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雷山唢呐之乡是哪里,以及唢呐是哪里的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一、贵州的民族歌舞有哪些
贵州少数民族能歌善舞,传统音乐舞蹈丰富多彩。贵州各民族音乐不仅类别多,而且各具特色。以下是贵州省一些主要少数民族的歌曲简介。
苗族的歌曲可分为飞歌、游方歌、风俗歌、叙事歌、祭祀歌等几种。"飞歌"是苗族音乐中颇富特色的体裁,多在山岗林野和田间地头演唱。特点是音调高昂,气势雄浑,节奏舒广 *** ,旋律起伏大。一些地区分男声飞歌和女声飞歌,并分为高腔和平腔两种腔式。飞歌题材内容极为广泛,堪称苗族歌唱艺术的瑰宝。
(2)乐器苗族乐器最著名的要算芦笙。雷山县的排卡村和凯里市的新光村是远近闻名的芦笙 *** 专业村寨。其他有芒筒、唢呐、大号、直箫、竹笛、口弦、古瓢琴、二胡、四胡、木鼓、铜鼓、皮鼓、大筛锣、大锣、包包锣、大镣、小镣、木叶等。根据功能,苗族器乐曲目可分为风俗仪式 *** 和生活 *** 两大类。前者由乐器组合,后者则多为独奏。
布依族的音乐,有声乐和器乐两大类。
根据歌词使用情况,布依族民歌可分为布依语民歌和汉语民歌两种。
根据内容和演唱场合,可分为情歌、生产劳动歌和风俗歌等。
布依族的乐器有铜鼓、唢呐、"勒友"、"勒浪"、"笔管"、姊妹箫、对箫、牛骨胡、葫芦琴、笛子、月琴、皮鼓、大锣、小马锣、芒锣、小钹、小镲、木叶等。其演奏形式有独奏、重奏、合奏、吹打等。
(1)歌曲伺族以锦屏为界分为南、北两个方言区。两个方言区的音乐风格有很大差异。
北部地区的民歌有山歌、玩山歌、河边歌、好事歌(酒歌)、伴嫁歌等等。山歌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以对唱、互相盘歌的形式进行。玩山歌是青年男女交流思想感情、倾吐爱慕之情的歌。这种歌曲曲调高亢辽阔、热情奔放、音域较宽、节奏 *** 而富于变化。好事歌是在酒席上唱的歌,曲调各地不尽相同,总的说来,旋律舒畅优美。伴嫁歌是姑娘出嫁前一个月或更长的时间里, *** 族、同寨子的姑娘陪伴新娘时唱的歌。此外,孝歌也有一定特色。
南部地区保留的侗族传统文化更为完整些,因而其音乐也就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这一地区的音乐大致可分为大歌、小歌、礼俗歌和叙事歌几种。大歌是歌队集体演唱的歌,其主要旋律在低音声部,高音声部由歌头的加花变化而成。大歌的结构严谨,有较为固定的曲式。大歌的种类很多,主要有鼓楼大歌、叙事大歌、童声大歌、女声大歌、混声大歌等。多声部无伴奏大歌是侗族更具特色的音乐形式,曾多次出国表演,蜚声海外。小歌的内容主要是情歌。这类歌曲结构短小,歌词含蓄深情,曲子委婉 *** ,大都由青年男女轻声慢唱。小歌分有乐器伴奏和无乐器伴奏两种。
侗族乐器主要有琵琶、牛腿琴、芦笙、侗笛、唢呐、二胡、锣鼓、镲、木叶等。演奏方式有独奏、伴奏和重奏几种。
水族民歌主要分为双歌、单歌、调词、"诘俄呀"、儿歌等。双歌分敬酒、祝贺、叙事 *** 双歌和寓言 *** 双歌。前一类双歌演唱时一般是唱一首,和一首,歌首有两句固定的起歌和声,歌尾也有两句颂扬 *** 的衬和。演唱开始时,演唱者举杯或持筷在席上晃一晃,周围的人们就不约而同地唱起起歌和声,歌的主体部分唱完时,众人又默契地唱起衬和帮腔。单歌的每首歌词能 *** 存在,表达一个 *** 的意思。声腔运用上,分为平腔和高腔两种。音乐节奏上,与其他歌种比较,相对 *** ,显得一板一眼,是水族音乐中比较古老的形式。
水族乐器有铜鼓、皮鼓、芦笙、唢呐以及二胡等。
仡佬族歌曲主要有山歌、情歌、酒歌、婚俗歌、祭祀歌和儿歌等。山歌是在山坡田野唱的歌,内容广泛。歌词多为七言四句,节奏明快。情歌是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歌,其旋律婉转优美。酒歌是在婚丧嫁娶和节日庆典酒席上演唱的歌,节奏和旋律单 *** 朴。
婚俗歌是在婚礼上演唱,节奏明快、旋律流畅。祭祀歌是在逢年过节祭祀祖先时演唱,其曲调可以说是口语语音的夸张 *** 延伸,朗诵 *** 比较强,无恒常节奏。仡佬族儿歌节奏活跃,感情质朴。
仡佬族乐器有芦笙、唢琐呐、锣鼓、泡木筒、木叶、箫、笛、月琴、二胡、四胡等。
土家族歌曲有山歌、打闹歌、风俗歌、祭祀歌、哭嫁歌、劳动歌、
"溜子乐"等。山歌内容丰富,感情朴实。打闹歌也是山歌的一种,因演唱时用锣鼓伴奏,故亦名"薅草锣鼓"。打闹歌是在薅革时为了减轻疲劳,鼓动情绪时演唱的歌。一般由两人演唱,有时领歌,有时对唱,有时参加劳动的群众也帮腔。两个歌师紧跟在薅草队伍后面,一人敲锣,一人击鼓,哪里薅草落伍了,他们就追到哪里,边敲边唱。有时在唱前增加一些诙谐数板,称为"喊口号",使气氛更加活跃。打闹歌旋律热情高亢、质朴 *** ,高音、长音较多,曲调悠长宽广。劳动号子和"溜子乐"是土家族音乐中具有浓厚特色的音乐形式。劳动号子有多声结构特点。一种是一领众和的二声部结构,一种是加副领唱、双领众和的三声部结构。后者是一种比较原始的对比式复调织体,是我 *** 间合唱中比较有特色的复调音乐。
