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郏县是诗歌之乡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郏县是诗歌之乡以及中国诗歌之乡有哪些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一、苏轼为何葬在河南郏县
苏轼一生,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家在西南的他,去过西北的凤翔,到过东北的密州,北方的定州,东南方的徐州、杭州、扬州、苏州、湖州,还曾希望定居常州,结果偏偏选择葬在名不见经传的汝州郏县。这是为何呢?难道,仅仅因为郏县有类似苏轼故乡的“小峨眉山”?
据苏辙的叙述,苏轼选择葬在“嵩山下”,并未明指郏县。而苏轼葬于郏县,除了它位于嵩山脚下,风景绝美,境内有山类似故乡峨眉山之小峨眉山。苏辙在《再祭亡兄端明文》中说,苏轼本希望葬于眉山 *** 苏洵墓旁,只因山长水远,没法归葬故乡。而郏县境内有“小峨眉山”,葬在这里,仿佛葬在故乡。
这种说法,挺文艺,不过,更深层的原因显然不在此。更深的原因是郏县特殊的地理位置,苏轼研究《周易》,著有《东坡易传》,他知嵩山一带,风水甚好,所谓“土厚水深”,如葬于此,子孙定会繁盛。故而,选择葬在嵩山之下。
嵩山一带,更好的一带,多半被赵宋皇族,王公贵族占据了。郏县风水尚佳,低调但不失为宝地,故而成了苏轼兄弟意中的长眠之所。
之所以选择郏县,而不选择郑州和许昌等,很大原因在于郏县与京城汴京特殊的距离。郏县距离汴京不远,子孙在此蕃息,距离 *** 文化中心较近,能够方便获取生存发展的资源。这是苏轼兄弟不愿归葬四川的更大原因。
【2013年初访郏县三苏园时所拍照片】
郏县距离汴京又不是特别近,中间隔着许昌,这使得郏县又比较安全。徽宗崇宁 *** 时,苏家子弟被禁止到京畿四辅之地,如果选在郑州和许昌,一旦 *** 继续,苏家子弟将又要流离失所了。
苏轼身后, *** 依旧把持朝政,但对苏辙等人并未继续进行残酷的打击。因此,苏辙闲居郏县与汴京之间的颍昌府(即今许昌)。这从另一个方面证明,苏轼选择葬在郏县,多半为家族成员的发展考量,而非仅仅因为郏县境内有小峨眉山了。
苏轼,别称苏东坡,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出生于今四川省眉山市,是一个地道的川汉子。他是宋代文学的典型 *** 人物, *** 了当时文学发展的顶峰。
苏轼一生受到 *** 与道教的影响,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显示出了不同的思想感情,苏轼一生命运多舛,但他从未被命运打败过。苏轼早年跟随 *** 进京参加科举 *** ,本该得之一名,却因当时的主考官欧阳修误会,苏轼只得了第二名。欧阳修误以为文章是自己的 *** 曾巩所作,为了避嫌,苏轼便只能屈居第二。但这不妨碍苏轼的文名远扬,受到其他文人的赞叹与赏识,当时欧阳修就评价说:“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苏轼作为文人,常常在自己的诗歌中书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感,有时不免就带有自己的政见,正是这些带有个人色彩的文章被 *** 抓住了把柄。苏轼上任刚刚三个月,牵连数十人的“乌台诗案”就发生了。乌台诗案成为苏轼一生的转折点,虽然在许多朋友的援助和营救下,苏轼最终免于牢狱之灾,但他却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手中失去了实权,职位又相当低微,苏轼在此时变得心灰意冷,很是丧气。但生 *** 乐观旷达的他不久便调整好了自己的心情。
但命运又给予了他沉重一击,在他奉诏前往汝州任职的途中,由于路途坎坷艰辛,他的幼子在路途中不幸夭折了。幼子的夭亡,仕途的不顺给予了苏轼双重的打击,在这种打击下,苏轼向朝廷申请不再继续前往汝州就职,而是在常州停留平复心情。朝廷同意后,苏轼回到常州居住。常州交通发达,经济繁荣,风景又颇为优美,满足了苏轼游山玩水的需要。那里远离京城,没有 *** 上的勾心斗角,又衣食无忧,苏轼在这里与家人过得十分惬意,最终选择常州作为自己的终老之地。
但此后苏轼又因与朝堂 *** 政见不和,又是多次被贬,已然六十二岁,白发苍苍的苏轼更是被贬去了当时的蛮荒之地海南。豪放旷达的苏轼再一次从命运的重击中站起来,喜欢美食的他发现了海南当地的种种美味,开心得不得了,便把海南当作了自己的第二故乡。他在海南办学讲授,吸引了一大批 *** 前来学习。儋州的百姓都对这位文化的传播者、开拓者十分崇敬、敬仰。
