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中国雨具之乡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中国雨具之乡以及中国十大雨衣品牌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一、旱则具舟,雨具舟,天下之名言也翻译。
郑之鄙人学为盖,三年艺成而大旱,盖无所用,乃弃而学为桔槔。又三年艺成而大雨,桔槔无所用,则又还为盖焉。未几而盗起,民尽改戎服,鲜有用盖者。欲学为兵,则老矣。
越有善农者,凿田以种稻,三年皆伤于涝。人谓之宜泄水以树黍,弗对,而仍其旧。其年乃大旱,连三岁,计其获则偿所歉而赢焉。
故曰:“旱则具舟,热则具裘。天下名言也!”
郑国的一个乡下人学做雨具,三年了但碰上大旱,没有用处,就放弃改学做井边助人提水的工具。学做了三年却大雨,又没有用处了。于是他就回头又重做雨具.不久盗贼蜂起,人们都穿军装,(军装能挡雨)很少有使用雨具的人。他想学 *** 兵器,可他老了,不行了。
越国有一个善于搞农业的人,垦荒造田种水稻,但是三年都遇上水灾。人们都说应排水后改种黍米,不听从,而按原来的干,又连续干旱两年。他算了一下收获,已补偿了以前的歉收还有赢余呢。因此说:“天旱要准备船只,天热要缝制裘皮衣。真是世间的名言。
《郁离子》,郁,有文采的样子;离,八卦之一, *** 火;郁离,就是文明的意思,其谓天下后世若用斯言,必可抵文明之治。思想内容以道为本兼与儒家形而下的用相结合。立意与行文变幻奇诡,颇得庄子精髓。嘉靖丙辰与宋濂《龙门子凝道记》合刻於开封。
刘基认为万物有道,道不可逆;二、物有两极,对立统一;三、理一分殊,探其本质;四、智胜于力,知所未知;五、以物以理,取象思维。思维深得道家思维的精髓。
“郁离子”是刘伯温的托称,刘基写作《郁离子》的时候,是在他47—50岁,经历了元朝 *** 上的四起四落,正值其人生的低谷,使得他的半生他郁郁不得志,不能施展抱负,后来被夺去兵权,遂弃官归隐家乡青田山中,发愤而著《郁离子》。
书成不久,他即出山离家,成为朱元璋的亲信谋士,协助朱元璋建立了统一的明王朝。
《郁离子》不仅集中反应了作为 *** 家的刘伯温治国安民的主张,也反映了他的人才观、哲学思想、经济思想、文学成就、道德为人以及渊博学识。在写作《郁离子》的过程中,刘伯温的整个思想体系,尤其是对社会 *** 方面的看法及主张更加成熟,也更加 *** 。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温,处州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温州市文成县)人,故称 *** 田,元末明初军事家、 *** 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故又称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称他刘文成、文成公。
元至顺间举进士。博通经史,尤精象纬之学,时人比之诸葛亮。至正十九年(1359),朱元璋闻刘基及宋濂等名,礼聘而至。他上书陈述时务十八策,倍受宠信。参与谋划平定张士诚、陈友谅与北伐中原等军事大计。吴元年(1367)为太史令,进《戊申大统历》。奏请 *** 定制,以止滥杀。
朱元璋即皇帝位后,他奏请设立军卫法,又请肃正纪纲。尝谏止建都于凤阳。洪武三年(1370)十一月封诚意伯,岁禄240石。四年,赐归。刘基居乡 *** 韬迹,惟饮酒弈棋,口不言功。寻以旧憾为左丞相胡惟庸所讦而夺禄。
