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果之乡的马关?马关马洒旅游景点 - 之乡 -

草果之乡的马关?马关马洒旅游景点

牵着乌龟去散步 之乡 2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草果之乡的马关,马关马洒旅游景点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马关县特色资源
  2. 文山州马关县在中国的哪个位置,其特产有
  3. 云南马关特产:马关草果

一、马关县特色资源

马关县拥有丰富的特色资源,其中最为显著的包括三七、马关茶、砂仁、杉木、草果、塘房桔、兰花、蛤蚧、马关马、无角山羊、马关大种鸡以及壮族农民版画等。

三七,又称山漆、参三七等,分布广泛,自清代就有人工栽培。如今,三七产业已规模化,2005年种植面积达2.14万亩,其中规范化种植8000亩,收获量达144.16万千克,产值1.46亿元。马关茶是一种独特的茶树品种,1981年发现并命名为“马关茶”,2005年种植面积1. *** 万亩,产量18.88万千克,产值283.2万元。

砂仁,作为常用中 *** ,具有多种 *** 用价值,1985年至1990年全县种植面积不等,砂仁已成当地特产,收录于《文山特产精粹》。杉木品种多样,1990年国营林场杉木林蓄积丰富,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木材。草果种植历史悠久,籽粒用于医 *** 和烹饪,2005年种植面积8.4万亩,产值1375万元。

塘房桔色泽鲜艳,富含营养,是马关县的特色名优产品,种植历史逾200年。兰花种类繁多,其中文山红柱兰曾获国际奖项,而壮族农民版画则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享誉全国,受到国内外艺术家的赞誉。

此外,马关县的其他特色资源如蛤蚧、马关马、无角山羊和马关大种鸡等,不仅在历史上有重要地位,而且在现代也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文化意义。

版画艺术在阿峨新寨尤为盛行,从最初的描花样发展为村民喜爱的文化活动,村民们用朴实的刀法和丰富的主题,展现了壮族人民的生活与文化,被国家命名为“中 *** 间艺术之乡”。版画的发展得到了 *** 的大力支持和专业培训,作品多次获奖并被广泛收藏。

马关县地处云南省东南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南部,介于北纬22°42′—23°15′,东经103°52′—104°39′之间。年均气温16.9℃,平均更高气温21.7℃,平均更低气温9.6℃,东与麻栗坡县相连,南与 *** 接壤,西南与红河州的河口、屏边两县毗邻,北与文山县交界,东与西畴县隔盘龙河相望。县境东西更大横距79公里,南北更大纵距61公里,最小纵距24.7公里。

二、文山州马关县在中国的哪个位置,其特产有

马关是个好地方可以去看看,不是没有 *** 是没有发现 *** 的眼睛。

下面是马关的一些特产和生活介绍只供参考。

异名山漆(芪)、参三七、田七、金不换。全县各乡均有分布,清代已开始人工栽培。如今三七产业已经形成规模化、产业化、规范化发展格局,2005年新植2.14万亩,GA

P规范化种植8000亩,全年收获面积8043.3亩,产量144.16万千克,销售收入1.46亿元。

1981~1984年,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和云南茶叶研究所对云南茶树资源进行考察,在老君山、古林箐等地发现不少古茶树,属茶树新品种,经鉴定,命名为“马关茶”。2005年全县茶叶种植面积为1. *** 万亩,收获8771亩,产量18.88万千克,产值283.2万元。

多年生姜科豆蔻属草本植物,其子粒、果壳为常用中 *** ,具有行气调中,温脾止泻,健胃消食等功效。1985~1990年,全县种植砂仁3995~2652亩,年产10吨左右。砂仁已成为马关特产,并被《文山特产精粹》一书收录。

杉科杉木属,有红杉、水杉、柳杉、蓖子三尖杉等品种,1990年,国营林场人工杉木林活立木蓄积量61.42万立方米,1982年开始间伐和皆伐,年均提供木材1.3万立方米。

约于明末清初随瑶族的迁入而开始栽培,迄今已300多年。籽粒辛辣芳香,既是烹调食品的香料,又是家庭常备的良 *** ,主治咳嗽痰多,食欲不振,呕吐,腹泻,腹胀,疟疾等病症。2005年全县草果种植面积为8.4万亩,收获面积3.5万亩,产量55万千克,产值1375万元。

属芸香科、柑桔亚族、柑桔属,常绿乔木,果实色泽鲜艳、果汁丰富、香味可口、风味独特,营养价值高,果肉含糖、蛋白质等营养物,果皮中富含维生素A、P, *** 富含维生素E。塘房桔属热带、 *** 带常绿果树, *** 喜温暖湿润,在马关县南捞乡塘房村已有200余年的种植历史,因其具有皮薄肉嫩、香味独特、汁多化渣、成熟期晚等特点,倍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逐渐成为马关县更具特色的名、特、优地方产品。

