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士之乡 研究 进士文化

牵着乌龟去散步 之乡 1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解答进士之乡 研究这个问题的一些问题点,包括进士文化也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析分析,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还望您关注下本站哦,谢谢~

本文目录

  1. 中国古代福建籍的状元和进士有多少
  2. 为什么称临川为“才子之乡”
  3. 昆阳的文化之乡

一、中国古代福建籍的状元和进士有多少

1、中国古代福建籍的状元和进士共有8613名。

2、其中福州历代文状元19名,唐代文进士34名,宋代进士2247名,明清进士933名。莆田共有2308名,其中宋代1666人,明代兴化533名,清代只有50多名。泉州进士总人数1773名,其中晋江进士1299名。

3、明清进士在福州出现“一榜三鼎甲”、“三科三状元”的科举罕事。

4、一榜三鼎甲:宋宁宗嘉定元年(1208),该科状元郑 *** 之(侯官人),榜眼孙德舆(福清人),探花黄桂(侯官人)全是福州人。

5、三科三状元:自宋乾道二年至八年(公元1166—1172年),福州属县永福(今永泰县)萧国梁、郑侨、黄定三人连续三届夺魁,以“一县七里三状元”打破科举史记录。

6、据统计,清代福建中举人数共9967名, *** 在福建乡试(十府、两州、两卫、一八旗驻防) *** 有301人中举,名列福建全省第8位,次于福州府(4309名)、泉州府(1694名)等,高于邵武府(265名)、福宁府(195名)、龙岩州(177名)等。

7、自回归至嘉庆九年(1804), *** 乡试中举人数每科仅维持一两名,之后则厚积薄发,其科名甚至超过闽北、闽东以及闽西南的一些府州。戴显群认为,这是清 *** 对台政策倾斜以及两岸人民经济文化交流的结果,“ *** 科举的成就给福建增添光彩,同时对促进 *** 文教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巩固国家统一都起到重要的作用”。

8、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进士之乡

9、人民网—清代科举六强福建忝列之末

二、为什么称临川为“才子之乡”

因为临川有很深厚的文化底蕴,并且出过很多文人才子。

临川人杰地灵,自古以来这个小城区就人才辈出,像王安石、汤显祖、曾巩、晏殊、晏几道、陆象山、谢逸等许多的文人墨客,“唐宋八大家”就出现了两位。

至今为止临川人为留住这些文人的知识和对他们的敬仰,在临川区修建了王安石纪念馆、汤显祖大剧院、名人雕塑园等等。展现了临川子孙后代对他们的尊敬,也将他们作为自己心目中的榜样。

实行科考 *** 后,自宋至清,临川人在科举 *** *** 录取举人1029人,进士731人。著书立传的学者有300多人,著述481种,5580多卷,其中65种770多卷被列入《四库全书》。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

汤氏祖籍临川县云山乡,后迁居汤家山(今抚州市)。出身书香门第,早有才名,他不仅于古文诗词颇精,而且能通天文地理、医 *** 卜筮诸书。

在汤显祖多方面的成就中,以戏曲创作为最,其戏剧作品《还魂记》、《紫钗记》、《南柯记》和《邯郸记》合称“临川四梦”,其中《牡丹亭》是他的 *** 作。

这些剧作不但为中国人民所喜爱,而且已传播到英、日、德、俄等很多国家,被视为世界戏剧艺术的珍品。

汤氏的专著《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也是中国戏曲史上论述戏剧表演的一篇重要文献,对导演学起了拓荒开路的作用。

汤显祖还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其诗作有《玉茗堂全集》四卷、《红泉逸草》一卷,《问棘邮草》二卷。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人,北宋著名思想家、 *** 家、文学家、 *** 家。

王安石潜心研究经学,著书立说,被誉为“通儒”,创“荆公新学”,促进宋代疑经变古学风的形成。

在哲学上,他用“五行说”阐述宇宙生成,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其哲学命题“新故相除”,把中国古代辩证法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在文学上,王安石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名列“唐宋八大家”;

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

其词写物咏怀吊古,意境空阔苍茫,形象淡远纯朴,营造出一个士大夫文人特有的情致世界。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临川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王安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汤显祖

三、昆阳的文化之乡

1、自唐至清,昆阳耕读世传,人才辈出,登科及第的有(武)状元1名、进士9名、举人3名、贡2名、恩补3名;及至现当代,更有律学 *** 潘怀素、著名红学家林冠夫、浙大博士生导师郑建民、少林寺曹洞派三十四代武功传人潘国静等文化名流,堪称文化之乡。