入京谢罪,留京不敢归,以忧愤疾作,胡惟庸曾派医生探视。八年,遣使护归,居一月而卒。刘基精通天文、兵法、数理等,尤以诗文见长。诗文古朴雄放,不乏抨击 *** 者腐朽、同情民间疾苦之作。著作均收入《诚意伯文集》。
刘基佐朱元璋平天下,论天下安危,义形于色,遇急难,勇气奋发,计划立定,人莫能测。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
中 *** 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 *** 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他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
二、雨伞的历史
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雨伞的国家,从发明之日到现在至少也有 3500多年的历史,当时被人们称之为“簦”。
2、到了后魏时期,伞被用于官仪,老百姓将其称为“罗伞”。
3、官阶大小高低不同,罗伞的大小和颜色也有所不同。
4、皇帝出行要用 *** 罗伞,以表示“荫庇百姓”,其实主要目的还是为了遮阳、挡风、避雨。
5、伞在中国诞生之后,随着对外 *** 和交流的日益扩大,也就逐渐传到了国外。
6、日本在唐朝时先后向中国派出了 19批“遣唐使”,多 500余人,其中有医师、画师、音乐家及各方面的学者,他们到中国专门观摩和学习中国文化,不仅把中国的历法,天文、音乐、美术等文化带到了日本,也包括制伞工艺在内的多种生产技术、制造工艺带到了日本。
7、 1747年,英国一位叫祖纳斯的商人到中国旅行,发现中国人打着油纸伞在雨中行走,雨停后把伞一收,随身携带,甚为方便,回国时便买了一把。
8、回去后不久,正逢一个雨天,他便撑开带回去的那把雨伞在伦敦街头行走。
9、按当时英国的 *** 传统认为:天上下雨是上帝的旨意,用伞遮住雨就是违反天意,是大逆不道的。
10、汉努威因此受到嘲骂和诅咒,甚至有些人向他投掷鸡蛋。
11、但是,雨伞的好处却人人可见,终于在一片反对声中逐渐盛行起来。
12、到 19世纪中叶,雨伞成了英国人的生活必备品,而且用伞也成了英国人的一种荣耀
13、 4000年前,一个孩子头顶一片大荷叶,冒雨行走,雨珠从凸面的荷叶斜边上滚下来,这启发人们发明了伞。
14、"头顶荷叶,这种现象有可能使人从中受到启发以至创造发明出伞,但也有可能是孩子模仿 *** 头戴头笠之类的天真童稚,这与孩子们腰揣木头 *** ,骑着一匹竹马没有多大分别。
15、即使退一步,头顶荷叶的启示当在情理之中,但"4000年前"云云,又从何说起呢?其实,关于伞的发明,民间有种种传说。
16、流传较广而又有文字记载的还是那位神通广大的"鲁班先师"。
17、据说鲁班在乡间为百姓做活,媳妇云氏每天往返送饭,遇上雨季,常常挨淋。
18、鲁班在沿途设计建造了一些亭子,遇上下雨,便可在亭内暂避一阵。
19、亭子虽好,总不便多设,而且春天孩儿脸,一日变三变,夏季雷阵雨,说来就来,以至" *** 不及掩耳"。
20、云氏突发奇想,"要是随身有个小亭子就好了"。
21、这位本领 *** 、无所不能的中国发明大王依照亭子的样子,裁了一块布,安上活动骨架,装上把儿。
22、于是世界上之一把"伞"就这样问世了。
23、而据《玉屑》记载,伞是鲁班的媳妇为关心终日在外劳作的丈夫而发明的。
24、看来,若要申请专利,还是鲁班夫妇俩人共享比较合理,这伞的发明,是他们夫妻恩爱、相互关心的产物,用一时髦的话说,这是爱的结晶。
