑色礼帽都不能穿戴着去吊丧。每月初一,一定要穿着上朝的礼服去朝贺。

7、斋戒沐浴的时候,一定要有浴衣,用布做的。斋戒的时候,一定要改变平常的饮食,居住也一定搬移地方,不与妻妾 *** 。

8、粮食不嫌舂得精,鱼和肉不嫌切得细。粮食陈旧和变味了,鱼和肉腐烂了,都不吃。食物的颜色变了,不吃。气味变了,不吃。烹调不当,不吃。不时新的东西,不吃。肉切得不方正,不吃。佐料放得不适当,不吃。席上的肉虽多,但吃的量不超过米面的量。只有酒没有 *** ,但不喝醉。从市上买来的肉干和酒,不吃。每餐必须有姜,但也不多吃。

9、参加国家祭祀典礼,分到的祭肉(当天就食用)不放过夜。一般祭肉的留存不超过三天。放超过了三天,就不吃了。

10、吃饭的时候不说话,睡觉的时候也不说话。

11、即使是粗米饭蔬菜汤,吃饭前也要先把它们取出一些来祭祀一番,而且祭祀要像斋戒时那样严肃恭敬。

12、坐席摆放得不端正,不就坐。

13、行乡饮酒的礼仪结束后,(孔子)一定要等老年人先出去,然后自己才出去。

表而出之乡党 非所以要誉于乡党-第1张图片-

14、乡里人举行迎神驱疫的仪式时,孔子穿着朝服站在东边的台阶上。

15、托人向住在其他诸侯国的朋友问候时,便向受托者拜两次送行。

16、季康子馈赠 *** 给孔子,孔子拜谢后接受了,却说道:'我对这种 *** 的 *** *** 不了解,不敢尝用试服。”

17、(孔子家的)马厩失火了。孔子退朝回来,说:“伤到人了吗?”没问马怎么样了。

18、国君赐给食物,孔子一定会摆正席位先尝一尝。国君赐给生肉,他一定会煮熟了,先给祖先上供。国君赐给活物,他一定会养起来。陪侍国君吃饭,当国君进行饭前祭祀的时候,他先取国君面前的饭菜为他尝食。

19、孔子病了,国君来探视,他便头朝东躺着,身上盖上朝服,拖着大带子。

20、君主下令召见孔子,他不等车马驾好就先步行过去了。

21、孔子进入太庙中,每件事都问。

22、(孔子的)朋友死了,没有亲属负责敛埋,孔子说:“丧事由我来办吧。”

23、对于朋友的馈赠,即使是车和马,(只要)不是祭祀用的肉,孔子在接受时,也不会行拜谢礼。

24、孔子睡觉时不像死 *** 一样直躺着,在家里并不讲究仪容

25、(孔子)看见穿丧服的人,即使是关系很亲密的,也一定要把态度变得严肃起来。看见当官的和盲人,即使是常在一起的,也一定要有礼貌。在乘车时遇见穿丧服的人,便俯伏在车前横木上(以示同情)。遇见背负国家图籍的人,也这样做(以示敬意)。(作客时)如果有丰盛的筵席,就神色一变,并站起来致谢。遇见 *** 大风,一定要改变神色(以示对上天的敬畏)。

26、孔子上车时,一定站立端正,拉住扶手的带子登车。在车中,不向里面环顾,不快速说话,不用手指指画画。

27、孔子在山谷中行走,看见一群 *** 在那儿飞,孔子神色动了一下, *** 飞翔了一阵落在树上。孔子说:“这些山梁上的母 *** ,得其时呀!得其时呀!”子路向他们拱拱手, *** 便叫了几声飞走了。

二、论语乡 *** 全篇翻译,谢谢

10.1孔子於乡 *** ,恂恂⑴如也,似不能言者。

其在宗庙朝廷,便便⑵言,唯谨尔。

【译文】孔子在本乡的地方上非常恭顺,好像不能说话的样子。

他在宗庙裏、朝廷上,有话便明白而流畅地说出,只是说得很少。

【注释】⑴恂恂——恂音旬,xún,恭顺貌。⑵便便——便旧读骈,pián。

10.2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誾誾⑴如也。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