兰花种类繁多,现已发现原种26种。其中红柱兰于1988年由中国著名兰花专家吴应祥定名为“文山红柱兰”,并于1990年2月荣获第二届中国(厦门)兰花博览会金奖。还有朵素、雪素、珍珠贝母兰、春兰、寒兰矮种、墨兰矮种,已被中外行家列为珍品。常有农民采集上市交易。

壁虎科珍稀 *** 用动物,俗称“哆格”。味咸, *** 平,具有补肾、 *** 、定喘、止咳、祛风湿、补体润肺等功能。

四肢结实有力,蹄质坚韧,具有耐粗耐劳,耐热耐潮等特点。1981年《文山州地方畜禽品种志》称“文山马以马关马为更好”。马关历史上就有“万马县”的称誉。1952~1990年统计:年末存栏数为9472~27996匹,其中能繁殖母畜占27?7~36%,劳役畜占59.6~85.1%;出栏率约20%左右。

俗称“马羊”。是马关特有的一个地方羊种。1981年,全县有2000只左右,后因畅销外地,到1987年仅剩几十只,已被省、州、县列为保种对象。1990年末,全县约有100余只。“无角山羊”具有个大体健, *** 温顺,采食快且采食点固定,繁殖力强,膻味小,屠宰率高,便于大群饲养等特点。

1981年《文山州地方畜禽品种志》定名。特点是:体型高大,骨骼粗壮,肌肉发达,头尾昂扬,外貌清秀,容易饲养。成年公鸡体重4~5千克;成年母鸡体重3~4千克,年产蛋80~120枚。