"溜子乐"是土家族中广为流传的一种打击乐。基本乐器有小锣、大锣、钹、堂鼓等。传统曲牌有上百个。土家族乐器有唢呐、二胡、箫、月琴、包包鼓、小镲、鼓等等。由八人用八种乐器演奏的"八音"独具特色。其乐曲往往也由八个小曲连缀而成。
彝族民歌有以反映青年男女爱情生活为内容的"曲谷",用汉语演唱的歌曲"霎叉"(汉歌)、婚事歌、丧事歌、叙事歌、"毕摩"歌以及儿歌等。曲谷的演唱形式以独唱、对唱为主,也有齐唱和简单的二声部合唱。女声多用假嗓,男声多用真嗓。"霎叉"的歌词主要为汉语,歌词结构和韵律特点均与贵州汉族山歌一样。婚事歌即婚礼上唱的歌。因演唱角色和歌曲内容的不同,曲调和旋律特点也不同。丧事歌类似汉族的孝歌,有独唱、对唱等形式,曲调简单,多属说唱式,有的曲子仅为一个乐句的反复,情绪比较低沉。叙事歌旋律起伏较小,结构简单,大多为一两个乐句的无限反复,只有少部分曲子是旋律较强的多乐段结构。"毕摩"歌是 *** 职业者"毕摩"在祭祀仪式上演唱的歌,其旋律起伏小,近乎吟诵。儿歌的曲调与大人唱的"曲谷"等相似,但其节奏更加明快,而结构短小,语言生动。
彝族乐器主要有唢呐、月琴、二胡、锣、鼓、钹等。
瑶族、壮族、白族等民族也有自己独具特色的音乐形式,丰富了贵州的音乐文化宝库。
贵州各民族舞蹈种类很多,富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在苗族中,芦笙舞是一种流行最广更具特色的舞蹈形式,除铜仁地区外,其余地区均有流行。芦笙舞多在节日中表演,以集体舞为主。黔西北的芦笙舞除集体舞外,也有一人或数人表演的。有的芦笙舞表演者能做出许多惊险的高难度动作,集舞蹈、杂技、体育和音乐为一体。鼓舞也是苗族中比较流行的舞蹈,尤其以松桃一带的花鼓舞最为著名。有男子舞、女子舞、男女混合舞、单人舞、双人舞、四人舞、八人舞等形式。从乐器数量看,则有单面鼓、双面鼓、四面鼓等。舞姿可表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台江反排木鼓舞的动作热情奔放,被誉为"东方迪斯科"。丹寨的"锦鸡舞"也很有特点,这是一种男女混合的集体舞,数名男青年排成数行在前面吹芦笙做引导,数十名乃至上百名青年妇女排成长蛇阵紧跟其后,沿逆时针方向转圈,边转边舞。舞蹈以脚步动作为主,腰膝自然摆动,双手则垂直放松于裙边,舞步舒缓有致在独具特色的服饰的衬托下,整个舞蹈就犹如锦鸡觅食,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此外,在黔东南、黔南和黔西南的一些苗族地区,还流行板凳舞、铜鼓舞等。
布依族的舞蹈有模拟鸟类和兽类为主要特征的鸟兽舞,有在祭祀仪式上表演驱邪逐魔、祈福禳灾的祭祀舞,还有表现生产、生活、斗争以及风俗等的民俗舞等等。其中,祭祀类的舞蹈占有较 *** 重。如《铜鼓刷把舞》、《回旋舞》、《转场舞》等都是在丧葬仪式上表演的。布依族舞蹈以男女共舞为多,表演人数大多为偶数。舞蹈音乐以打击乐为主。道具在舞蹈中的普遍运用,构成了布依族舞蹈的显著特征之一。
伺族舞蹈有"多耶"、芦笙舞、舞龙、舞狮等。"多耶"主要流行于从江、榕江和黎平等地。舞蹈时,或男或女,或男女混合,围成圆圈,手牵手,踏着整齐的步伐边跳边唱,同时甩手为拍,气氛热烈。芦笙舞由舞者自己吹芦笙伴奏,多为集体舞,人数多时可达上百人。也有的是独吹独舞。芦笙舞可以模仿人们的社会生产和生活,模仿人和动物的动作,表现力很强。侗族中还有一种较有民族特色的舞蹈形式"龙喘〃。表演时,青年男女分成两路纵队,先由外向里绕,再由里向外旋,盘成螺圈状,犹如长龙迂回。舞龙和舞狮多在春节期间举行,与其他民族的舞龙、舞狮大同小异。
土家族舞蹈最著名的是摆手舞。一般在农历正月初三至十五开展表演活动。这是一种集体舞蹈。表演时,由一善舞者带领众舞者围成圆圈,边走边舞。圆圈 *** 由一人负责鸣锣击鼓,起指挥和伴奏的作用。摆手舞可以表现生产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内容,舞姿矫健、粗犷、豪放。祭祀舞蹈八宝铜铃舞也富有特色。这是土家族 *** 职业者"梯玛"主持向祖先"解钱"仪式时表演的舞蹈。分坐舞和立舞两种,动作古朴。此外,土家族还流行梅山舞、跳马舞、龙灯舞和蚌壳舞等。
彝族舞蹈有在婚礼期间表演的"阿妹凯"(姐妹歌舞)、丧礼期间表演的"肯合贝"(也称"铃铛舞"或"跳脚"),反映生产劳动的"撒荞舞"、"栽小麦〃以及儿童舞"阿西里西"和节日舞"钻龙门"等。同一类的舞蹈在各地有不同节目和表演形式。例如,"阿妹凯〃'就有流行于毕节、金沙、大方一带的"诺奢借"(蟋蟀舞),流行于毕节、金沙、大方、纳雍、威宁和水城等地的"毕叔累"(裹草席舞),流行于威宁、赫章一带的"署谷署谷谷"(围圈舞),流行于盘县、六枝一带的"跳脚"等等。不同节目的风格也有差异。总的来说,彝族舞蹈的节奏明快、粗犷刚健。
仡佬族舞蹈有踩堂舞、酒礼舞、龙灯舞和狮舞等。踩堂舞是丧礼期间在停放灵枢的堂屋中表演。届时,由 3人或 4人分别吹芦笙、摇铃、打钱杆、舞练刀做前导,边跳边唱,众人手拉手在后面鱼贯而行。舞时身体微屈,来回跳跃,并且不断变换队型。酒礼舞在婚礼上表演,表演时,领舞者执手帕带领众舞者在屋前场地上围成圈,沿逆时针方向边唱边跳,气氛热烈。