【译文】上朝的时候,[君主还没有到来,]同下大夫说话,温和而快乐的样子;同上大夫说话,正直而恭敬的样子。君主已经来了,恭敬而心中不安的样子,行步安祥的样子。

10.3君召使摈,色勃如也,足躩⑴如也。揖所与立,左右手,衣前後⑵,襜⑶如也。趋进⑷,翼如也。宾退,必复命曰:“宾不顾矣。”

【译文】鲁君召他去接待外国的贵宾,面色矜持庄重,脚步也快起来。向两旁的人作揖,或者向左拱手,或者向右拱手,衣裳一俯一仰,却很整齐。快步向前,好像鸟儿舒展了翅膀。贵宾辞别後一定向君主回报说:“客人已经不回头了。”

【注释】⑴躩——音矍,jué,皇侃义疏引江熙云:“不暇闲步,躩,速貌也。”⑵前後——俯仰的意思。⑶襜——音幨,chān,整齐之貌。⑷趋进——在行步时一种表示敬意的行动。

10.4入公门,鞠躬如⑴也,如不容。

过位⑵,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

摄齐⑶升堂,鞠躬如也,屏气⑷似不息者。

出,降一等,逞颜色,怡怡如也。

【译文】孔子走进朝廷的门,害怕而谨慎的样子,好像没有容身之地。

站,不站在门的中间;走,不踩门坎。

经过国君的坐位,面色便矜庄,脚步也快,言语也好像中气不足。

提起下襬向堂上走,恭敬谨慎的样子,憋住气好像不呼吸一般。

走出来,降下台阶一级,面色便放松,怡然自得。

走完了台阶,快快地向前走几步,好像鸟儿舒展翅膀。

回到自己的位置,恭敬而内心不安的样子。

【注释】⑴鞠躬如——这“鞠躬”两字不能当“曲身”讲。这是双声字,用以形容谨慎恭敬的样子。论语所有“□□如”的区别词(区别词是形容词、副词的合称),都不用动词结构。清人卢文弨龙城札记说:“„.且曲身乃实事,而云曲身如,更无此文法。”⑵过位——过旧音戈,平声。位是人君的坐位,经过之时,人君并不在,坐位是空的。⑶摄齐——齐音咨,zī,衣裳缝了边的下襬;摄,提起。⑷屏——音丙,又音并,bǐng,屏气卽屏息,压抑呼吸。⑸趋进——有些本子无“进”字,不对。自汉以来所有引论语此文的都有“进”字,唐石经也有“进”字,太平御览居处部、人事部引文,张子正蒙引文也都有“进”字。

10.5执圭⑴,鞠躬如也,如不胜⑵。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战色,足蹜蹜如有循⑶。

【译文】[孔子出使到外国,举行典礼,]拿着圭,恭敬谨慎地,好像举不起来。向上举好像在作揖,向下拿好像在交给别人。面色矜庄好像在作战。脚步也紧凑狭窄,好像在沿着[一条线]走过。

用私人身分和外国君臣会见,显得轻松愉快。

【注释】⑴圭——一种玉器,上圆,或者作剑头形,下方,举行典礼的时候,君臣都拿着。⑵胜——音升,shēng,能担负得了。⑶足蹜蹜如有循——蹜音缩,“蹜蹜”,举脚密而狭的样子。“如有循”,所沿循的应当是很窄狭的东西,所以译文加了“一条线”诸字以示意。⑷享礼——古代出使外国,初到所聘问的国家,便行聘问礼。“执圭”一段所写的正是行聘问礼时孔子的情貌。聘问之後,便行享献之礼。“享礼”就是享献礼,使臣把所带来的各种礼物罗列满庭。⑸有容色——仪礼聘礼:“及享,发气焉盈容。”“有容色”就是“发气焉盈容”。⑹觌——音狄,dí,相见。