马关县仁和镇阿峨办事处新寨村壮族人民喜爱绘画绣花,木刻版画。1973~1990年,有43名农民创作版画401幅,州展出121幅,省展出54幅,两幅获银质奖,3幅在《民族画报》刊登,5幅被国家选展。1984年10月,应日本国路姬市日中友协会长福田一郎邀请,新寨农民选出24幅版画作品寄往日本,有22幅入选参展,受到日本朋友的赞扬。这些作品以农民独特的思维与手法真实的记录了壮族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的状况,刀法纯朴粗犷,饱含浓郁的民族文化气息。2005年阿峨版画 *** 出了20幅套色版画,使版画由单一的黑白颜色发展到多种颜色。由于套色版画是刻一层印一种颜色,有几种颜色就要刻几层,这样彩色版画就具有与黑白版画不同的不可 *** *** ,从而增加了彩色版画的价值。历史根源。马关县阿峨新寨地处边疆,解放前,匪患较多,搞乱了人心,也带坏了寨里的风气,相斗相残的事件经常发生。新中国成立后,村里的群众深刻认识了过去痛心疾首的教训,他们憎恨那些 *** 势力和 *** 行为,认识到新社会要团结,要奋进,永远跟着 *** 走,凡是 *** 委、 *** 号召的活动,阿峨新寨的人民都积极参加,村里人能歌善舞,他们搞宣传、搞演出、搞绘画,1957年成立了宣传队,1966年在村里开展绘画活动,70年代组织业余文艺演出队在村里演出,并由群众投工投劳建起了文化活动楼,组织文艺演出,图书阅览、 *** 放映、篮球比赛,一时间文化活动的蓬勃兴起,活跃了村里的人。但时间一长便暴露出了问题:有的活动全靠村里组织,似乎有些不可能,特别是在经费紧缺的情况下,于是出现了时冷时热的现象,劳动之余,大家似乎没有专门的事做,于是村干部们想出了发展村里人都爱好的画画,既开展了文化活动,画好了还能产生经济效益,并请县文化馆的老师来指导,经过不断的尝试、改进,阿峨新寨有了版画的历史,群众一拍即合,男女老少都投入到其中。版画活跃了村民们的生活,让他们能在劳动之余天天画、天天刻、天天看、天天印、天天议,杜绝了恶习现象的滋生,堵住了 *** 社会风气的侵蚀,走上了文化艺术的道路。阿峨新寨的人之所以喜欢画画,习惯源于用来描花样,壮族山寨里的女子自幼喜欢绣花,她们身上穿的、头上戴的、脚上蹬的,都是她们亲手劳作的成果,一年四季除劳动外,闲暇时间几乎都用在绣花制衣上,全家老少穿的戴的都出自他们的手,要绣花鞋、花衣、裙子、花帽、头帕、围腰、背被等,花绣得好,首先是绣样要画得好,既要继承传统,又不能照搬别人的,而要有新意。制衣的过程工序很多,很费工夫,所以忙不过来的时候,家里的人就帮着画花样,久而久之,形成了男人画花,女人绣花的风俗。阿峨新寨的许多人家都保存着背被、小孩的孔雀帽等画的图案,那是真正传统的民族图案。一开始村民们为了避免誊印、剪纸样、涂颜料的麻烦,他们干脆把画画在木板上,用刀刻好,要绣花时就用布去木板上印出花样,这是阿峨新寨最早的版画。后来在文化馆老师的辅导下,他们在木板上增加了其他内容,才演变成了今天的壮乡民族文化——版画。发展现状。马关壮族农民版画源远流长,享誉海内外。四十余年来,壮族农民共创作版画上千幅,其作品参加过全国及地区 *** 农民画展并荣获多种奖项,还应邀卦赴日本国展出和被《云南画报》等报刊选登,作品浓郁的民族特色和泥土气息得到国内外艺术家高度评价。为此,马关被国家 *** 命名为“中 *** 间艺术之乡”。版画在阿峨新寨普遍受到喜爱,并成立了版画小组,全村男女老幼都参加画,有的人家是祖孙三代,父子、夫妻、兄妹等一起上阵。每户有两三人参加是常事,多的人家有五六人。年长的有五十多岁,年幼的有七八岁。村里人对版画非常痴迷、刻苦,经常在一起讨论修改一幅画。同时县委、县人民 *** 也高度重视版画的发展,先后投入16万元资金扶持版画发展,同时组织展团到昆明、文山等地进行版画展出,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并邀请省州美术专家配合我县的文化馆人员对版画人员进行了立意、刻画、制版、印刷、装裱、装框等 *** 培训,使之业务水平得到了较大提高。目前,村里的中青年人几乎人人都会 *** 版画。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阿峨新寨先后共创作了400多幅作品,其 *** 有175幅作品参加过县里展出;有121幅作品在州里展出;有36幅作品入选“大连市农民画展”;有30幅作品参加“云南省农民美术作品展;有3幅发表在《民族画报》上;有许多幅刊载于《文山日报》等报刊上,其事迹被编入《来自热土的足音》一书(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一大批作品在影展、画展中获奖。有61块刻板、110多幅(双面用)版画原件被马关县档案馆收藏。价值体现。马关壮族农民版画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有生产生活类、体育竞技类、科普类等内容,真实地记录了壮族人民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状况,反映了良好社会风尚,宣传了壮家人的美好生活,有着深刻的民族风俗内涵和浓郁的民族文化气息。它主题鲜明,一幅画基本就表达一个思想,直率坦荡地表现出丰富而真实的内容;它风格独特,在继承民族民间美术遗产的同时,积极吸收专业绘画的有益部分,构图古朴而新颖,有很强的感染力;它民族特色浓厚,刀法粗犷中不乏细腻,把自己如诗如画的生活表现得淋漓尽致。由于版画都出自地道农民之手,比较写实,乡土味特浓。他们在自己纯朴的思想指导下,形成了独特的构思方式,如画穿牛鼻子,他们一个细节不漏地画出全过程;画坐飞机,他们把飞机画得像蚂蚱……正是这些朴实无华、充满童稚味的东西是壮族农民版画的最可贵之处。他们用自己真实的艺术语言,民族特色的刀法,极大的热情,把现实生活中看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人和事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努力做到生活、情感、造型艺术语言三者的统一。在艺术手法上,版画不仅保留了壮家的民族特色,还表现出汉文化对他们的影响和渗透,体现了壮汉文化的撞击和交融的情形,把壮乡古老的绘画艺术和汉文化艺术巧妙地融合起来,大大促进了壮乡版画的发展。色彩上,不仅有黑白的,有的还有2种以上套色的,极大地丰富了作品的内容和表现力。编辑本段民族风情

马关县总面积2676平方千米,辖4乡9镇,乡(镇)下设124个村民 *** 会2026个村民小组,境内居住着汉、壮、苗、彝、傣、瑶等11个民族,截至2002年底全县总人口82040户350372人,其中,男 *** 人口182937人, *** 别比为(女 *** 100)107.99。农业人口72597户319615人,非农业人口9443户30757人。在全县人口中:汉族44393户179429人,壮族12371户53943人,苗族16049户74113人,彝族5941户27331人,傣族1478户 *** 95人,布依族1243户6007人,瑶族319户1785人。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48.96%。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民族间互相交往、通婚,民族风俗相差不明显,但在传统节日庆典上略有不同、各具特色,苗族主要有花山节,壮族有二月节和六月节等,彝族主要有火把节,傣族有二月节(也称“过大年”)和六月节,布依族有离娘节和牛王节等,瑶族有盘王节,拉基人有跳掌节等。

