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解答被誉为戏曲之乡这个问题的一些问题点,包括被誉为中国戏曲之母的是什么剧也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析分析,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还望您关注下本站哦,谢谢~
本文目录
一、曲艺之乡是哪里
曲艺之乡不是一个固定的地方,在每一个地方都有曲艺之乡。
明、清时萧县是著名的曲艺、戏曲之乡,渔鼓、坠子、大鼓、琴书和梆子、拉魂腔、花鼓戏等曲艺、戏曲活动频繁。
2010年12月3日,中国曲艺家协会授予天门市中国曲艺之乡称号。2011年经国家 *** 组织评审,天门市被命名为2011-2013年度中 *** 间文化艺术之乡。
1997年10月22日,中国曲艺家协会命名南阳市为中国曲艺之乡。南阳曲艺源远流长,在南阳汉画像石中刻下了最早的说唱艺术痕迹。宋元时,南阳说唱艺术已很盛行。
河北省的乐亭县以乐亭大鼓而声名远播,由此也被中国曲艺界命名为中国曲艺之乡。作为中国北方主要曲种的乐亭大鼓,说唱结合,韵散相间,以独具特色的民族形式和自成体系而著称,在以冀东为中心的广大农村普遍盛行。
2007年,岳池县被中国曲艺家协会授予中国曲艺之乡的称号。岳池县自唐代置县以来,勤劳聪慧的岳池人民在生活劳作的同时。
吸取先秦至六朝时期的民间文学营养。创作一些带有表演动作的评弹说唱来叙述故事、塑造人物、表达思想感情,从自娱自乐到逐渐走入大众生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曲艺文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曲艺之乡
二、被称为戏曲活化石的是
傩戏是最原始的戏曲,也被称为戏曲界的活化石,是我国最古老的文化之一。
(亦有人认为戏曲活化石为“昆曲”,但昆曲发源于600多年前,由昆山人顾坚草创。而傩戏起源于商周时期的方相氏驱傩活动。
到明代嘉靖年间,杰出的昆曲音乐家、 *** 家魏良辅对昆山腔进行大胆 *** ,吸收了当时流行的余姚腔、弋阳腔、海盐腔的特点,形成了新的声腔,广受欢迎。因为这种腔调软糯、细腻,好像江南人吃的用水磨粉做的糯米汤团,因此起了个有趣的名字,叫“水磨调”,这就是今天的昆曲。)
傩戏,又称 *** 戏,是汉族最古老的一种祭神跳 *** 、驱瘟避疫、表示安庆的娱神舞蹈。
(1)傩戏是历史、民俗、民间 *** 和原始戏剧的综合体,起源于商周时期的方相氏驱傩活动。
(2)汉代以后,逐渐发展成为具有浓厚娱人色彩和戏乐成分的礼仪祀典。
(3)大约在宋代前后,傩仪由于受到民间歌舞、戏剧的影响,开始衍变为旨在酬神还愿的傩戏。
(1)傩戏以 *** 为其艺术造型的重要手段,内容多与 *** *** 神有关。
(2)傩戏表演者,按角色戴彩绘 *** ,俗称“脸子”,分列为一未、二净、三生、四旦、五丑、六外、七贴旦、八小生;其表演俗称“跳傩”,场面多伴以锣鼓。
(3) *** 剧目有《捉黄 *** 》《刘文龙赶考》《孟姜女》《张文显》《陈州放粮》《薛仁贵征东》《庞氏女》《龙王女》《桃源洞神》《梁山土地》等,此外还有一些取材于《目连传》《三国演义》《 *** 记》故事的剧目。
三、河南有什么美誉之称 河南被称为什么之乡
1、河南被人们称为“戏曲之乡”。
2、因为这里有光辉灿烂的戏剧文化,丰富多采的戏剧种类,在河南戏剧园地争奇斗艳。豫剧是中国四大剧种中历史文化最为悠久的剧种,其听众人数却超过京剧,居全国之一。明清以来,在河南有据可查的曾经流行的剧种有45种之多。到了80年代,有专业或业余剧团演出的戏曲剧种仍有31种,主要有豫剧、曲剧、越调、豫东调、四平调、豫东琴书、大平调、宛梆、怀梆、怀调、落腔、道情戏、柳琴戏、坠剧、豫南花鼓戏、蒲剧、大弦戏、京剧、二夹弦等等。
四、中国五大戏曲分别产生于那五个省
京剧(安徽省)、越剧(浙江)、黄梅戏(安徽)、评剧(河北)、豫剧(河南)。
京剧,曾称平剧,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场景布置注重写意,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
徽剧是京剧的前身。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
同时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 *** ,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京剧形成后在清朝宫廷内开始快速发展,直至 *** 得到空前的繁荣。
京剧走遍世界各地,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中国,成为介绍、传播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重要媒介。在2010年11月16日,京剧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 作名录”。
越剧(汉语拼音为yuèjù,英语为Yue Opera)——中国第二大剧种,有第二国剧之称,又被称为是“流传最广的地方剧种”,有观点认为是“更大的地方戏曲剧种”,在国外被称为“中 *** 剧”。