10.6君子不以绀緅饰⑴,红紫不以为亵服⑵。

当暑,袗絺綌⑶,必表而出之。缁衣,羔裘;素衣,麑裘;黄衣,狐裘⑷。

【译文】君子不用[近乎黑色的]天青色和铁灰色作镶边,[近乎赤色的]浅红色和紫色不用来作平常居家的衣服。

暑天,穿着粗的或者细的葛布单衣,但一定裹着衬衫,使它露在外面。

黑色的衣配紫羔,白色的衣配麑裘, *** 的衣配狐裘。

居家的皮袄身材较长,可是右边的袖子要做得短些。

睡觉一定有小被,长度合本人身长的一又二分之一。

丧服满了以後,什麽东西都可以佩带。

不是[上朝和祭祀穿的]用整幅布做的裙子,一定裁去一些布。

紫羔和黑色礼帽都 *** 戴着去吊丧。

大年初一,一定穿着上朝的礼服去朝贺。

【注释】⑴绀緅饰——绀音赣,gàn;緅音邹,zōu;都是表示颜色的名称。“绀”是深青中透红的颜色,相当今天的“天青”;“緅”是青多红少,比绀更暗的颜色,这裏用“铁灰色”来表明它。“饰”是滚边,镶边,缘边。古代,黑色是正式礼服的颜色,而这两种颜色都近於黑色,所以不用来镶边,为别的颜色作装饰。⑵红紫不以为亵服——古代大红色叫“朱”,这是很贵重的颜色。“红”和“紫”都属此类,也连带地被重视,不用为平常家居衣服的颜色。⑶袗絺綌——袗音轸,zhěn,单也。此处用为动词。絺音痴,chī,细葛布;綌音隙,xì,粗葛布。⑷缁衣羔裘等三句——这三句表示衣服裏外的颜色应该相称。古代穿皮衣,毛向外,因之外面一定要用罩衣,这罩衣就叫做裼(音锡)衣。这裏“缁衣”、“素衣”、“黄衣”的“衣”指的正是裼衣。缁,黑色。古代所谓“羔裘”都是黑色的羊毛,就是今天的紫羔。麑音倪,ní,小鹿,它的毛是白色。⑸亵裘长——亵裘长为着保暖。古代男子上面穿衣,下面穿裳(裙),衣裳不相连。因之孔子在家的皮袄就做得比较长。⑹短右袂——袂,mèi,袖子。右袖较短,为着做事方便。有人认为衣袖一长一短,不大好看,孔子不会如此,於是对这一句别生解释,我认为那些解释都不可信。⑺寝衣——卽被。古代大被叫“衾”,小被叫“被”。⑻帷裳——礼服,上朝和祭祀时穿,用整幅布做,不加翦裁,多馀的布作褶叠(褶叠古代叫做襞积),犹如今天的百褶裙。古代男子上衣下裙。⑼杀——去声,shài,减少,裁去。“杀之”就是缝制之先裁去多馀的布,不用褶叠,省工省料。⑽羔裘玄冠不以吊——玄冠,一种礼帽。“羔裘玄冠”都是黑色的,古代都用作吉服。丧事是凶事,因之不能穿戴着去吊丧。⑾吉月——这两个字有各种解释:(甲)每月初一(旧注都如此);(乙)“吉”字误,应该作“告”。“告月”就是每月月底,司历者以下月初一告之於君(王引之经义述闻、俞樾羣经平议);两说都不可信。今从程树德论语集释之说。

【译文】斋戒沐浴的时候,一定有浴衣,用布做的。

斋戒的时候,一定改变平常的饮食;居住也一定搬移地方[不和妻妾 *** ]。

【注释】⑴布——现在的布一般是用草棉(棉花)纺织的,但古代没有草棉,布的质料,王夫之四书稗疏说:“古之言布者,兼丝麻枲葛而言之。练丝为帛,未练为布,盖今之生丝绢也。清商曲有云:‘丝布涩难缝’,则晋宋间犹有丝布之名。唯孔丛子谓麻苎葛曰布,当亦一隅之论。”赵翼陔馀丛考说:“古时未有棉布,凡布皆麻为之。记曰:‘治其丝麻,以为布帛’是也。”⑵变食——变食的内容,古人有三种说法:(甲)庄子人间世篇说:“颜回曰:‘回之家贫,惟不饮酒不茹荤者数月矣。如此,则可以为齐乎?’曰:‘是祭祀之齐,非心齐也。’”有人据此,便把“不饮酒,不茹荤(荤是有浓厚气味的蔬菜,如蒜、韭、葱之属)”来解释“变食”。(乙)周礼天官膳夫:“王日一举„.王齐,日三举。”这意思是王每天虽然吃饭三顿,却只在之一顿饭时杀牲,其馀两顿,只把之一顿的剩菜回锅罢了。天子如此,其他的人更不会顿顿吃新鲜的。若在斋戒之时那就顿顿吃新鲜的,不吃回锅的剩菜,取其洁净,这便是“变食”。(丙)金鹗求古録礼说补遗说,变食不但不饮酒、不食葱蒜等,也不食鱼肉。⑶迁坐——等於说改变卧室。古代的上层人物平常和妻室居於“燕寝”;斋戒之时则居於“外寝”(也叫“正寝”),和妻室不 *** 。唐朝的法律还规定着举行大祭,在斋戒之时官吏不宿於正寝的,每一晚打五十竹板。这或者犹是古代风俗的残馀。