各族人民历来有敬老尊贤、见义勇为、团结互助、济人危难的传统美德,街坊邻里,和睦亲善。村寨里一家有事,全村相帮。新中国成立后,更形成了社会主义的新观念、新风尚。1963年,开展学雷锋活动,助人为乐,拾金不昧等好人好事层出不穷。1984年,广泛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县成立活动 *** 会。1986年9月,树新风、做好事,争创文明单位,争当文明公民,积极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推向 *** 。1984年至1990年,先后评出文明单位209个,文明村镇47个,文明街道14条,文明学校37所,五好家庭16567户次。

正月初一忌扫地,忌串门;初一至十六忌在门前晾晒衣服。正月初三忌煮生米,新婚喜日,孕妇忌进新郎家门。新媳妇娶进家不满三天忌上楼和串门,不满一个月忌在娘家过夜。产妇不满一个月忌入他人门宅。“开财门”、生孩子忌外人入屋三天,猪、牛、马等大牲畜忌入别家门宅,忌扛着锄头进家,忌背着空背篮和挑着空水桶进家。舀饭忌舀甑子中间的饭。忌用刀砍门槛或垫在门槛上砍东西。未婚青年忌吃猪蹄叉;小孩忌吃鸡头、鸡脚、鸡下巴等等。

三、云南马关特产:马关草果

云南省属于热带、 *** 带气候的地域宽广,出产多种热带、 *** 带经济作物,草果就是其中的一种。马关的草果种植历史悠久,规模较大,生产的草果果实味浓,深受消费者青睐,2001年被中国特产之乡组织 *** 会命名为“中国草果之乡”。

马关草果是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特产,马关草果种植区地域属滇东南岩溶山区,该区域主要以红壤、黄壤和棕壤为主。pH值在5.5—7.8之间,土壤有机质含量在1—2.2%之间,呈中 *** 至微碱 *** ,森林覆盖率为土地总面积的54%,适宜草果种植 [1]。马关草果干果呈纺锤形,果皮为棕褐色,果长2—4.3厘米,平均单果重为3克左右,果皮坚韧,有明显的竖形皱纹,基部有果柄,内含有多粒多面形 *** 。 *** 集结成团,气芳香,味辛、辣。

马关草果种植区地域属滇东南岩溶山区,该区域主要以红壤、黄壤和棕壤为主。pH值在5.5—7.8之间,土壤有机质含量在1—2.2%之间,呈中 *** 至微碱 *** ,森林覆盖率为土地总面积的54%,适宜草果种植。

马关草果的地理标志保护的区域范围为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马关县、麻栗坡县、西畴县和文山市3县1市共32个乡镇。地理坐标为东经104°32′00″—106°20′00″,北纬23°10′00″—24°10′00″。

马关草果含有多种营养成分,果实中内含醇溶 *** 物≥4.05%、挥发油≥1.13%及微量元素。挥发油中的主要成分为α-蒎烯(α-pinene),β-蒎烯(β-pinenen),1,8-桉叶素(1,8-cineole),ρ-聚伞花烃(ρ-cymene),芳樟醇(linaloolo),α-松油醇(α-terpineol)。

草果形似龙眼,但略长呈长圆形,壳蚋如石榴瓣,成熟时经采摘加工干燥后使用,品质以 *** 、个大、均匀饱满、色褐红、味辛辣、把短者为佳草果 *** 辛温,有特殊香气,是上好的调料品,被称为五香之一;又是常用的中 *** 材,有驱风、健胃、消食顺气的功效,用于消酒毒,去口臭亦佳。

马关县草果种植历史已有200年之久,种植主要分布在篾厂、古林箐、八寨等乡镇,其中以篾厂、古林箐两个乡最多。

2013年9月10日,原中华人民 *** 国 *** 正式批准对“马关草果”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2021年5月24日,国家知识 *** 批准“马关草果”产品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主料:乌骨鸡500克辅料:陈皮3克,高良姜3克,草果5克调料:大葱10克,醋5克,胡椒6克

1、将雄乌骨鸡洗净切块,大葱切段。

2、与陈皮、高良姜、草果、胡椒、大葱段、醋,同煮,文火炖烂。

草果之乡的马关?马关马洒旅游景点-第1张图片-

文章到此结束,如果本次分享的草果之乡的马关和马关马洒旅游景点的问题解决了您的问题,那么我们由衷的感到高兴!

标签: 马关 旅游景点 马洒 果之乡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