苏轼死后,苏轼之子按照苏轼的遗愿将其安葬在了汝州,也就是如今的河南。古人都讲究“叶落归根”,那么本为四川眉山人的苏轼为何最后没有安葬在家乡,而是安葬于河南呢?苏轼对于汝州有着深厚的感情,当苏轼在汝州任职之时,他的弟弟苏辙也恰好到汝州任职。两兄弟好不容易相聚,自然是常常聚会、游乐,观览汝州的名胜山水,十分快乐。而当兄弟两游览到汝州的郏县时,发现郏县不仅风水俱佳,是一个藏风聚气的 *** ,而且峰峦叠嶂,山峦秀美,山清水秀,神似他们心心念念的家乡眉山。于是兄弟俩相约百年之后,同葬于此。
苏轼葬于汝州,不仅实现了与弟弟苏辙相聚的愿望,而且汝州神似家乡,能够满足苏轼思家之念。郏县在宋代风水、人文都十分兴盛,四周有许多大都市,又有宋皇陵群,此地作为墓地堪称绝佳。苏轼苏辙两兄弟葬在汝州后,他们的子孙后代也在此定居了下来,还形成了两个苏姓村庄。
平顶山,别名鹰城。位于河南省中部,中原经济区重要的能源和重工业基地,豫中地区的中心城市,国家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工业基地、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平顶山市处于暖温带和 *** 带气候交错的边缘地区,具有明显的过渡 *** 特征,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水充沛,境内丛林叠嶂,山峦起伏,有国家5 *** 石人山(尧山)风景旅游区、石漫滩国家森林公园、白龟山风景旅游区、白龟湖国家湿地公园、昭平湖风景旅游区。
尧山风景名胜区,又名石人山,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西,地处伏牛山东段。因尧孙刘累为祭祖立尧祠而得名。1980年后这里成为人们向往的旅游胜地,先后多次被评为河南省“十佳风景名胜区”、“十佳旅游好去处”和“河南最美的地方”。
尧山大峡谷漂流景区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龙头景区尧山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5 *** 旅游景区下的鲁山县尧山镇,漂流河段全长9公里,落差150米,河水湍急,惊险 *** ,漂流时间大约4小时。河道时宽时窄,最宽处达30m,最窄处只有5m,既有急流险滩,又有平湖深潭,是漂流的理想河段。
中原大佛,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尧山佛泉寺,是目前世界上更高的 *** 造像。它由莆田兴胜工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传承人、福建省工艺美术 *** 协会副会长林胜标 *** 于1997年设计 *** 。大佛总高208米,身高108米,莲花座高20米,金刚座高25米,须弥座高55米。景区内的天瑞吉祥 *** 净重116吨,是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的“世界更大外击青铜铸钟”。2011年中原大佛景区列为国家5 *** 旅游景区。
河南古村落相当多,比较出名的有下面这些,看看你去过几个。
泰山村景区位于新郑龙湖镇,海拔在312米左右,依山傍水。泰山村适宜林木生长,这里生长着上千种植物,森林覆盖率达到85%以上,更是有几株 *** 古槐一直生长着。
泰山村在春节的时候有庙会,非常热闹。
特点:旅游特色村、生态村,是郑州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
郭亮村很多人都应该听说过,距离辉县西北60公里的太行深处,海拔1700米的高高悬崖上,有一个石磨石碾石头墙,石桌石凳石头炕,浑石到顶的农家庄院,一幢幢依山顺势地座落在千仞壁立的山崖上——郭亮。
地势险绝,景色优美,以奇绝水景和绝壁峡谷的"挂壁公路"闻名于世,又被誉为"太行明珠"。
*** :距离辉县西北60公里的太行深处
3、三门峡市北营村——以地坑院知名
在三门峡市有一座村庄叫北营村,地下的地坑院落则显得十分静谧。这些建在地下的民居被称为“地坑院”。
站在地坑院落中抬头仰看,一方天地,日走云迁,岁月匆匆;环视院落,烟熏火燎,质朴自然。
在焦作有一座村庄叫陈家沟村,陈家沟是中国太极拳发源地,太极文化源远流长。这里是太极拳的文化圣地,有令人敬仰的太极拳祖祠,有享誉国内外的陈家沟武术馆,有充满传奇色彩的杨露禅学拳处,有气势恢宏的中国太极拳博物馆。
在禹州市有一座古镇叫神垕古镇,它地处伏牛山余脉,山川秀美,境内名胜古迹众多。灵泉寺、花戏楼、祖师庙、邓禹寨、钧窑遗址等不胜枚举,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使神后的人文景观、旅游资源独具特色。
2014年神垕镇成功入选"河南十佳美丽乡村",2016年10月,入选之一批 *** 小镇。迄今为止,它依旧保留有较为完整的明清古街,俗称"七里长街"。
罗姐寨地处太行山西南太行的北段,太行山的红岩绝壁之上,有北窑、南窑、桃花沟、上峰邱五个自然村组成,均分布在海拔1100米的红崖绝壁之上;有七座山峰,其中更高峰蚂蚁山海拔1657米,是万仙山更高峰。