食饐而餲⑴,鱼馁而肉败⑵,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⑶,不食。割不正⑷,不食。不得其酱,不食。

唯酒无量,不及乱⑹。沽酒市脯不食。

【译文】粮食不嫌舂得精,鱼和肉不嫌切得细。

粮食霉烂发臭,鱼和肉腐烂,都不喫。食物颜色难看,不喫。气味难闻,不喫。烹调不当,不喫。不到该当喫食时候,不喫。不是按一定 *** 砍割的肉,不喫。没有一定调味的酱醋,不喫。

席上肉虽然多,喫它不超过主食。

喫完了,姜不撤除,但喫得不多。

【注释】⑴饐而餲——饐音懿,yì;餲,ài;饮食经久而腐臭。⑵馁,败——馁音“内”的上声,něi,鱼腐烂叫“馁”,肉腐烂叫“败”。⑶不时——有两说:(甲)过早的食物,冬天在温室种菜蔬,在汉书循吏召信臣传和桓宽盐铁论散不足篇裏便称为“不时之物”。但在汉朝,也只有“太官园”和其他少数园圃才能供奉,也只有皇上和极为富贵之家才能享受,而在孔子时,不但不必有温室种菜的技术,卽有,孔子也未必能够享受。(乙)不是该当吃食的时候。吕氏春秋尽数篇:“食能以时,身必无灾。”卽此意。⑷割不正——“割”和“切”不同。“割”指宰杀猪 *** 时肢体的分解。古人有一定的分解 *** ,不按那 *** 分解的,便叫“割不正”。说本王夫之四书稗疏。⑸食气——食音嗣,“气”,说文引作“既”。“既”、“气”、“饩”三字古书通用。“食气”,饭料。⑹乱——高亨周易古经今注云:“乱者神志昏乱也。左传宣公十五年传:‘疾病则乱’。论语乡 *** 篇:‘唯酒无量不及乱’。易象传曰:‘乃乱乃萃,其志乱也。’得其恉矣。”

10.9祭於公,不宿肉⑴。祭肉⑵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译文】参与国家祭祀典礼,不把祭肉留到第二天。别的祭肉留存不超过三天。若是存放过了三天,便不喫了。

【注释】⑴不宿肉——古代的大夫、士都有助君祭祀之礼。天子诸侯的祭礼,当天清早宰杀牲畜,然後举行祭典。第二天又祭,叫做“绎祭”。绎祭之後才令各人拿自己带来助祭的肉回去,或者又依贵贱等级分别颁赐祭肉。这样,祭於公的肉,在未颁下来以前,至少是放了一两宵了,因之不能再存放 *** 。⑵祭肉——这一祭肉或者指自己家中的,或者指朋友送来的,都可以。

【译文】喫饭的时候不交谈,睡觉的时候不说话。

10.11虽疏食菜羹,瓜祭⑴,必齐如也。

【译文】虽然是糙米饭小菜汤,也一定得先祭一祭,而且祭的时候还一定恭恭敬敬,好像斋戒了的一样。

【注释】⑴瓜祭——有些本子作“必祭”,“瓜”恐怕是错字。这是食前将席上各种食品拿出少许,放在食器之间,祭最初发明饮食的人,左传叫氾祭。

【译文】坐席摆的方向不合礼制,不坐。

【注释】⑴席——古代没有椅和櫈,都是在地面上铺席子,坐在席子上。席子一般是用蒲苇、蒯草、竹篾以至禾穰为质料。现在日本人还保留着席地而坐的习惯。墨子非儒篇说:“哀公迎孔子,席不端,不坐。”以“端”解“正”,则“席不正”,是坐席不端正之意。然而汉书王尊传说,“[匡]衡与中二千石大鸿胪赏等会坐殿门下,衡南乡,赏等西乡。衡更为赏布东乡席,起立延赏坐„.而设不正之席,使下坐上”云云,那麽,“席不正”是布席不合礼制之意。