25、鲁班是春秋时代鲁国的巧匠,同时代的孔老夫子,周游列国,难免碰上日晒雨淋,于是在他出行的车上便 *** 了一种固定的伞,既可遮风避雨也可遮阳避暑。
26、这种随车固定的"伞",在 *** 发行的J162《孔子诞生2540周年》纪念邮票第二枚"周游列国"上便可一睹风采。
27、由于伞在社会学上的衍生意义,在中国古代,伞是帝王将相、达官贵 *** 势的象征,这在《左传》"备物典册"《晋书舆服志》中有明确记载,而且等级森严。
28、伞的用料、色彩、尺寸就象头上的乌纱,身上的朝服一样,也是区分官职大小,身份尊卑的一种标志。
29、如汉代规定:食粟二千石以上的九卿、三公用黑伞,三品以上的官员用青伞,而宋代则天子用红黄二色,庶僚一律用青色等。
30、因此古时皇帝或 *** 出巡时乘座的轿子或车子都张着伞盖,以示"庇荫百姓"。
31、因此这种伞又称"凉伞"、"罗伞"、"万民伞",书面语又称"华盖"。
32、 T151秦始皇陵铜车马,T131千里走单骑中的"华盖",都是用伞人身份的标志。
33、这种以伞入仪仗,气势最为恢宏、表现最为充分的可能要数 *** 省发行的"明人出警入跸图"。
34、仅入跸图第二枚,红、绿、黄、兰、白五顶"罗伞",异彩纷呈,在"出警图"第三、第五枚中,既有左、右对称暂时收拢,扛在肩上的,又有居中张开正在行进中的,沸沸扬扬,浩浩荡荡,可谓显赫。
35、正因为伞有象征荣华富贵的作用,所以东方民间婚礼迎娶中亦有打伞的习俗。
36、这在 *** 、 *** 发行的民间婚礼邮票中有着生动的描绘。
37、伞在当代艺术作品中,赋予社会学或 *** 象征意义的首推 *** 中刘春华创作的油画《 *** 去安源》。
38、在画上乌云蔽日,山雨欲来,***手执雨伞,踏着氤氲的山路走来。
39、该画自1968年7月1日随"两报一刊"发往全国,并印成彩色单张和搬上邮票,成为世界美术史上印数最多(累计9亿多张)流传最广的美术作品。
40、 1995年10月,中国嘉德拍卖公司以605万元人民币拍出该画原作,再次在国内外引起轰动。
41、伞,不仅是一种古老的生活用品,也不只是官府的仪仗装饰,还是戏曲、歌舞、杂技艺术中常用的道具。
42、 *** 省1983年发行的《白蛇传》邮票,之一枚反映的就是"西湖借伞"的情景,正是这把伞,一借一还便衍生出许仙和白娘子之间的曲曲折折的爱情故事。
43、而直接以伞为中心道具的民族民间艺术,中外邮票都多有反映。
44、我国特55《中 *** 间舞蹈》(第三组)中的"黎族三月三"描绘的便是一对黎族青年男女共撑一把伞,亲密无间爱意 *** 载歌载舞,生动反映了黎族三月三民族风情,那种浓郁的乡土气息,民间风俗扑面而来。
45、而 *** 在1962年、1972年发行的民间舞蹈的邮票中,分别都有一枚以"伞舞"为题的邮票;新加坡 1986年发行的民间舞蹈中亦有一枚"苏门达腊民间伞舞";这些以伞为中心道具的民间艺术,搬上各国名片,极富动感与美感。
46、现如今,伞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仅为遮风墚雨所用,它的家族可谓子孙繁衍,款式众多。
47、有置于案头、茶几上的灯罩伞,有直径达两米多的海滨浴场遮阳伞,有飞行员必备的降落伞,有折叠自如的自动伞,还有用于用于装饰的小小的彩色伞……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伞的样式、功能的追求也在不断求新,因而一些多功能、新样式的伞也不断被发明出来。
48、如日本现在已出现了一种十分别致的伞,伞柄上装有收音机,伞一撑开,就可以听到优美的音乐。
49、另外,日本人还针对通常的伞不能避免鞋子被雨淋湿的情况,发明了一种鞋伞。
50、这种伞立于鞋尖,下雨进撑开就可以防止鞋子和脚被雨淋湿,但在伞不撑开时,它在鞋子的头部却是一种装饰。