这里沟壑纵横,林木丛生,山清水秀,有中草 *** 千余种,鸟兽百余种,以及20余种的太行土特产,遍地的中草 *** 和野果可采可摘,独特的地貌奇峰可攀可玩。
这里没有城市的繁华,没有景区的喧嚣,处处都充盈着原始的洪荒野气,原始而古朴。
重渡沟村有着"中国农家宾馆之一村"之美誉,因东汉光武帝刘秀二渡伊水至此,摆脱王莽追杀并成就帝业而得御赐之名。这里也有着著名景区重渡沟。
重渡沟的景区有三绝。一绝是水,上百个泉眼数百股泉水汇成了兰溪清流。二绝是竹,铺天盖地的万亩竹林形成一座天然画廊。三绝是农家宾馆,富有山情风味分布于竹海清流之中。
*** :重渡沟村位于洛阳市西南118公里的栾川县潭头镇境内
二、郏县八大景点
郏县八大景点郏县八大景点:1、三苏园景区;2、郏县文庙;3、山陕会馆;4、临沣寨景区;5、知青园景区;6、 *** 军豫西 *** 根据地景区;7、中国大唐钧瓷文化苑景区;8、蓝河古渡景区。1、三苏园景区
位于郏县城西北23公里处的“小峨眉”山下,是宋代大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的 *** 地,是国家AAA *** 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诗歌创作基地、中国县域旅游品牌百强景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省市县 *** “廉政文化教育基地”、河南省首批研学旅游示范基地。景区主要由东坡湖、广庆寺、三苏祠、东坡碑林、东坡艺苑、东坡中年布衣塑像、苏仲南夫妇墓及梁氏墓、三苏陵园和三苏纪念馆等景点组成。
位于郏县城西北23公里处的“小峨眉”山下,是宋代大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的 *** 地,是国家AAA *** 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诗歌创作基地、中国县域旅游品牌百强景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省市县 *** “廉政文化教育基地”、河南省首批研学旅游示范基地。景区主要由东坡湖、广庆寺、三苏祠、东坡碑林、东坡艺苑、东坡中年布衣塑像、苏仲南夫妇墓及梁氏墓、三苏陵园和三苏纪念馆等景点组成。
郏县文庙位于郏县老城南街中段东侧,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占地面积约5万平方米,中心庙区9000多平方米,可控制面积16万平方米。郏县文庙一进七院,是典型的左学右庙建制。郏县文庙始建于五代后周显德元年(公元954年),是我国春秋时期大思想家、 *** 家、教育家孔子的专祀庙宇。金泰和六年(公元1206年)在原址上再次复扩建为官方文庙。郏县文庙规模宏大,气势雄伟,保存完好,木、石雕刻艺术和彩绘艺术在全国县级文庙中更好。其建筑规制是山东曲阜孔庙、孔府两大建筑群经过综合和取舍后,建成的又一具有东方建筑色彩的古代建筑群,现存建筑22栋71间。
位于郏县龙山大道西段南侧。坐北向南,占地6300平方米。创建于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由善于经商的山陕二省客商捐资兴建,主要作为他们往来西东南北的驿站和洽谈生意、迎宾宴客的商会场所,同时也是联系山陕客商、加强经贸信息交流的聚首处,是清代“ *** 茶道”上的重要建筑,在这条总长5000公里的商道上起着举足轻重的地标作用。现存古建筑40余间,主要由照壁、戏楼、钟楼、鼓楼、东西廊房、正殿、后殿等古建筑组成,保存完好。其建筑群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和时代特征,其木雕、砖雕、石刻技艺高超,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艺术价值现,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郏县东南13公里处的堂街镇辖区。始建于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占地7公顷,寨墙为纯一色红石筑彻而成,平面呈椭圆形,周长1100米,高6.6米,上有哨楼五座,垛子800个。寨外有13米宽的护寨河,河内终年绿水长流。临沣寨内有东西、南北大街各两条,呈“井”字形交错。民居多为砖木脊坡式瓦房或楼房,现有明清建筑100余栋、400多间,属典型的中原民居风格,有“汝河南岸之一府”之称,被誉为“中原地区之一红石古寨”,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河南省生态博物馆。