10.13乡人饮酒⑴,杖者出,斯出矣。

【译文】行乡饮酒礼後,要等老年人都出去了,自己这纔出去。

【注释】⑴乡人饮酒——卽行乡饮酒礼,据礼记乡饮酒义“少长以齿”。王制也说:“习乡尚齿”。既论年龄大小,所以孔子必须让杖者先出。

10.14乡人傩⑴,朝服而立於阼阶⑵。

【译文】本地方人迎神驱 *** ,穿着朝服站在东边的台阶上。

【注释】⑴滩——音挪,nuó,古代的一种风俗,迎神以驱逐疫 *** 。解放前的湖南,如果家中有病人,还有雇请巫师以驱逐疫 *** 的迷信,叫做“冲傩”,可能是这种风俗的残馀。⑵阼阶——阼音祚,zuò,东面的台阶,主人所立之地。

10.15问⑴人於他邦,再拜⑵而送之。

【译文】托人给在外国的朋友问好送礼,便向受托者拜两次送行。

【注释】⑴问——问讯,问好。不过古代问好,也致送礼物以表示情意,如诗经郑风女曰鸡鸣“杂佩以问之”,左传成公十六年“楚子使工尹襄问之以弓”,哀公十一年“使问弦多以琴”,因此译文加了“送礼”两字。⑵拜——拱手并弯腰。

10.16康子馈 *** ,拜而受之。曰:“丘未达,不敢尝。”

【译文】季康子给孔子送 *** ,孔子拜而接受,却说道:“我对这 *** *** 不很了解,不敢试服。”

10.17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译文】孔子的马棚失了火。孔子从朝廷回来,道:“伤了人吗?”不问到马。

10.18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君赐腥,必熟而荐⑴之。君赐生,必畜之。

【译文】国君赐以熟食,孔子一定摆正坐位先尝一尝。国君赐以生肉,一定煮熟了,先[给 *** ]进供。国君赐以活物,一定养着它。

同国君一道吃饭,当他举行饭前祭礼的时候,自己先喫饭,[不喫菜。]

【注释】⑴荐——进奉。这裏进奉的对象是自己的祖先,但不能看为祭祀。

10.19疾,君视之,东首⑴,加朝服,拖绅⑵。

【译文】孔子病了,国君来探问,他便脑袋朝东,把上朝的礼服披在身上,拖着大带。

【注释】⑴东首——指孔子病中仍旧卧床而言。古人卧榻一般设在南窗的西面。国君来,从东边台阶走上来(东阶就是阼阶,原是主人的位向,但国君自以为是全国的主人,就是到其臣下家中,仍从阼阶上下),所以孔子面朝东来迎接他。⑵加朝服,拖绅——孔子卧病在床,自不能穿朝服,只能盖在身上。绅是束在腰间的大带。束了以後,仍有一节垂下来。

【译文】国君呼唤,孔子不等待车辆驾好马,立卽先步行。

10.22朋友死,无所归,曰:“於我殡⑴。”

【译文】朋友死亡,没有负责收敛的人,孔子便道:“丧葬由我来料理。”

【注释】⑴殡——停放灵柩叫殡,埋葬也可以叫殡,这裏当指一切丧葬事务而言。

10.23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

【译文】朋友的赠品,卽使是车马,只要不是祭肉,孔子在接受的时候,不行礼。

【译文】孔子睡觉不像死屍一样[直躺着],平日坐着,也不像接见客人或者自己做客人一样,[跪着两膝在席上。]