51、国外还有一种带香味的伞,伞一撑开,芬芳浓郁,可以想象得到,在雨中打着这种伞,心情是何等舒畅
52、公元前1100年,中国人已经使用伞,那时已经用伞表示身份。
53、伞骨用竹或檀香木制成,上面覆以树叶或羽毛做的伞面。
54、公元12世纪英语才出现“伞”这个词。
55、以前一直只有阳伞,到1733年代,巴黎人用油布做伞面,才制成雨伞。
56、 1750年,英国的汉威到外国旅行后带了一把伞面回伦敦,轰动一时。
57、 1874年雪靠耳附近迪卡地区的金属拉丝工霍克斯取得弧形钢质伞骨的专利权。
58、有了此伞骨,伞可以收紧,从此成为英国绅士常用的雨具。
59、 1930年柏林人豪普特发明了伸缩伞。
60、在学术界也有人说,公元4世纪三国时期中国人才发明了伞。
三、雨伞的起源
4000年前,一个孩子头顶一片大荷叶,冒雨行走,雨珠从凸面的荷叶斜边上滚下来,这启发人们发明了伞。头顶荷叶,这种现象有可能使人从中受到启发以至创造
发明出伞,但也有可能是孩子模仿 *** 头戴头笠之类的天真童稚,这与孩子们腰揣木头 *** ,骑着一匹竹马没有多大分别。即使退一步,头顶荷叶的启示当在情理之
中,但“4000年前”云云,又从何说起呢?其实,关于伞的发明,民间有种种传说。流传较广而又有文字记载的还是那位神通广大的“鲁班先师”。据说鲁班在
乡间为百姓做活,媳妇云氏每天往返送饭,遇上雨季,常常挨淋。鲁班在
沿途设计建造了一些亭子,遇上下雨,便可在亭内暂避一阵。亭子虽好,总不便多设,而且春天孩儿脸,一日变三变,夏季雷阵雨,说来就来,以至" *** 不及掩
耳"。云氏突发奇想,“要是随身有个小亭子就好了”。鲁班听了媳妇的话,茅塞顿开。这位本领 *** 、无所不能的中国发明大王依照亭子的样子,裁了一块布,安
上活动骨架,装上把儿。于是世界上之一把“伞”就这样问世了。而据《玉屑》记载,伞是鲁班的媳妇为关心终日在外劳作的丈夫而发明的。看来,若要申请专利,还是鲁班夫妇俩人共享比较合理,这伞的发明,是他们夫妻恩爱、相互关心的产物。
鲁班是春秋时代鲁国的巧匠,同时代的孔老夫子,周游列国,难免碰上日晒雨淋,于是在他出行的车上便 *** 了一种固定的伞,既可遮风避雨也可遮阳避暑。这种随车固定的"伞",在 *** 发行的《孔子诞生2540周年》纪念邮票第二枚"周游列国"上便可一睹风采。
4000年前,一个孩子头顶一片大荷叶,冒雨行走,雨珠从凸面的荷叶斜边上滚下来,这启发人们发明了伞。头顶荷叶,这种现象有可能使人从中受到启发以至创造
发明出伞,但也有可能是孩子模仿 *** 头戴头笠之类的天真童稚,这与孩子们腰揣木头 *** ,骑着一匹竹马没有多大分别。即使退一步,头顶荷叶的启示当在情理之
中,但“4000年前”云云,又从何说起呢?其实,关于伞的发明,民间有种种传说。流传较广而又有文字记载的还是那位神通广大的“鲁班先师”。据说鲁班在
乡间为百姓做活,媳妇云氏每天往返送饭,遇上雨季,常常挨淋。鲁班在
沿途设计建造了一些亭子,遇上下雨,便可在亭内暂避一阵。亭子虽好,总不便多设,而且春天孩儿脸,一日变三变,夏季雷阵雨,说来就来,以至" *** 不及掩
耳"。云氏突发奇想,“要是随身有个小亭子就好了”。鲁班听了媳妇的话,茅塞顿开。这位本领 *** 、无所不能的中国发明大王依照亭子的样子,裁了一块布,安
上活动骨架,装上把儿。于是世界上之一把“伞”就这样问世了。而据《玉屑》记载,伞是鲁班的媳妇为关心终日在外劳作的丈夫而发明的。看来,若要申请专利,还是鲁班夫妇俩人共享比较合理,这伞的发明,是他们夫妻恩爱、相互关心的产物。