知青园位于郏县城西南3公里,面积6平方公里,是国家AA *** 旅游景区。1955年, *** *** 对郏县《在一个乡里进行合作化规划的经验》一 *** 了光辉批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从而引发了一场波及全国、震撼世界的知识青年 *** 运动,由此成为中国知青 *** 运动的发祥地。主要景点有 *** *** 塑像、 *** *** 批示手迹碑、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纪念馆、广阔天地博物馆、知青之家、知青旧居、知青桥、知青井、知青坝、知青游乐园、知青林等。
*** 军豫西 *** 根据地景区位于郏县城北约16公里的郏(县)禹(州)交界处,是国家AA *** 旅游景区、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省级爱国教育基地、省级 *** *** 史教育基地、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曾是 *** 河南 *** 委第六地委六专署六军分区禹郏县 *** *** 、禹郏县委合署办公处。核心区有院落3个、房屋33间,窑洞21孔,炮楼3座,地下通道2条,暗堡1处,另有 *** 宣传队、医护所、 *** 所等分散左右,各种窑洞有109孔。因战时需要,窑洞之间大多有暗洞相连,迂回曲折,机关无数。房舍大多为清末建筑,经百年沧桑,历战火洗礼,保存尚好。早在三国时期,曹 *** 在此屯兵牧马; *** 之后,王树声、戴季英、皮定均、徐子荣、张才千、刘昌毅等,曾据守这里,抗击日寇,谱写了壮烈的 *** 军豫西 *** 斗争史。
位于郏县安良镇北部郏(县)禹(州)交界处,是国家AA *** 旅游景区。景区以任氏瓷业天泰号唐钧 *** 文化创意园为依托,以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为宗旨,传承钧瓷艺术为己任,免费对社会各界 *** 。主要开展参观体验、交流科研等文旅活动。景区占地20000余平方米,由任坚钧瓷艺术博物馆、钧瓷传统工艺馆、窑炉博物馆、唐钧博物馆等景点组成。
蓝河古渡景区位于郏县 *** 头镇李渡口村,又称“列埠口”,始建于汉,距今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传统村落、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河南省历史文化名村。唐时因李姓皇族迁入,始称李家庄。明洪武七年(1374年),因李姓族人从山西再迁入,渡口壮大,航运发达,改名李渡口,清代改为“同心寨”, *** 时为李渡口镇。这里曾是“ *** 茶道”的节点和水运枢纽,“东列黄岗千古秀,西邻蓝河万代青”是对其地理位置和田园景色的赞誉。渡口商贸,交通要道遗存的屠行、酒馆、 *** 铺、花行、染行、布行、商贾店铺、历世名人住所保存基本完整,街巷地域特征明显,现存传统建筑总面积达2万多平方米。
三、中国诗歌之乡是哪里
中国四大才子之乡是苏州。四大才子又称“吴门四才子”,是指明代时生活在苏州的四位才华横溢的文化人。一般认为是指对唐寅(即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徐祯卿四人的合称。
(1470—1523),祖籍晋昌,即建国后的山西晋城一带,所以在他的书画落款中,往往写的是“晋昌唐寅”四字。北宋时唐氏家族南迁,开始来到南京、苏州经商。
(1460——1526),字希哲,因生而左手六指,故自号枝山,又号枝指生,世亦称“祝枝山”、“祝京兆”。长洲(今江苏吴县)人。祝允明自幼就显现出多方面的艺术才华。“五岁能作径尺大字”,九岁能诗。
(1470-1559),原名壁,字征明。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征仲。因先世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曾官翰林待诏,长州(今江苏苏州)人。擅长诗文书画,诗宗白居易、苏轼,文受业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
(1479-1511),字昌谷,一字昌国,常熟梅李镇人,后迁居吴县(今苏州),明代文学家,被人称为“吴中诗冠”,是吴中四才子(亦称江南四大才子)之一。因“文章江左家家玉,烟月扬州树树花”之绝句而为人称誉。
“唐伯虎点秋香”这个故事的雏形,最早出现在明代的笔记体小说中,其中明代小说家王同轨先生的《耳谈》,叙述的故事情节和我们知道的“唐伯虎点秋香”基本吻合。大意是说,苏州才子 *** 超, *** 格 *** 不羁。
一次,他和朋友游览虎丘,与秋香不期而遇,秋香对陈公子粲然一笑。其实就笑了一下,陈公子便招架不住,于是暗访秋香踪迹。于是,陈公子乔装打扮,到官宦人家里做了公子的伴读书童。不久, *** 超觉得时机已到,因为他发现俩公子已经离不开他,便谎称要回家娶亲。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