水族舞蹈主要有铜鼓舞、斗角舞等。铜鼓舞主要在婚丧嫁娶和节日庆典等场合表演。这种舞蹈可以表现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舞者随着铜鼓和皮鼓的鼓点,或踏着刚劲的大步,或急速旋转跳跃。场面既壮观热烈又典雅古朴。斗角舞一般由 10个人表演,其中 5个人吹芦笙,5个人吹共鸣的芒筒伴舞。另有 5位头 *** 雉尾,腰拴白鸡毛裙子的姑娘作舞伴随着节奏配舞。吹奏小芦笙者作前导领舞,吹中芦笙者紧随其后。这种舞蹈在开春至秧苗抽穗期间停歇。
瑶族舞蹈主要有猴鼓舞、打猎舞和长鼓舞等。猴鼓舞瑶语称久格朗",在丧礼上表演。届时,场 *** 竖一齐肩高的大木鼓,场地一侧悬挂几面铜鼓。表演者模仿猴的动作不停地跳跃击木鼓,同时,一些人轮流上场敲打铜鼓助兴,其节奏与舞姿相合。打猎舞瑶语称"孰久",也是在丧礼上表演。有打熊舞,打猴舞、打山羊舞、打野猪舞等,表现的是打猎场面。长鼓舞是一种喜庆舞蹈,主要表现生产劳动和制造木鼓的场面。
在贵州这片多民族居住的土地上,有许多专业艺术表演团体,黔剧是贵州家乡剧,全省人民非常喜爱,黔剧《秦娘美》、《奢香夫人〉、大型歌舞剧《蔓萝花》等曾被拍成戏曲影片,还有花灯剧《七妹与蛇郎》等也享誉省内外。我省各地活跃着 4000多个业余艺术表演团体。其中有芦笙队、唢呐队、歌舞队、杂技队、八音队,还有花灯队、地戏队、傩堂戏班、布依戏班等。他们的节目和剧目大多自编自演,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受到各族人民群众的热情支持,还得到外国朋友的欢迎。
贵州少数民族戏剧,有巫术色彩较浓的傩戏,有从汉族中移植过来的花灯戏,还有综合 *** 较强的布依戏和侗戏。
贵州好几个民族都有傩戏。傩戏大致可分为巫傩和军傩两大类。
在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和仡佬族等民族中均有流行这些民族中的巫傩大致可分为以黔东、黔北一带土家族、仡老族等民族中流行的傩坛戏、荔波布依族中流行的"生育傩储"和威宁一带流行的"撮泰吉"。
军傩流行于安顺市和贵阳市一带,是明代"调北征南"的明朝 *** 带入贵州的。开始时流行于 *** 中,是一种练兵习武活动。后来逐渐变成民间的带有 *** 色彩的娱乐活动,并传入布依族和仡佬族等民族中。因不搭戏台,在平地演出,故也称"地戏";因有 *** 色彩,故也称"跳神"
地戏的演出是在农历正月进行的。其演出也有酬神的 *** 质,但是巫的成分比巫傩大大减少。戏的剧目多为武戏,表演正史故事。主要有《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队《五虎平西》和《精忠传》等。演出时须带 *** 。比起傩坛戏 *** 的狰狞和怪异来,地戏 *** 就显得要亲切和蔼些。
灯戏是广泛流行于汉民族中的一种戏曲艺术形式。其突出特征是手不离扇、帕,载歌载舞,唱与做紧密结合。明王朝"调北征南"、"调北填南"后,随着大量汉族 *** 的到来而逐渐传入贵州,并被一些少数民族吸收,经过一定的民族化改造,成为本民族的戏曲艺术形式。;
贵州少数民族中,流行花灯戏的主要有布依族、土家族、仡佬族、苗族等民族,其中尤其以独山布依族花灯和黔东一带土家族花灯最为有名。
独山花灯与江西的"采茶"、"弋阳腔"有密切的渊源关系,并吸收了广西壮族的彩调艺术。早期的独山花灯以歌舞为主,剧目有《踩新台》和《灵官扫台》等,后来逐渐出现了戏剧剧目,如《槐荫记》、《红灯记》和《还魂记》等。独山布依族花灯道白唱词主要为汉语,同时也用布依语。
"黔东土家族花灯系明代从江南一带传入。在原有花灯的基础上,土家族民间艺术家们融入了本民族傩戏和摆手舞中的一些成分,形成了自已的特色。黔东土家族花灯主要取材于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主要剧目有《征东》、《征西》、《红灯记》、《 *** 图》和《关爷点兵》等 o
布衣戏和侗戏是贵州少数民族中流行的综合 *** 、娱乐 *** 、功能 *** 更强的戏剧艺术形式。
布依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发源地在贵州与广西交界的册亨、兴义和安龙等地,布依戏的产生是在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广西壮戏的有益成分而逐渐形成的。由于各地情况的不同,布依戏在各地形成了一定差异。册亨布依戏有演有唱,而兴义巴结和安龙甘河的布依戏则取坐唱形式。
布依戏的剧目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移植汉族剧目,二是根据布依族民间故事进行改编。
19世纪初,侗族歌王吴文彩根据汉族戏剧(主要有桂戏和花灯)创立了侗戏。侗戏主要有生、旦、净、丑等行当,之一种行当一上场都先自报家门,唱时须面对观众。
侗戏班一般是一村一个,也有的村按族姓、鼓楼为单位建立侗戏班。侗戏班原只有男 *** ,新中国建立后开始有女演员。
侗戏剧目主要取材于三个方面:根据汉族传书改编;根据
二、苗族的传统节日是什么
盛行于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和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的苗族聚居区。过苗年的日期,各地不尽相同,但都是在收谷子进仓以后,即分别为农历的九、十或十一月的辰(龙)日或卯(兔)日或丑(牛)日举行。过苗年的头几天,家家户户都要把房子打扫干净,积极准备年货,如:打糯米粑、酿米酒、打豆腐、发豆芽,一般还要杀猪或买猪肉等等。富裕的人家,还要做香肠和血豆腐,为家人缝做新衣服等等。