鲁班是春秋时代鲁国的巧匠,同时代的孔老夫子,周游列国,难免碰上日晒雨淋,于是在他出行的车上便 *** 了一种固定的伞,既可遮风避雨也可遮阳避暑。这种随车固定的"伞",在 *** 发行的《孔子诞生2540周年》纪念邮票第二枚"周游列国"上便可一睹风采。
4000年前,一个孩子头顶一片大荷叶,冒雨行走,雨珠从凸面的荷叶斜边上滚下来,这启发人们发明了伞。头顶荷叶,这种现象有可能使人从中受到启发以至创造发明出伞,但也有可能是孩子模仿 *** 头戴头笠之类的天真童稚,这与孩子们腰揣木头 *** ,骑着一匹竹马没有多大分别。即使退一步,头顶荷叶的启示当在情理之中,但“4000年前”云云,又从何说起呢?其实,关于伞的发明,民间有种种传说。流传较广而又有文字记载的还是那位神通广大的“鲁班先师”。据说鲁班在乡间为百姓做活,媳妇云氏每天往返送饭,遇上雨季,常常挨淋。鲁班在沿途设计建造了一些亭子,遇上下雨,便可在亭内暂避一阵。亭子虽好,总不便多设,而且春天孩儿脸,一日变三变,夏季雷阵雨,说来就来,以至" *** 不及掩耳"。云氏突发奇想,“要是随身有个小亭子就好了”。鲁班听了媳妇的话,茅塞顿开。这位本领 *** 、无所不能的中国发明大王依照亭子的样子,裁了一块布,安上活动骨架,装上把儿。于是世界上之一把“伞”就这样问世了。而据《玉屑》记载,伞是鲁班的媳妇为关心终日在外劳作的丈夫而发明的。看来,若要申请专利,还是鲁班夫妇俩人共享比较合理,这伞的发明,是他们夫妻恩爱、相互关心的产物。
鲁班是春秋时代鲁国的巧匠,同时代的孔老夫子,周游列国,难免碰上日晒雨淋,于是在他出行的车上便 *** 了一种固定的伞,既可遮风避雨也可遮阳避暑。这种随车固定的"伞",在 *** 发行的《孔子诞生2540周年》纪念邮票第二枚"周游列国"上便可一睹风采。
伞的构造伞的构造包括伞柄、伞骨、伞面、伞套四部分。伞柄是伞的主心骨,支撑着整个伞,主要是用木头、竹子、金属等材料制成,伞骨是支撑整个伞面的,它能折叠能撑开,便于携带。伞面是伞中最重要的部分,担负着遮雨的责任, *** 材料有塑料布、油布、绸布以及经久耐用的尼龙布等,伞套在伞使用后把伞重新收纳起来,防尘防损,同时在进出公交和商场等把伞装进伞套,可以减少滴水到地面,起到文明用伞的作用,最新的设计构造是伞套与伞自成一体,这样可以防止伞套的丢失。
公元前1100年,中国人已经使用伞,那时已经用伞表示身份。伞骨用竹或檀香木制成,上面覆以树叶或羽毛做的伞面。公元12世纪英语才出现“伞”这个词。以前一直只有阳伞,到1733年,巴黎人用油布做伞面,才制成雨伞。1750年,英国的汉威到外国旅行后带了一把伞面回伦敦,轰动一时。1874年雪靠耳附近迪卡地区的金属拉丝工霍克斯取得弧形钢质伞骨的专利权。有了此伞骨,伞可以收紧,从此成为英国绅士常用的雨具。1930年柏林人豪普特发明了伸缩伞。在学术界也有人说,公元4世纪三国时期中国人才发明了伞。
唐朝的造纸业十分发达,社会用纸广泛。有的工匠在纸上涂桐油,制成能防雨的油纸伞,作为罗伞(即绫罗面料伞)的一个补充。谁知大受欢迎。一时间,下雨人人举纸伞的情景,在长安各地随处可见。明代皇帝朱元璋,明文规定庶民不得用罗伞,只可用纸伞。清代的民间,在广东、福建等地大量制造黑布伞,行销国外。
在世界上的其他国家,伞也曾经是庄严和帝王的标志。泰国国王外行,金色罗伞张立于后。 *** 君主的尊号是巨伞之王。日本 *** 每次出游,总有一持伞者恭敬陪同。这些伞都各有本国的特色。
伞在唐朝时由中国传入日本。公元781年在京城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的大街上,有一天突然之间落下雨点。满街来往的人都打着伞走过,只有一个前来中国留学的日本和尚没有伞。他摸摸自己湿淋淋的光头,好像明白了一件事。回国的时候,他买了许多伞,千方百计带到日本,送给了亲戚朋友。从此,雨伞便在日本流行起来。
