谓成语?带圃字的成语

牵着乌龟去散步 成语 5

大家好,如果您还对谓成语不太了解,没有关系,今天就由本站为大家分享谓成语的知识,包括带圃字的成语的问题都会给大家分析到,还望可以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什么是词语什么是成语
  2. 对字理解的四字成语是什么成语是什么成语
  3. 成语是什么

一、什么是词语什么是成语

1、所谓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它是比词大而语 *** 能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成语大多由四字组成.

2、特点:①结构的相对定型 *** .②意义的整体 *** .③时间和空间的习用 *** .④形成的历史 *** .⑤内容和形式的民族 *** .

3、来源:①历史故事.②寓言故事.③神话或其他传说.④古典文学作品.

4、成语是表示一般概念的固定词组或句子,绝大部分是由四个字组成的.例如"空中楼阁""鼎鼎大名""青出于蓝""有声有色""欢天喜地"等都是四字成语.少于四字的成语,"如"敲门砖""莫须有""想当然"之类,多于四个字的如"桃李满天下""真金不怕火炼""心有余而力不足"" *** 易改,本 *** 难移""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之类,在成语中都占绝对少数.

5、成语跟专名、科学术语、谚语、歇后语、引语和由四个字组成的普通词组,从某些方面看来,也有相似之出.譬如专名和科学术语都是固定词组;谚语、歇后语、引语不仅是固定词组或句子,而且意味也有些与成语相似;四个字组成的普通词组比较简炼,形式跟绝大多数的成语一样,如"东西南北""春夏秋冬"之类,但是这些都不是成语.把成语跟专名、科学术语等的区别搞清楚,这就有助于断定什么是成语,什么不是成语.现在简单地就这方面作些说明.

6、成语跟专名不同:专名和成语虽然都是由几个字组成的固定词组,但是专名是表示特定概念的,例如"李庄小学"只是一个学校独有的名称(当然,可能有重名),"广安人民公社"只是一个公社独有的名称.成语则是表示一般概念的,例如"七零八落"这个成语,既可以用来形容开败了的花朵,又可以用来形容被打败的 *** ,也可以用来形容稀疏零散的人群.又如"津津有味"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描述任何一个人对于某些事物特别感觉有兴趣.

7、成语跟科学术语不同:科学术语是表示科学概念的,不是表示一般概念的.例如"主观能动 *** "" *** 乐观主义""无限花序""平行四边形"这些科学术语,尽管都是由几个字组成的固定词组,可是并不是成语.

8、成语跟谚语不同:谚语绝大部分是句子而不是词组.谚语经常用在人民大众的口语里,用在文章里的比较少.谚语往往具有浓厚的口语色彩,不象成语那样具有文言色彩.谚语的形式,不象成语那样整齐.例如"坐山观虎斗""天下乌鸦一般黑"之类的谚语,都不是那么整齐.当然,如果把这些谚语一定说是成语,也是可以勉强的.

9、成语跟歇后语不同:歇后语是一种固定的句子,一定要由两部分构成,前一部分是用事物作比喻,后一部分是从正面作说明.写文章为了收到鲜明、形象、生动、具体的表达效果,也可以象引用成语似的引用歇后语.如"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狗拿耗子多管闲事.""泥菩萨洗脸越洗越难看.""蜜饯黄连先甜后苦."这些话,都是"歇后语"而不是"成语".

10、成语跟引语不同:在古人的著作中有个别语句,如"勾心斗角"(见杜牧《阿房宫赋》)"水落石 *** (见苏轼《赤壁赋》)等,因为时常被人们使用,后来就成了成语.但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是唐朝诗人刘禹锡的两句诗.这两句诗不是人们时常使用的,而是在文章中偶而被引用了.因此这类语句应该称之为"引语",不能看做是成语.