在苗年三十的晚上,全家都要在家吃年饭,守岁到午夜才打开大门放鞭炮,表示迎接龙进家。在天刚拂晓时,每家都由长辈在家主持祭祖。早餐后,中青年男子便上邻居家拜年,苗语称为“对仰”(donfniangx),表示祝贺新年快乐。在新年的头两天,家里有若干禁忌,如:不出外挑水,不上山砍柴、割草;不扫地;妇女不做针线活;有的地区,妇女不做饭,由男人代替;男人不外出拾粪等等。苗乡的男婚女嫁,一般都选在过苗年的时间。从第四天开始。一些老年男 *** 纷纷挑着酒、肉、糯米粑等等走亲访友,或者在家忙于接待来宾;一些年轻男女或在各自的村子里吹笙跳舞,或跳铜鼓舞、 *** ;或者小伙子去别的村子游方场“游方”,男女丁互对歌,倾吐爱慕之情。前后活动,历时9天左右才能结束。这是苗族民间最隆重的节日。
这是以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的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共同欢度的传统节日。在黔东南的苗族,把春节叫做“汉年”(niangx *** l)与传统的“苗年”(niangx hmub)并存,和其他民族一共同欢度,尤其是那些不过苗年的苗族地区,主要是过春节,但不及苗族过苗年隆重,识汉字的苗族也贴些对联、门神之类,其余与过苗年相同,即增加了 *** 、 *** 、走亲访友以及男女青年“游方”、对歌等民族特色的内容。有的人家的男婚女嫁也选在春节举行。湘西地区的苗族过春节,还举行规模盛大的“赶牛场”活动;广西融水县一带的苗族过春节,举行芦笙舞会,每年群众竟达数万人之多。
这是苗族的一种水面划船比赛的传统节日,流行于贵州的台江、施秉两县交界处的清水江两岸,和注入这段河的台江巴拉河两岸,黔东苗语称为“哈仰勇”(qab niangx vongx)。在这里的平寨、廖洞等六七十个苗族村寨,每家都有一至两条划船比赛用的龙船。
每年的农历五月五日,或二十四日至二十七日这五天,居住在河两岸的苗族群众轮流举行盛大而隆重的龙舟竞赛。在湖南湘西的凤凰、泸溪、吉首、保靖、花垣等地,也流行划龙船,而且分男队、女队、男女混合队比赛,场面非常热闹。苗族的龙船节,虽是以赛龙船为主要内容的节日,但同时也是民族文化娱乐和青年男女进行社交活动,中老年人探亲访友、交谈年景和生产经验的节日。
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是贵州省的贵阳、黄平、松桃和湖南湘西等地的苗族的传统节日。该节是由纪念苗族英雄亚宜发展而来的。每逢节期,苗族同胞要蒸制花糍米饭, *** 到固定的地方吹笙,跳舞或对唱情歌。现在,在北京的苗族也过四月八节。
主要流行于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和广西融水苗自治县地区。每年农历六七月间,当田里稻谷抽穗的时候,苗族村寨家家户户在卯日(有的在午日或辰日)欢度“吃新节”。到时,每家都煮好糯米饭、一碗鱼,一碗肉等,都摆在地上(也有的摆在桌上),并在自己的稻田里采摘7—9根稻苞来放在糯米饭碗边上,然后烧香、纸,由长者掐一丁点鱼肉和糯米饭抛在地上,并滴几滴酒,以表示敬祭和祈祷丰收,然后把摘来的稻苞撕开,挂两根在神龛上,其余给小孩撕开来吃,全家人就高高兴兴地共进美餐。第二天,各村寨的男女老幼者纷纷穿着新衣来观看芦笙会,参加跳芦笙会,参加跳芦笙舞;有的拉马来 *** 场 *** ,有的牵水牯牛来 *** 场 *** ,节期一般2天。
流行于贵州的凯里、麻江、丹寨各县交界的舟溪一带。各地的节期不统一,一般在农历的正、二或三月;个别地区选在七月举行。主要是祭祀祖先,庆祝丰收。一般在节日之前要举行仪式,先由某村德高望重的老人主持祭祖,与此同时,各家各户都在自家自行祭祖,随后各村各寨的姑娘穿着盛装,佩戴银花银饰,小伙子和芦笙手们都各自带着芦笙,从四方八面向芦笙场地涌来,各村的男子青年都各自围成圆圈,吹笙跳舞,持续四五天,气氛十分热烈,是一种融歌、舞、乐于一体的群众 *** 的文艺活动。
此节又名“踩花山”、“跳花场”、“踩场”、“踩山”等,流行于贵州黔西北、四川南部和云南东南部以及云南文山、云南红河的苗族地区。由于苗族住地不同,服饰有差异,因此,苗族过花山节的日期也不一致,节日的名称也不尽相同。有的在农历正月,有的在六月,有的在八月。在黔西北的铁盔一带,每年正月初六至初八跳年场,二月十四至十六日跳桃花场,七月十六至十八日跳米花场。先选好接花种或接花秆。云南文山、红河等地苗族每年正月初一至初八花山节,初一花山开场仪式,初二歌舞比赛等,初三花山节正式开始,来自四面八方的苗族同胞们会相聚到花山场上,欢度新年。初四至初八斗 *** 赛,每个花山场结束时间都有不同,有的小点的初八,热闹点或有名点的花山场可能延长至正月十几才结束。
所谓“接花种”,就是用三匹马挂红,去其他花场上驮少量的泥土来堆积在新场上,以示花种;“接花秆”是用长青树做成,高三至四米,立于花场的中心。届时,四方八面的人盛装前来,由族长宣布跳场开始,小伙子们吹响芦笙,姑娘们围着花翩翩起舞,互相竞技。在花秆的顶上悬有一幅两米长的红绸和一个红布小包,内装赏钱。谁能一边吹笙,一边爬上花秆顶端,取下红绸(有的挂一壶酒)和红布小包,并且还能从秆顶吹笙下来,谁便获胜得赏。有的地方还兼举行 *** 、射箭及续麻针比赛等活动。青年男女对歌,演奏芦笙、箫、笛、口弦等民族乐器,钟情者互赠绣花手帕、腰带等物。老年人则趁机拜访亲友,互相谈心,活动一整天,甚至到深夜结束。