【注释】⑴居不客——“客”本作“容”,今从释文和唐石经校订作“客”。居,坐;客,宾客。古人的坐法有几种,恭敬的是屈着两膝,膝盖着地,而足跟承着 *** 。作客和见客时必须如此。不过这样难以持久,居家不必如此。省力的坐法是脚板着地,两膝耸起, *** 向下而不贴地,和蹲一样。所以说文说:“居,蹲也。”(这几个字是依从段玉裁的校本。)最不恭敬的坐法是 *** 贴地,两 *** ,平放而直伸,像箕一样,叫做“箕踞”。孔子平日的坐式可能像蹲。说见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10.25见齐衰者,虽狎,必变。见冕者与瞽者,虽亵,必以貌。

【译文】孔子看见穿齐衰孝服的人,就是极亲密的,也一定改 *** 度,[表示同情。]看见戴着礼帽和瞎了眼睛的人,卽使常相见,也一定有礼貌。

在车中遇着拿了送死人衣物的人,便把身体微微地向前一俯,手伏着车前的横木,[表示同情。]遇见背负国家图籍的人,也手伏车前横木。 108论语译注

一有丰富的菜肴,一定神色变动,站立起来。

遇见疾雷、大风,一定改 *** 度。

【注释】⑴式——同“轼”,古代车辆前的横木叫“轼”,这裏作动词用,用手伏轼的意思。⑵版——国家图籍。⑶ *** 风烈——就是“ *** 烈风”的意思。

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

【译文】孔子上车,一定先端正地站好,拉着扶手带[登车]。

在车中,不向内回顾,不很快地说话,不用手指指画画。

10.27色斯举矣,翔而後集。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共⑴之,三嗅⑵而作⑶。

【译文】[孔子在山谷中行走,看见几只 *** 。]孔子的脸色一动, *** 便飞向天空,盤旋一阵,又都停在一处。孔子道:“这些山梁上雌雉,得其时呀!得其时呀!”子路向它们拱拱手,它们又振一振翅膀飞去了。

【注释】⑴共——同“拱”。⑵嗅——当作狊,jù,张两翅之貌。⑶这段文字很费解,自古以来就没有满意的解释,很多人疑它有脱误,我只能取前人的解释之较为平易者翻译出来。

三、论语乡 *** 第十原文注释及解释

【原文】10.1孔子于乡 *** ,恂(xūn)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pián)言,唯谨尔。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yín)如也。君在,踧踖(cùjí)如也,与与如也。

【译文】生活中的孔子,温和恭顺,像不会说话的样子。在宗庙里朝廷之上很善于言辞,只是言谈谨慎罢了。上朝的时候,与比自己官位低的人交谈,显得温和而又快乐;与比自己官位高的人交谈,就显得正直而恭敬。国君在的时候,就显得很不安,但又仪态适中。

【解读】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语态、语调、语气都折射着一个人的智慧和涵养。于不同的人交往所体现出来的风度也应该不一样。

【原文】10.2君召使摈(bīn),色勃如也,足躩(jué)如也。揖所与立,左右手,衣前后,襜(chān)如也。趋进,翼如也。宾退,必复命曰:“宾不顾矣。”

【译文】国君召见孔子让他去接待宾客,孔子总是脸色庄重,脚步轻快。向和他一起站立迎接宾客的人作揖,向左向右拱手,衣服随之前后摆动,却整齐不乱。快步向前的时候,就像鸟儿展开翅膀一样。宾客走了之后,他一定向国君回报说:“客人已经走了,不再回来了。”

【解读】这一章体现的是孔子接待宾客时的容貌、动作和神态。

【原文】10.3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门,行不履阈(yù)。过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摄齐(zī)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出,降一等,逞颜色,怡怡如也。没阶,趋进,翼如也。复其位,踧踖如也。

【译文】孔子进入宫门的时候谨慎而恭敬的样子,就像没有容身之地。不站在门中间,也不踩着门槛。经过国君的位置时,脸色庄重,脚步轻快,说话的时候好像中气不足的样子。提起衣服的下摆上堂的时候,恭敬谨慎,屏气像不呼吸一样。退出来,走下一级台阶,脸色便舒展了,显出轻松愉快的样子。下完台阶,快步向前走的时候,就像鸟儿展开翅膀那样。回到自己的位置,又是恭敬不安的样子。