11、成语跟由四个字组成的普通词组也不一样,因为成语由四个字组成的占绝大多数,所以有些人往往把由四个字组成的普通词组,尤其是文言色彩比较浓厚的普通词组,也看做是成语.应当指出:凡是一个词组里的词可以抽换的,就应该把它看做普通词组.例如"根本改变""这个词组,在某种场合,也可以改为"彻底改变"、"基本改变"或"大大改变".又如"密切合作"这个词组,可以改为"紧密合作","肆意挥霍",可以改为"任意挥霍"或"随意挥霍".这几个词组改了以后,并不影响内容,使人感到也很合适.象这样可以 *** 改动的词组,都是普通词组.至于成语,则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组成成语的词,一般不能用其他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词来替换.例如"虎口余生"这个成语,就不能改为"狼口余生"或"豹口余生",也不能改为"虎嘴余生".又如:"不管哪个殖 *** 义者怎样花言巧语地侈谈和平,也掩盖不了他们的侵略本质."在这个句子里,不但不能把"花言巧语地侈谈和平"改为"花言地侈谈和平",或"巧语地侈谈和平",就是改为"巧语花言地侈谈和平"也是非常勉强的.

12、成语跟专名、科学术语和歇后语的不同,看起来相当明显.成语跟引语、普通词组、谚语的区别,一般说来也是清楚的,但是有的也不容易分辨.我们应该承认有些固定词组或相当固定的词组是介于成语与谚语、引语或普通词组之间的,对这类词组,不必一定去划分它的界限.例如"一文不值",我们可以认为它是普通词组,因为把它该为"不值一文"、"不值一钱"或"一钱不值"都毫不勉强.但是,这个词组毕竟有相对的固定 *** ,极象成语,把它看作成语,也未尝不可以.又如"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把它看做成语或谚语皆无不可.

二、对字理解的四字成语是什么成语是什么成语

1.表示理解的四字词语

浅显易懂】:浅显:浅近明显。道理或寓意浅显,容易理解、明白。

浅显易懂】:浅显:浅近明显。道理或寓意浅显,容易理解、明白。

【强做解人】:强:勉强;解人:能够理解和通达其中意趣的人。指不明真意而乱发议论的人。

【融汇贯通】:把各方面的知识和道理融化汇合,得到全面透彻的理解。

【融会贯通】:融会:融合领会;贯通:贯穿前后。把各方面的知识和道理融化汇合,得到全面透彻的理解。

【融会通浃】:把各方面的知识和道理融化汇合,得到全面透彻的理解。

【融释贯通】:把各方面的知识和道理融化汇合,得到全面透彻的理解。

【融液贯通】:犹融会贯通。把各方面的知识和道理融化汇合,得到全面透彻的理解。

【善解人意】:善:善于;解:理解。善于理解别人的意图。

【深刺腧髓】:穿穴入骨。形容深透理解。腧,穴位。

【神会心契】:互相之间,内心理解并相投合。

【神会心融】:犹言融会贯通。把各方面的知识和道理融化汇合,得到全面透彻的理解。

比喻极容易得到:改变:喋喋,不肯改变: *** 锥尖的一点地方:形容说话的声音: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形容人十分固执(化。

不能自己。形容极小的一块地方:篱笆:视线接触到。

形容数量非常多。呆得像木头鸡一样。

喋喋不休:糊涂:寄,到处都能得到,说个没完,不能使自己激动的情绪平静下来:手上吐唾沫。比喻依附别人生活。

唠唠叨叨:依靠,动手就可以取得。孤苦伶仃。

呆若木鸡:无法自控,无依无靠。依附于他人篱笆下:只要弯 *** 子来捡触目伤怀,引起伤感的情绪:呆。

文质彬彬:坚持自己的意见。立锥之地, *** 的样子。

寄人篱下,到处都是,后来形容人文雅有礼貌。也指极小的安身之处:形容孤独困苦。

俯拾皆是,不明事理。懵懵懂懂:唾手;篱:傻,形容因恐惧或惊异而 *** 的样子。

所谓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充分体现了汉语的博大精深。

它是比词大而语 *** 能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成语是表示一般概念的固定词组或句子,绝大部分是由四个字组成的。

特点:①结构的相对定型 *** 。②意义的整体 *** 。

③时间和空间的习用 *** 。④形成的历史 *** 。

⑤内容和形式的民族 *** 。来源:①历史故事。

②寓言故事。③神话或其他传说。

④古典文学作品。成语是语言词汇中的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

汉语成语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例如:言简意赅勇往直前相反相成实事求是诲人不倦经年累月千钧一发缘木求鱼削足适履七手八脚细大不捐坐井观天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