流行于湖南湘西和贵州桦桃一带的苗族地区,每年的立秋之日举行,为期一天。开始为每年农历“立秋”,青年男女 *** 村寨、山场,唱歌跳舞,寻求伴侣。
首先,由穿着古老民族服装的一男一女扮成“秋公秋婆”,在人们的欢呼声中,分别擎着一个饱满的玉米棒和一把金黄的稻穗,来到秋千架下,向人们报告一年的收成,祝贺庄稼获得丰收。接着,青年人争先恐后地涌上秋千。秋千架有10多米高,呈纺车形状,有相互错开的八架车辐,每架可坐一人。送秋人用力推动,秋千旋转起来,越转越快,人们发出阵阵欢呼。突然,送秋人用力顶住秋千横木,秋千嘎然而止,上面的人纷纷往下跳。按习惯,最后被停在秋千上的人要高声唱歌。有的青年人有意停在上面,趁机用歌声向恋人吐露心曲。
苗族赶秋节在每年“立秋””。赶秋节赶秋原来的意思是赶秋“千”,关于这一节日的由来,有一段美丽的传说:
相传在很早以前有一个叫巴贵达惹的英俊苗族青年。他不仅聪明勇敢为人正直,而且乐于帮助别人,苗家人很喜欢他。巴贵达惹还没婚配,媒人们络绎不绝的来到他家说亲,九十九寨的姑娘们都暗暗地爱着他,可惜的是他一直没有中意的。他心中的姑娘在哪里呢?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巴贵达惹正在山里打猎,忽然他看到一只老鹰抓着一件东西飞了过来,便弯弓拉箭将老鹰射下,仔细一看,原来老鹰抓的是一只漂亮的绣花鞋。巴贵达惹想,能绣这么漂亮鞋子的姑娘,一定聪明美丽、心灵手巧。巴贵达惹便决心要娶到这位群威群胆。他想到了一个好办法,制造了一种可坐人的秋千,让附近的姑娘们来荡秋千玩。这时,他拿着花鞋到秋千场去逐一核对,终于找到了这位美丽的姑娘,于是和她结为连理。巴贵达惹寻找姑 *** 秋千演变成了人们有趣的娱乐工具。
流传于贵州的凯里、丹寨、雷山等县的苗族地区。在每年农历二月的之一个猪场天,苗族青年男女自动 *** 于当地规定的歌场上踩鼓。这种鼓是用实心楠木挖空、两端绷以牛皮作成的。届时,由一个有威望的老人,将放在他家的楠木鼓和鼓架一齐搬进鼓场,并用力敲鼓,人们都闻声前来翩翩起舞,年轻人趁机择偶;老年 *** 穿着新衣,围着楠木鼓唱古歌。舞毕,姑娘们便拿出亲手编织的花带,敬献在楠木鼓上,表示对楠木鼓的感恩。人们尽情欢唱,直到天黑才离开鼓场。最后,由鼓主把楠木鼓抬回家,端放于楼上。每逢节日还要用鱼肉敬祭楠木鼓。
苗族除上述传统节日外,各地还有一些节日。如湖南湘西的“看龙场”、“樱花会”;湖南城步三月三的“动春节”,九月霜降前的未日或卯日过的“罢谷节”;贵州黔东南凯里一带二月初二过的“敬桥”,台江、施秉三月十五日过的“吃姊妹饭”节,以及凯里六月十九日举行的“爬香炉山”;从江农历四月初八的“种棉花”;贵阳花溪的“七月米花场”等等。其中有属于纪念 *** 的,有青年男女聚会活动的,也有属于祈祷 *** 的。此外,湘西凤凰的苗族,每年的六月初六,男子老幼都盛装艳服,齐集歌场,或吹唢呐,或打花鼓,或唱苗歌。一天尽情歌舞,以纪念自己的祖先。此外,还过清明节,保存有扫墓立卑之风。
三、苗族有哪些节日
苗族民间的传统节日较多,除了历史 *** 的节日外,绝大多数在秋收之后或春耕大忙之前的农闲季节举行。但由于自然因素、社会和宗族差异的影响,苗族传统节日具有明显的地域 *** ,表现出不同的特 *** 。 1.苗年。盛行于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和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的苗族聚居区。过苗年的日期,各地不尽相同,但都是在收谷子进仓以后,即分别为农历的九、十或十一月的辰(龙)日或卯(兔)日或丑(牛)日举行。过苗年的头几天,家家户户都要把房子打扫干净,积极准备年货,如:打糯米粑、酿米酒、打豆腐、发豆芽,一般还要杀猪或买猪肉等等。富裕的人家,还要做香肠和血豆腐,为家人缝做新衣服等等。在苗年三十的晚上,全家都要在家吃年饭,守岁到午夜才打开大门放鞭炮,表示迎接龙进家。在天刚拂晓时,每家都由长辈在家主持祭祖。早餐后,中青年男子便上邻居家拜年,苗语称为“对仰”(donfniangx),表示祝贺新年快乐。在新年的头两天,家里有若干禁忌,如:不出外挑水,不上山砍柴、割草;不扫地;妇女不做针线活;有的地区,妇女不做饭,由男人代替;男人不外出拾粪等等。苗乡的男婚女嫁,一般都选在过苗年的时间。从第四天开始。一些老年男 *** 纷纷挑着酒、肉、糯米粑等等走亲访友,或者在家忙于接待来宾;一些年轻男女或在各自的村子里吹笙跳舞,或跳铜鼓舞、 *** ;或者小伙子去别的村子游方场“游方”,男女丁互对歌,倾吐爱慕之情。前后活动,历时9天左右才能结束。这是苗族民间最隆重的节日。 2.春节。这是以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的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共同欢度的传统节日。