2、潘天立,字制成,号云衡,登景福(8 *** - *** 3)进士第,授南京员外郎,历湖广廉访使,莅政清慎,发奸摘伏如神。著诗文《归闲集》二十卷,列于郡志。

3、潘文虎,靖康丙年(1126)武状元,步骑将领,成忠郎。

4、潘文孝,绍兴五年(1135)进士,太常寺主簿。

5、潘文饶,字明则,绍兴八年(1138)进士,建宁教授,学本濂洛,为士林所宗。

6、潘文礼,绍兴十五年(1145)进士,金城知县。

7、潘庭翼,绍兴 *** (1148)进士。

8、潘宇,乾道八年(1172)进士,袁州教授。

9、潘斗建,嘉定十三年(1220)进士,福建帅参,微州知州。

10、潘希白,宝佑元年(1253)进士,临安节制公事。

11、潘桧,荫补,文孝子,建德知县。

进士之乡 研究 进士文化-第1张图片-

12、潘柽,文虎子,字德久,号转庵,荫补福建兵马钤辖。

13、潘颐,号藤隐,隐逸著《正卿文集》一卷。

14、潘文奎,字景昭,号渔庄,昆阳村人。明惠帝建文二年(1400)进士,任左春坊司直郎,升腐同知。清慎宽厚,其文章词翰,为当时所重。七次参加编制国史,终官福建布政司参议。

15、潘海,乾隆五十年(1785)贡,著《守耕堂集》。

16、潘宗耀,嘉庆六年(1801)举人,丹徒知县。

17、潘光分,嘉庆十五年(1810)举人。

18、潘熏,嘉庆二十三年(1818)岁贡,石楼知县,朔州知州。

19、潘宗澜,道光五年(1825)拔贡,就职州判。

20、潘铭恩,道光十四年(1834)举人,文山知县,路南知州普洱庄知府。

21、潘铭宪,道光二十三年(1843)杂选,广东普宁知县。

22、潘福荫,荫补铭恩子,宾川知州,顺宁知县。

23、潘怀素( *** 4~1978),原名潘茳,字思白,昆阳村人。少年有志于学,20多岁即远渡重洋,先后留学日本和德国,获得博士学位。 *** 10年(1 *** 1)6月在日本留学期间,曾参加郭沫若与成仿吾创办的“创造社”,从事文学翻译工作,推动新文化运动。回国后,任《晨报》记者,又为多所大学教授。24年(1935)“一二九”运动期间,潘怀素是北京大学17位教授联名发起关于 *** 救亡宣言人之一,又是中国农工 *** 创始人之一。建国后,任 *** 参审。酪爱音乐,在乐律方面有很深造诣。1953年,辞去政务,致力于乐律研究,成为我国隋唐燕乐和民间乐律研究专家。1957年,翻译出版《敦煌琵琶谱我读研究》一书,为研究敦煌曲谱,提供宝贵资料。他带领 *** 到福建、广东、陕西等地采 *** 间音乐,并参考我国历代音乐文献和各国音乐著述,经过30多年努力,终于发掘和整理出中国式的纯正韵——二十三不等分纯正律。“ *** ”期间,惨遭 *** ,夫人 *** *** ,自己到处流浪,仍不忘乐律研究。1978年春,以84岁高龄从温州去北京,因路途劳累,一 *** 。在告别人世的最后一刻,手里还紧攥着乐律资料和文稿。潘怀素为我国开创的律学研究新路,在1983年11月北京召开全国首届律学学术讨论会上,获得高度评价。

24、林冠夫(1936—),有时用笔名观夫、秦谙,昆阳乡林山村人,著名红学家。1957年考取复旦大学中文系,1962年考进复旦大学中文系研究生班,师从刘大杰先生攻读中国文学史专业,研读重点是从六朝到唐宋时代的诗词、散文和传奇小学。1966年毕业分配到 *** 下属单位。“ *** ”后到中国艺术研究院,从事红学研究,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已退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红学会副会长。曾任 *** 两届学术 *** ,艺术研究院学位 *** 。主要著作有《红楼梦版本论》、《红楼梦纵横谈》、《秦淮旧梦》、《红楼诗话》、《林冠夫小品文集》、《重编今古奇观评讲》、《唐宋律诗选讲》(合作)、《重编千家诗评讲》(合作)、《中国古代文言小说》(主编,合作)等。《 *** 记》校点,又有五部中国古典长编小说即《三国演义》、《 *** 传》、《 *** 记》、《儒林外史》、《红楼梦》节编本。

25、郑建民(1966—),昆阳乡郑山村人,浙江大学毕业,现为浙江大学数学系和计算机图象图形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国家CAD工程中心学术 *** 会 *** 。著作有《计算机辅助几何设计》等,其在计算机图形学领域的研究在国际上有较高的水平。

26、潘国静(1974—),昆阳乡东村人,少林寺曹洞派三十四代武功传人,在少林十八罗汉中惟一能散打和传统功夫聚一身的功夫罗汉。7岁入少林寺习武,皈依在嵩山少林寺方太释永信门下,赐法号延武。擅长少林传统功夫和散打,职称为中国武术六段,对 *** 养生、中医伤科、自然环境学颇有研究。在 *** 全国攻打擂台赛中获得52kg冠军,1993年全国散打擂台邀请赛中获得52kg冠军,2000年在全国武术比赛中获少林拳、少林棍两项冠军,2006年第二届世界传统武术比赛中获拳术、棍术两项金奖。为发扬少林武术,潘国静曾跑遍祖国大江南北,并出访欧美和新、马、秦,为“中华瑰宝”做出了自己的贡献。1996年在少林武术发源地——河南省登封市创办少林寺南北武术院,自任院长,兼教练,为世界武术爱好者提供了学习少林功夫的平台。

关于进士之乡 研究和进士文化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标签: 进士 研究 文化 士之乡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