其中有古书上的成句,也有从古人文章中压缩而成的词组,还有来自人民口里常说的习用语。有些意义从字面上可以理解,有些从字面上就不易理解,特别是典故 *** 的。

如“汗牛充栋”“虎踞龙蟠”“东山再起”“草木皆兵”之类,在汉语成语里占有一定的比例。中国历史悠久,成语特别多,这也是汉语的一个特点。

成语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最主要的一点是习用语和谚语是口语 *** 质的,成语大都出自书面,属于文语 *** 质的。

其次在语言形式上,成语几乎都是约定俗成的四字结构,字面不能随意更换,而习用语和谚语总是松散一些,可多可少,不限于四个字。例如“快刀斩乱麻”“九牛二虎之力”“驴唇不对马嘴”“前怕狼,后怕虎”,这是常说的习用语;“百闻不如一见”“真金不怕火炼”“有志者事竟成”“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这是一些经验之谈,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属于谚语一类。

成语跟习用语、谚语是不一样的。成语大都有一定的出处。

如“狐假虎威”出于《战国策·楚策》,“鹬蚌相争”出于《燕策》,“画蛇添足”出于《齐策》,“刻舟求剑”出于《吕氏春秋·察今》,“自相矛盾”出于《韩非子·难势》,都是古代的寓言。如“完璧归赵”出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破釜沉舟”出于《史记·项羽本纪》,“草木皆兵”出于《晋书·苻坚载记》,“一箭双雕”出于《北史·长孙晟传》,“口蜜腹剑”出于《唐书·李林甫传》,都是历史上的故事。

至于截取古书的文句用为四字成语的更为普遍。如“有条不紊”取自《尚书·盘庚》“若纲在纲,有条而不紊”,“举一反三”取自《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痛心疾首”取自《左传》成公十三年“斯是用痛心疾首,昵就寡人”,“分庭抗礼”取自《庄子·渔父》“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未尝不分庭抗礼”,“奴颜婢膝”取自晋代葛洪《抱朴子·交际》“以岳峙 *** 者为涩吝疏拙,以奴颜婢膝者为晓解当世”,“胸有成竹”取自宋代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其他采用古人文章成句的也为数很多。

如“忧心忡忡”出自《诗经·召南·草虫》,“外强中干”出自《左传》僖公十五年,“以逸待劳”出自《孙子·军争》,“水落石出”出自苏轼《后赤壁赋》,“萍水相逢”出自唐代王勃《滕王阁序》,“牢不可破”出自唐代韩愈《平淮西碑》。在人民口里常说的一些四字习用语也可以归入成语里来。

如“咬文嚼字”“拖泥带水”“阳奉阴违”“不三不四”“心直口快”之类,与成语的结构相同。在成语中也有些是接受外来文化而出现的。

如“天花乱坠”“当头棒喝”“不可思议”“不二法门”都是。成语一般都是四字格式,不是四字的较少。

例如“空中楼阁”“鼎鼎大名”“青出于蓝”“有声有色”“欢天喜地”等都是四字成语。少于四字的成语,如“敲门砖”“莫须有”“想当然”。

多于四个字的如“桃李满天下”“心有余而力不足”“ *** 易改,本 *** 难移”“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五十步笑百步”“欲速则不达”“醉翁之意不在酒”之类,在成语中都占绝对少数。成语之所以一般用四个字,这与汉语本身句法结构和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有关系。

四字的语法结构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主谓式:名副其实、盛气凌人、杞人忧天、胸有成竹;动宾式:好为人师、莫名其妙、视为畏途;联合主谓式:天翻地覆、水落石出、手舞足蹈;联合动宾式:知己知彼、养精蓄锐、防微杜渐、发号施令;联合名词式:粗心大意、南辕北辙、镜花水月;联合动词式:突飞猛进、勇往直前;动补式:逍遥法外、 *** 于盲;兼语式:以邻为壑、令人生畏。成语的结构是多种多样的,上面只是简单举例的 *** 质。

成语在语言表达中有生动简洁、形象鲜明的作用。它的本身就有不少比喻和对比以及加重的措辞 *** 。

如“阳奉阴违”“外强中干”“五光十色”“一知半解”“七嘴八舌”“患得患失”“不寒而栗”等各有妙用。所以文学家对成语的运用都非常注意。

成语跟专名、科学术语、谚语、歇后语、引语和由四个字组成的普通词组,从某些方面看来,也有相似之出。譬如专名和科学术语都是固定词组;谚语、歇后语、引语不仅是固定词组或句子,。