在黔东南的苗族,把春节叫做“汉年”(niangx *** l)与传统的“苗年”(niangx hmub)并存,和其他民族一共同欢度,尤其是那些不过苗年的苗族地区,主要是过春节,但不及苗族过苗年隆重,识汉字的苗族也贴些对联、门神之类,其余与过苗年相同,即增加了 *** 、 *** 、走亲访友以及男女青年“游方”、对歌等民族特色的内容。有的人家的男婚女嫁也选在春节举行。湘西地区的苗族过春节,还举行规模盛大的“赶牛场”活动;广西融水县一带的苗族过春节,举行芦笙舞会,每年群众竟达数万人之多。 3.龙船节。这是苗族的一种水面划船比赛的传统节日,流行于贵州的台江、施秉两县交界处的清水江两岸,和注入这段河的台江巴拉河两岸,黔东苗语称为“哈仰勇”(qab niangx vongx)。在这里的平寨、廖洞等六七十个苗族村寨,每家都有一至两条划船比赛用的龙船。每年的农历五月五日,或二十四日至二十七日这五天,居住在河两岸的苗族群众轮流举行盛大而隆重的龙舟竞赛。在湖南湘西的凤凰、泸溪、吉首、保靖、花垣等地,也流行划龙船,而且分男队、女队、男女混合队比赛,场面非常热闹。苗族的龙船节,虽是以赛龙船为主要内容的节日,但同时也是民族文化娱乐和青年男女进行社交活动,中老年人探亲访友、交谈年景和生产经验的节日。 4.四月八节。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是贵州省的贵阳、黄平、松桃和湖南湘西等地的苗族的传统节日。该节是由纪念苗族英雄亚宜发展而来的。每逢节期,苗族同胞要蒸制花糍米饭, *** 到固定的地方吹笙,跳舞或对唱情歌。现在,在北京的苗族也过四月八节。 5.吃新节。主要流行于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和广西融水苗自治县地区。每年农历六七月间,当田里稻谷抽穗的时候,苗族村寨家家户户在卯日(有的在午日或辰日)欢度“吃新节”。到时,每家都煮好糯米饭、一碗鱼,一碗肉等,都摆在地上(也有的摆在桌上),并在自己的稻田里采摘7—9根稻苞来放在糯米饭碗边上,然后烧香、纸,由长者掐一丁点鱼肉和糯米饭抛在地上,并滴几滴酒,以表示敬祭和祈祷丰收,然后把摘来的稻苞撕开,挂两根在神龛上,其余给小孩撕开来吃,全家人就高高兴兴地共进美餐。第二天,各村寨的男女老幼者纷纷穿着新衣来观看芦笙会,参加跳芦笙会,参加跳芦笙舞;有的拉马来 *** 场 *** ,有的牵水牯牛来 *** 场 *** ,节期一般2天。 6.芦笙节。流行于贵州的凯里、麻江、丹寨各县交界的舟溪一带。各地的节期不统一,一般在农历的正、二或三月;个别地区选在七月举行。主要是祭祀祖先,庆祝丰收。一般在节日之前要举行仪式,先由某村德高望重的老人主持祭祖,与此同时,各家各户都在自家自行祭祖,随后各村各寨的姑娘穿着盛装,佩戴银花银饰,小伙子和芦笙手们都各自带着芦笙,从四方八面向芦笙场地涌来,各村的男子青年都各自围成圆圈,吹笙跳舞,持续四五天,气氛十分热烈,是一种融歌、舞、乐于一体的群众 *** 的文艺活动。 7.花山节。此节又名“踩花山”、“跳花场”、“踩场”、“踩山”等,流行于贵州黔西北、四川南部和云南东南部的苗族地区。由于苗族住地不同,服饰有差异,因此,苗族过花山节的日期也不一致,节日的名称也不尽相同。有的在农历正月,有的在六月,有的在八月。在黔西北的铁盔一带,每年正月初六至初八跳年场,二月十四至十六日跳桃花场,七月十六至十八日跳米花场。先选好接花种或接花秆。所谓“接花种”,就是用三匹马挂红,去其他花场上驮少量的泥土来堆积在新场上,以示花种;“接花秆”是用长青树做成,高三至四米,立于花场的中心。届时,四方八面的人盛装前来,由族长宣布跳场开始,小伙子们吹响芦笙,姑娘们围着花翩翩起舞,互相竞技。在花秆的顶上悬有一幅两米长的红绸和一个红布小包,内装赏钱。谁能一边吹笙,一边爬上花秆顶端,取下红绸(有的挂一壶酒)和红布小包,并且还能从秆顶吹笙下来,谁便获胜得赏。有的地方还兼举行 *** 、射箭及续麻针比赛等活动。青年男女对歌,演奏芦笙、箫、笛、口弦等民族乐器,钟情者互赠绣花手帕、腰带等物。老年人则趁机拜访亲友,互相谈心,活动一整天,甚至到深夜结束。 8.赶秋节。流行于湖南湘西和贵州桦桃一带的苗族地区,每年的立秋之日举行,为期一天。开始为每年农历“立秋”,青年男女 *** 村寨、山场,唱歌跳舞,寻求伴侣。此后,逐渐演变成为庆祝丰收的传统节日。 9.踩鼓节。流传于贵州的凯里、丹寨、雷山等县的苗族地区。在每年农历二月的之一个猪场天,苗族青年男女自动 *** 于当地规定的歌场上踩鼓。这种鼓是用实心楠木挖空、两端绷以牛皮作成的。届时,由一个有威望的老人,将放在他家的楠木鼓和鼓架一齐搬进鼓场,并用力敲鼓,人们都闻声前来翩翩起舞,年轻人趁机择偶;老年 *** 穿着新衣,围着楠木鼓唱古歌。舞毕,姑娘们便拿出亲手编织的花带,敬献在楠木鼓上,表示对楠木鼓的感恩。人们尽情欢唱,直到天黑才离开鼓场。最后,由鼓主把楠木鼓抬回家,端放于楼上。每逢节日还要用鱼肉敬祭楠木鼓。 10.其他节日。苗族除上述传统节日外,各地还有一些节日。如湖南湘西的“看龙场”、“樱花会”;湖南城步三月三的“动春节”,九月霜降前的未日或卯日过的“罢谷节”;贵州黔东南凯里一带二月初二过的“敬桥”,台江、施秉三月十五日过的“吃姊妹饭”节,以及凯里六月十九日举行的“爬香炉山”;从江农历四月初八的“种棉花”;贵阳花溪的“七月米花场”等等。其中有属于纪念 *** 的,有青年男女聚会活动的,也有属于祈祷 *** 的。