1747年,英国的商人汉威到中国广州办货。他看见人们撑着黑布伞在雨中行走,觉得挺好。临回国前带了一把伞回伦敦。1750年,当他在伦敦钟塔下张开伞遮雨的时候,被过 *** 视为怪物加以嘲笑:“哈,男士不尊重天意,躲在怪物下边不出来,太不象话了。”还有人指责他,这是对上帝的不恭,应当受到惩罚。汉威不予理会,每天上街带伞,宣传使用伞的好处。
伞之一次在美国纽约出现,是在18世纪末叶,街头上出现一片混乱。妇女们大呼小叫,认为这个既能伸开又能缩小的怪物,简直能把人吓得半死。顽皮的小孩子跟在后边,不停地朝打伞的人扔石头……
由此可知,一件发明要得到社会认可,一件商品要能被人们接受,决不是件简单、容易、轻松的事,有时要经历不少的误会、波折。
几十年之后,罗马教皇对伞发生了兴趣。他以上帝的名义为伞洗刷不白之冤。教皇出场有专人撑伞侍候,以显示其庄严、郑重。
伞不仅是人们使用的工具,也是一种收藏品。
法国有个名叫约索夫·哈姆的人,以专门收藏世界上各种伞而闻名。他藏有9个世纪以前的欧洲贵族用的阳伞,也有中国杭州出产的纸伞,以及日本 *** 的各种花布伞。其中最小的伞只有3.5厘米长;更大的伞伞面直径长12米,撑起来足有半个篮球场那般大。
现在,伞的作用被广大的人们所承认,它已经成为日常旅行、外出的必带物品。随着制伞工业的发展,各具特色的伞:带收音机的伞、有香味的伞、能照明的伞、防暴催泪伞、盲人探路伞等都相继问世,它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许多方便和乐趣。
随着时代的前进,伞的品种越来越多,用途也越来越广。自动伞、折叠伞早已不是什么稀罕,无柄伞又返回到“头顶荷叶”状,戴在孩子们和女士骑车族的头上。什么收音机伞、太阳能伞、盲人伞、防暴伞等等也纷纷问世。在美国佛蒙特州的威努士城,人们用一种重量很轻、却比钢铁坚固,又能透光的泡沫有机玻璃作伞面,用纵横交错的金属制成大骨架,利用一个巨大的电动机来 *** 纵一把高67米,面积达4000平方米的世界上更大的巨伞,这把伞已成了美国游览观光的景点。由“门背一根竹子、撑起来一间屋子”的灯谜,到“风和日丽,功成身退,风雨关头,挺身而出”的赞誉,既概括了伞的作用更称颂了伞的风格。玲珑花伞,旋开了江南的雨季。
2008年开始,市面上出现了各种各样、富有创意的雨伞,如水壶伞、香水伞。
伞是我国首创,据传是鲁班的妻子云氏发明的。《孔子家语》中说:“孔子之郯,遭程子于途,倾盖而
语。”这里的“盖”就是指“伞”。《史记?五帝纪》记有与伞同类的雨具,可见伞在我国已有四千多年历史了。最早称伞为“华盖”,唐朝李延寿写的《南史》和《北史》才正式为伞定名。古时的伞,是达官显贵的装饰品和士大夫权势的象征物,帝王将相出巡时,长柄扇、“万民伞”左簇右拥,乘坐的车舆上张着伞,表示“荫庇百姓”。官位、职务不同,“罗伞”的大小、颜色都严格区分,这一惯例一直传到明朝。纸伞是汉朝以后出现的,唐朝时传入日本,16世纪才传入欧洲。意大利艺术 *** 达?芬奇受伞的启发,设计了之一个降落伞。18世纪发明的伞齿轮,也是仿照伞的截面形状设计的。
1957年,北京师范大学老焱若教授从 *** 肘关节能曲能伸受到启发,想到若能根据这个原理,制造一种像人的肘关节一样伸曲灵活的折叠伞,人们携带起来就方便多了,于是,他对现行伞进行改进,设计出了图纸,并亲手制定出加工工艺及模具设计,最后与北京一家机械加工厂——中孚工厂达成协仪,由该厂承制并销售。折叠伞因其携带方便而深受广大群众欢迎,没过多久,便在全国各地流行开来。
关于中国雨具之乡和中国十大雨衣品牌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