亦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依次为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之一。发源于浙江嵊州,发祥于上海,繁荣于全国,流传于世界,在发展中汲取了昆曲、话剧、绍剧等特色剧种之大成,经历了由男子越剧到女子越剧为主的历史 *** 演变。
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音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唯美典雅,极具江南灵秀之气;多以“才子佳人”题材为主,艺术流派纷呈,公认的就有十三大流派之多。
主要流行于:上海、浙江、江苏、福建、江西、安徽等广大南方地区,以及北京、天津等大部北方地区,鼎盛时期除 *** 、广东、广西等少数省、自治区外,全国都有专业剧团存在。
越剧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黄梅戏,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起源于湖北黄梅,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
黄梅戏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称“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也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苏、 *** 、 *** 等地亦有黄梅戏的专业或业余的演出团体,受到广泛的欢迎。
黄梅戏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唐代。据史料记载,早于唐代时期,黄梅采茶歌就很盛行,经宋代民歌的发展、元代杂剧的影响,逐渐形成民间戏曲雏形。至明清,黄梅县戏风更盛。
黄梅戏前身即采茶调、采子、黄梅调等,后称黄梅戏。起源于黄梅县多云山区、太白湖畔的樵歌畈腔采茶调,形成于清道光年间,流播于长江中下游的湖北、安徽、江西、江苏等省周边的广袤区域。邢绣娘、余海先等一批先辈艺术家为黄梅戏的形成、发展和流播作出过杰出的贡献
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一曲《天仙配》让黄梅戏流行于大江南北,在海外亦有较高的声誉。
2006年5月20日,黄梅戏经 *** 批准列入之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评剧,是流传于中国北方的一个戏曲剧种,是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剧种之一,位列中国五大戏曲剧种。曾有观点认为是中国第二大剧种。清末在河北滦县一带的小曲“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形成,先是在河北农村流行,后进入唐山,称“唐山落子”。
20世纪20年代左右流行于东北地区,出现了一批女演员。20世纪30年代以后,评剧表演在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影响下日趋成熟,出现了李金顺、刘翠霞、白玉霜、喜彩莲、爱莲君等流派。
1950年以后,以《小女婿》、《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秦香莲》等剧目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出现新凤霞、小白玉霜、魏荣元等著名演员。现在评剧仍在华北、东北一带流行。
评剧有东路、西路之分,而以东路评剧为主。
2006年5月20日,评剧经 *** 批准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豫剧是中国更大的地方剧种,居全国各地方戏曲之首。2006年,国家 *** 门统计的国有专业豫剧团体数量为163个,是全国拥有专业戏曲团体和从业人员数量最多的剧种,成为中国戏曲三鼎甲之榜眼。
豫剧旧称“河南梆子”、“河南高调”,由于早期演员用本嗓演唱,起腔与收腔时用假声翻高尾音带“讴”,又曾叫“河南讴”。“豫剧”之名最早泛指河南各剧种。
豫剧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不断继承、 *** 和创新发展起来的。建国后因河南简称“豫”,故称豫剧。
豫剧以唱腔铿锵大气、抑扬有度、行腔酣畅、吐字清晰、韵味醇美、生动活泼、有血有肉、善于表达人物内心情感著称,凭借其高度的艺术 *** 而广受各界人士欢迎。因其音乐伴奏用枣木梆子打拍,故早期得名河南梆子。
据 *** 统计,除河南省外,湖北、安徽、江苏、山东、河北、北京、山西、陕西、四川、甘肃、青海以及新疆、 *** 等省市区都有专业豫剧团分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京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越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黄梅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评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豫剧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