【解读】这一章记载的是孔子在朝中晋拜君王时的动作行为和神态。

【原文】10.4执圭,鞠躬如也,如不胜。上如揖,下入授,勃如战色,足蹜蹜(sù)如有循。享礼,有容色。私觌(dí),愉愉如也。

【译文】(出使别国的时候)举着圭,恭敬谨慎的样子,就好像举不动。举在上面的时候像作揖,放在下面时像是递给人东西,脸色战战兢兢,脚步细小像是沿着一条线走一样。赠送礼物的时候,满脸和气。以私人身份会见的时候,就很轻松愉快。

【解读】这一章记载的是孔子在外交礼仪上的行为表现。

【原文】10.5君子不以绀緅(gàn zōu)饰,红紫不以为亵(xiè)服。当暑,袗絺綌(zhěn xì chī),必表而出之。缁衣,羔裘;素衣,麑裘;黄衣,狐裘。亵裘长,短右袂。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狐貉之厚以居。去丧,无所不佩。非帷裳,必杀之。羔裘玄冠不以吊。吉月,必朝服而朝。

【译文】孔子不用青透红或黑里透红的颜色做衣领的镶边,不用红紫色的布做家居时穿的便服。夏天,穿粗的或细的麻布单衣时,一定穿在 *** 的外面。黑色的罩衣配子羔皮衣;白色的罩衣配麑裘衣; *** 的罩衣配狐裘衣。在家穿的棉皮衣做得长一些,右边的袖子短一些。一定要有睡衣,有一身半长。用狐貉的厚毛皮做坐垫。服丧期间除外,衣带上没有什么不能佩戴的装饰品。除上朝和祭祀时穿的礼服外,其他的衣服一定要剪裁掉多余的布。紫羔衣和黑色的帽子都不在吊丧时穿着。大年初一,一定要穿着上朝的礼服去朝见君主。

【解读】这一章记载的是孔子的穿着服饰。大家不要不注意穿着服饰,这也是一门很大的学问,需要我们学习,服饰是人与人交往中的基本礼仪。

【原文】10.6齐,必有明衣,布。齐必变食,居必迁坐。

【译文】斋戒的时候,沐浴前一定要准备好用布做的浴衣。斋戒的时候一定要改变日常的饮食,迁移卧室。

【解读】古人重视斋戒,这一章谈的就是斋戒时的注意事项。

【原文】10.7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yì)而餲(ài),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

【译文】吃的粮食舂得越精细越好,鱼和肉不要怕切细了。饭变味,鱼和肉腐烂了,都不吃。颜色不好,不吃。味道难闻,不吃。烹调不当,不吃。不合时令的东西,不吃。不是按照正规 *** 割的肉,不吃。没有适当的调味品,不吃。肉虽然多,但吃的量不能超过米饭。只有酒没有 *** ,但不能喝醉乱 *** 。从小摊上买来的酒和干肉,不吃。不撤掉姜碟,不多吃。

【解读】这一章记载了孔子对饮食的看法。饮食涉及了健康与养生,所以孔子一贯重视饮食。

【原文】10.8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译文】参加国君祭祀得来的肉,不能留到第二天。自己家里的祭肉,存放不能超过三天。超过三天,就不能吃了。

【解读】这一章说的是对用于祭祀的肉该如何处理的问题。

【译文】吃饭的时候不说话,睡觉的时候不交谈。

【解读】有人说孔子的这句话说指的是祭祀期间的做法,有一定的道理。这样作为的是体现庄严肃穆。

【原文】10.10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

【译文】即使吃的是粗饭、菜汤,要吃的时候也要祭一祭,并且祭的时候要表情严肃认真。

【解读】这里说的是能够吃上粗茶淡饭,也要感谢自然的赐予。

【译文】不是自己该坐的位置,不要坐。

【解读】这句话仔细琢磨很有意思,很多人认为是席位不端正不坐下。我倒以为说的是赴宴的时候要分清主宾的位置依次落座,不要坐在自己不该坐的位置。古人在宴饮中,很注意长幼的座次区别。我们今天也是这样,都要把做尊贵的位置让给长者或领导来坐,就是这个道理。

【原文】10.12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

【译文】同本乡人一起宴饮,要等到年长者走后,自己再走。

【解读】这一章说的还是宴饮时的礼节。体现对长者的尊重,这是年轻人的基本礼节。现实生活中也应该注意。

【原文】10.13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

【译文】乡里人迎神驱 *** ,就穿上朝服站在东边的台阶上。

【解读】本章记载乡人驱逐疫 *** 的祭祀活动。钱穆的《中国历代 *** 得失》一 *** 载说,古代的住宅,东偏是祠堂,即庙,西偏是家屋,即寝。古代的家庭,最重要的,可说不是活人是死人,祭祖自属大事。