此外,湘西凤凰的苗族,每年的六月初六,男子老幼都盛装艳服,齐集歌场,或吹唢呐,或打花鼓,或唱苗歌。一天尽情歌舞,以纪念自己的祖先。此外,还过清明节,保存有扫墓立碑之风。过苗年因地域不同而有所差别,挂丁片区于农历十月上中旬,寅日杀猪,卯日打粑,杀鸡杀鸭,晚上守午夜,辰日凌晨祭祖,祭耕牛,祭农具,鸣放鞭炮,迎接新年。清晨祭山神,敬水神。午日接亲嫁女。并举知各种 *** ,如跳芦笙、踩铜鼓、 *** 等活动,一般9天时间。凯棠片区于十二月十六日后卯日晚,第二天接亲嫁女,回门,走亲家。吃新节挂丁片区在农历六月头卯或二卯,凯棠片区在六月十六日以后的卯日,地午、翁项、旁海、平乐在七月中旬卯日。一些在七月半。节日期间,举行3至5天 *** ,内容有游方、跳芦笙、 *** 、 *** 等。“吃新节”是苗族 *** 最盛大、最隆重的节日,由古代的祭祀演变而来,各地过节时间不一,一般在农历的六月初到八月中旬这段时间内。过节这天,被邀请的客人身穿节日盛装,挑上礼品,牵着 *** 前来作客。祭过祖后,宾主频频举杯预祝丰收。第二天开展 *** 、 *** 、跳芦笙等活动。夜幕降临,屋内飘出老人们的酒歌声,芦笙场上荡漾着青春的笑语和欢乐的旋律,芦笙声、酒歌声、情歌声、飞歌声弥漫在苗寨的夜空里。闹冲节农历二月子、午日于鸭塘境钉耙山脚举行,参加 *** 人数很多,活动有 *** 、对歌、跳芦笙等。爬坡节农历三月子、午日,分别于开怀虎挡坡和格冲别对坡举行。农历六月底,香炉山爬坡节,更为热闹。登高一呼,四而呼应。游方节“游方”又称“友方”,是凯里市境内的苗族青年男女进行社交和娱乐的一种形式。苗族小伙子和姑娘们往往通过这种活动结识朋友、物色对象或倾吐爱情。为了选择一个称心如意的终身伴侣,有的小伙子往往要爬山涉水到十几里、几十里甚至上百里的村寨去游方。游方一般是在农闲季节(如:从秋收结束到第二年 *** 秧前等)、传统节日(如:苗年、吃新节、芦笙节、 *** 节、爬坡节、翻鼓节、闹春节、对歌节等)和赶场天进行。在苗寨游方,一般都有固定的“游方场”、“游方坡”或“游方评”。这些场所,或在寨子前后的桥边树下,或在村庄左右的平缓的草坡上。为了参加游方,姑娘们穿着盛装,头戴银饰, *** 上几朵鲜花,颈上套着银项圈,手上戴着银手圈。她们以此来显示自己的富有和才艺,表现自己美丽的容貌和身姿,以吸引小伙子的爱慕。姊妹节“姊妹节”又称“吃姊妹饭”,是清水江中游沿岸苗族青年特有的社交 *** 节日 *** ,有的村寨在农历的二月十五日过,有的村寨在农历三月十五过,以台江施洞地区最有特色。过节的时节,家家都要准备不少由红、黄、白、黑、绿五色糯米饭搅拌在一起的“姊妹饭”以饷宾朋。白天,江边、路边、沙滩上、草地上人山人海,入夜,江边的沙滩上、草地上,高亢的飞歌声、浑厚古朴的大歌声和情歌声交织在一起,在宁静的夜里传到很远很远。牯藏节系苗族重要的祭祖活动,13年杀牛祭祀一次。每届历时三年。“牯藏节”是更具特色、最能体现苗族民族文化的节日,活动内容既有庄重肃穆的祭祀,也有欢快的娱乐,是一个既娱神又娱人的活动。苗族节日苗族的传统节日有苗年、四月八、龙舟节、吃新节、赶秋节等,其中以过苗年最为隆重。苗年相当于汉族的春节,一般在秋后举行。节日早晨,人们将做好的美味佳肴摆在火塘边的灶上祭祖,在牛鼻子上抹酒以示对其辛苦劳作一年的酬谢。盛装的青年男女跳起踩堂舞。苗年苗年,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广西壮族自治区融水苗族自治县等地的苗族人民欢庆丰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的传统节日。一般在收获季节以后,有的在农历十月亥日,有的在农历九、十、十一月的卯(兔)日或丑(牛)日举行。相当于汉族的春节。吃新节也叫“新禾节”。“吃新”是居住在清水江和都柳江中上游的苗族节日之一。没有统一的规定日期。按照习惯,在收获的季节里,找一块稻谷长势更好的田,大家就在这里欢庆“吃新节”。四月八农历四月初八,是贵州省贵阳市附近苗族人民纪念古代英雄“亚努”的传统节日。相传在很早很早以前、苗族人民就在富庶的格罗格桑(今贵阳附近)休养生息,过着幸福、美满、丰衣足食的生活。为了抵御 *** 者官兵的攻打,足智多谋的首领“亚努”率众英勇抗击,给来犯者以沉重打击,但终因寡不敌众,不幸于四月初八牺牲,葬在“嘉八许”(今贵阳市喷水池附近)。为了纪念“亚努”英烈,至今每逢农历四月初八,身穿节日盛装的苗族人民,都要从四面八方汇集到贵阳市喷水池旁 *** 。舟溪芦笙节居住在凯里舟溪一带的苗族。在农历正月十六至 *** 要过芦笙节。芦笙堂设在舟溪井坎边的河沙坝上。正月十六日的清晨,几位主持芦笙堂的老人,扛着芦笙来到井坎查看碑文,念道:“吹笙挑月,乃我苗族数 *** 来盛传之娱乐活动。每逢新年正月,各地纷纷仿效,以娱乐而贺新年,更为我苗族 *** 配婚佳期……”念完后倒出葫芦里的米酒,先在碑石上和芦笙堂 *** ,喷酒数口,各人又饮一大口,吹响了之一支芦竺曲;这时带着银花首饰,穿着艳丽节日盛装的姑娘和小伙子们随着悦耳的曲调翩翩起舞。小伙子们向意中人索取花带,姑娘们则将花带系在中意的小伙的芦笙管上。三天过去了,青年男女各自物色了心中的伙伴。这时主持芦笙堂的老人,仍然背着米酒,在碑石上和芦笙堂上喷洒米酒。堂 *** *** 上草标。此后芦笙高挂,直到五谷归仓,农历“苗年”,才能取下,直吹到芦笙节。第四天是闹春,青年情侣, *** 谈唱,交融感情,互送信物。龙舟节龙舟节是每年农历五月二十四至二十七日,此时万人盛装,云集江边,参加龙舟出发前的献祭活动。比赛开始,几十条龙舟破浪前进,两岸锣鼓、礼炮齐鸣,观众呐喊 *** 。岸上还举行对歌、跳芦笙舞等活动。入夜,余兴未尽,青年男女相聚对歌,倾诉真情。捕鱼节捕鱼节是贵州中部独木河及南明河两岸苗族的节日。独木河发源于云雾山,在贵州境内北流至尤里、福来交界处与南明河汇合,再北流注入乌江。这个节日最初是在播种 *** 秧需要水时,苗族人民在河边祈祷龙王降雨的求雨节,但年长月久,就逐渐演变为捕鱼节了。吃信节吃信节,是贵州省合江县包寨一带苗族人民的节日,历时四天,时间在每年的农历六月“信”(戊)日(根据干支纪年计算)。届时,远嫁他乡的苗家姑娘,极尽梳妆打扮,穿着如花似锦的衣裙,佩戴琳挪满目的银饰物,满“载”节日礼品,跋山涉水回家探望父母乡亲。节日期间,全寨欢腾,鼓乐齐鸣,吹起芦笙,翩翩起舞,到处洋溢着节日的欢乐。百嗄雅山脚、翁雅河畔,人声鼎沸。 *** 、斗雀、跳芦笙、拔河、打球等比赛场上,喝彩声此起彼落。钟情青年男女相邀到树林里,溪水边对山歌,互相倾诉爱慕之情。花山节花山节,又称“踩花山”、“耍花山”或。“踩山",也叫"跳场"或"桃花",是贵州省西部、中部,云南省东南部和四川省南部苗族人民的盛大节日。日期不尽相同,有的在农历正月,有的在五月、六月、八月下旬不等。节前,几个苗寨联合产生花山会的三人领导小组,连任三年、七年、十二年不等花场在地势平坦的 *** 。砍火星节苗族传统节日。流行干贵州关岭一带。节日内容主要是规定乡规。根据不同姓氏,节日的时间也不尽相同。大致为七月、八月和九月二十七日不等。一年一度,按氏族中的人户,轮流值年,值年负责召集大家商讨乡规和有关大事,然后值年家要备酒杀鸡,请大家喝“合心酒”,并把鸡头敬给下一届值年。循环轮流轮到谁家值年,就在谁家举行聚议和饮"会心酒"。客家年苗族的客家年就是春节。在农历三十晚上,家人团聚,不许外人打搅。他们用半掩门放鞭炮以示此时来人不许入内。初一清晨继续燃放鞭炮,敬祖先,除 *** 。人们用两手做栏牛、拦羊状,嘴里说:“赶牛,赶羊……”以示六畜兴旺,然后吃年饭。初二开始身着盛装的苗家人走乡串户,互相祝贺节日。好客的主人对来宾要敬酒三杯。家家洋溢着节日的欢乐。青年男女 *** 在村前寨旁的草坪上,吹芦笙,弹月琴,跳舞唱歌,有些地方还要举行“踩花山”、“并牛”等活动。晾桥节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三穗县苗乡寨头的传统节日,也叫“二月二”。相传寨头人原住在也雾山,因寨头土地肥沃,全寨人一起搬进寨头。搬家那天,龙也要跟着搬,但石屏河水挡住了龙的去路,于是寨里的构罗(长老)们商议一下,决定架桥把龙接来,因龙象征吉祥幸福。全寨十二房都要接,所以这座桥就修了十二个桥墩。桥修好了起名为“接龙桥”,桥是农历二月初二造的,为了纪念这个日子,每年这一天寨头苗家十二房各抬一头猪,在桥上宰杀。龙船节龙船节,有的地方又称“龙舟节”,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松桃苗族自治县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等地苗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一般在农历五月初五举行。姊妹节苗族传统节日。流行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地区。每年春天,那里的苗族妇女要过一次“姊妹节”,吃上一餐“姊妹饭”。节日的早上,寨子里的姑娘们便去田里捉鱼,准备“姊妹饭”、不管她们到哪家田里捕捞,都会受到欢迎。妇女们吃完“姊妹饭”后,便各自带上事先准备好的彩色糯米饭,到游方场找小伙子对歌。小伙子想要吃到糯米饭,必须在对歌中取胜。除对歌以外,妇女们可以随意参加各种娱乐活动.出嫁的姑娘也要回娘家过“姊妹节”。爬山节苗族的爬山节亦称“爬坡节”,形成至今已有上 *** 的历史了,每年农历的三月下旬里的“马日”(古代用十二生肖记日),即农历三月十九日这天举行。届时居住在黔东南凯里地区的苗族人民 *** 在香炉山上,他们在山上对歌斗雀,歌山人海,热闹非凡。青年男女边唱歌边沿着曲曲弯弯的山间小路向山顶攀登。一路春风一路歌,苗族的飞歌、情歌、酒歌、古歌洒满山坡,更先到达山顶的被誉为“爬山英雄”,受到大家的尊重。得到姑娘们的青睐。相传香炉山爬山节是纪念苗族的英俊青年阿补和玉帝小女儿阿别的。玉帝的小女儿阿别向往人间的 *** 生活,顺着山顶飞下来,与聪明能干、忠厚善良的阿补结为夫妻并生有三个女儿。一天黎明全家人正在高兴之际忽然鸡叫头遍。玉帝规定每天鸡叫三遍时为朝拜时,阿别若不能及时赶到,必有大祸临头。心急如火的阿别在山顶向天空飞奔时一脚将香炉山顶登垮了六层。香炉山没了山顶,阿别再无法下凡了,玉帝也因没有山顶不能享受人间香火,便罚阿补变为香炉,供烧香之用。为了纪念阿别和阿补的忠贞爱情,苗家人便在阿补变香炉这天过一年一度的爬山节。
雷山唢呐之乡是哪里和唢呐是哪里的的问题分享结束啦,以上的文章解决了您的问题吗?欢迎您下次再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