【原文】10.14问人于他邦,再拜而送之。

【译文】托人向在其他地方朋友问候,在送别受托者的时候,一定要一拜再拜。

【解读】托朋友办事一定要表示谢意,这也是交往和总要注意的事情。

【原文】10.15康子馈 *** ,拜而受之,曰:“丘未达,不敢尝。”

【译文】季康子赠送 *** 时,拜谢之后接受了,说:“我对这 *** *** 不了解,不敢尝。”

【解读】这是生活中的小事和细节,我们注意孔子是怎么处理的就可以了。

【原文】10.16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译文】马圈失火了。孔子上朝回来听说后问:“伤着人了吗?”不问马。

【解读】这一章体现了孔子对人的生命的敬重。

【原文】10.17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君赐腥,必熟而荐之。君赐生,必畜之。侍食于君,君祭,先饭。

【译文】国君赐给吃的,一定要先摆正席子尝一尝。国君赐给生肉,一定要煮熟了供奉祖先。国君赐给活物,一定要饲养起来。陪侍君主吃饭,在国君祭祀的时候,自己先替国君尝一尝。

【解读】这一章讲的是接受赏赐食物时的基本礼节。

【原文】10.18疾,君视之,东首,加朝服,拖绅。

【译文】孔子生病,国君来探视的时候,他头朝东躺着,身上盖着朝服,再把大带子加在礼服上拖垂下来。

【解读】生病接受领导探望是应该具有的礼节。

【原文】10.19君命召,不俟驾行矣。

【译文】国君召见,不等驾好车就先步行走了。

【解读】这里讲的是臣受君命之礼。

【译文】孔子进了太庙,什么事都问一问。

【解读】需要体会与此前出现的同一句话的不同含义。

【原文】10.21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

【译文】朋友死了,没有人收殓,孔子说:“丧事就由我来办吧。”

【解读】与朋友交往,不但要善始,也该善终。此外也体现了孔子的大爱精神。

【原文】10.22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

【译文】朋友赠送的礼物,即使是车马,只要不是祭肉,接受的时候也不拜。

【解读】馈赠之礼,重情义不重财物轻薄。

【译文】睡觉时不像 *** 一样直挺着,平日在家的时候不必像参加祭祀和接待宾客那样严肃庄重。

【解读】这是孔子认为的坐卧之礼。我以为睡觉也有美感的问题,而平日居家是要放松心灵的时间,无需紧张严肃。

【原文】10.24见齐衰者,虽狎,必变。见冕者与瞽者,虽亵,必以貌。凶服者式之。式负版者,有盛馔,必变色而作。 *** 风烈,必变。

【译文】看见穿丧服的人,即使关系很亲密,也一定改变表情,表示 *** 。看见戴着礼帽的官员和盲人,即使很熟悉,也一定要很礼貌。在车上遇到穿丧服的人,一定要微微俯身,手扶着车前的横木。遇见背负国家地图的人,也这样做,有丰盛的菜肴,一定要改变神色,站立起来致谢。遇到疾雷大风,也一定要改变神色。

【解读】这里讲的是平日行走时路遇他人的礼节。

【原文】10.25升车,必正立,执绥。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

【译文】上车时,一定要端正地站好,拉着扶手带上车。在车里不回头看,不大声说话,不用手指指点点。

【解读】孔子对乘车有很严格的要求。为的是安全和礼貌。

【原文】10.26色斯举矣,翔而后集。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

【译文】雌雉看到人的脸色变了,就飞向天空,盘旋一会就又停在一处。孔子说:“山上的这些雌雉,很懂得变化呀!”子路向它们拱手,它们就又振振翅膀飞走了。”

【解读】这一章我以为总括全篇,说的是待人接物、日常生活的礼节要因时、因地、因人而动。

好了,文章到这里就结束啦,如果本次分享的表而出之乡 *** 和非所以要誉于乡 *** 问题对您有所帮助,还望关注下本站哦!

标签: 乡 *** 而出 所以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