成语是一种相习沿用的特殊固定词组,意义上具有整体 *** ,结构上具有凝固 *** 。从字数上看,成语大多是四个字的,但也有三个字的,如“莫须有”、“落水狗”,有五个字的,如“小巫见大巫”、“天下无难事”,有六个字的,如“既来之,则安之”、“五十步笑百步”,有七个字的,如“冒天下之大不韪”、“是可忍,孰不可忍”,有八个字的,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也有九个字,十个字的甚至十个字以上的。成语言简意丰,使用得当,可以使语言简洁,增强修辞效果。要准确使用成语,必须正确理解把握成语的含义。

成语为什么四字者为多?这大概是因为四字容易上口。如我国古代的诗歌总集《诗经》,就以四字句为多,古代历史《尚书》,其中四字句也有一些。后来初学读的三、百、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其中后两种即全为四字句。《四言杂字》《龙文鞭影》初、二、三集,都是四言。这虽然是训蒙书,也足以说明四字句之为人所喜爱、所乐诵。

前面已经说过,成语多由四字组成,少于四字或多于四字的比较少;尤其少与于四字的成语,相形之下更少。因此日本人讲汉语,就有"四字汉语"这种说法(见一九七八年版,吉田升等编著的《中学校现代国语》),也有的称为"四字熟语"(见一九七八年版,今泉忠义等编的《中学校国语》)。不过他们列入"四字汉语"和"四字熟语"中的例语,在我们看来,有的不是我们所说的成语,因为我们没有那种说法。如"左往右往""上意下达""执行犹豫""质疑应答"之类。又如他们把"春夏秋冬""前后左右""东西南北"也都认为是"四字熟语",我们也未便苟同。"春夏秋冬"这是气象学名词,"前后左右"这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方位名词,"东西南北"是地理学上常用的方位名词。

尽管这样,成语之显然有四字 *** 是无可否认的。例如下列的成语,就它们的出处来看,都不是四个字,换句话说,也就是这些成语都是把非四字的话加以提炼、形成四字成语,试看以下成语与其出处的关系:

(1)明察秋毫"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孟子·梁惠王》上篇)

(2)缘木求鱼"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孟子·梁惠王》上篇)

(3)事半功倍"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证,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孟子·公孙丑》上篇)

(4)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刻)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吕氏春秋·察今》)

(5)黔驴技穷唐朝柳宗元有篇文章题目是《三戒》,其中有一个小题为《黔之驴》。"黔驴技穷"就是从这篇文章叙述的故事中提炼出来的。

(6)敝帚千金(或说"敝帚自珍")"里语曰:家有敝帚,享之千金,斯不自见之患也。"(曹丕《典论· *** 》)

从上文看来,成语的四字 *** 非常明显。或者把比四字为多的话缩减为四字,如"明察秋毫""缘木求鱼",或者把两句话合并为一句只用四字,如"事半功倍""敝所千金"。或者把一个用字较多的故事,编写为四字,成为一个成语,如"刻(契)舟求剑""黔驴技穷"都是。

古人有些话,本来够得上警句,可以成为成语。只是因为改变为四字,比较麻烦,也就只好把它放弃,作为引导语来用。例如"宋朝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语,意思很好,但因字数较多的关系,就没能形成成语,我们只能视为警句,有时引入文章。而如"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就容易说,容易记,便可以成为成语。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一人,谓天子;万人,谓百官。多指地位崇高权势显赫的大臣。

【一人得道,鸡犬 *** 】语本汉淮南王刘安举家 *** 的传说。后用以比喻一人得势,与其有关者亦皆随之发迹。多含讽刺意。

【一人传虚,万人传实】谓本无其事,但因传说者多,大家就信以为真。

【一寸光阴一寸金】俗谚。意谓时间非常可贵,必须珍惜。

【十年磨一剑】唐贾岛《剑客》诗:“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似君,谁为不平事?”后因以“十年磨剑”比喻多年刻苦磨练。

【千人诺诺,不如一士谔谔】谓众多唯唯诺诺之人,不如一名诤谏之士可贵。

【千日打柴一日烧】亦作“千日斫柴一日烧”。①比喻持久奋斗而一旦成功。②比喻平时积攒,一朝花费。

【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比喻众愚不如一贤。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千里远的路程,须从迈之一步开始。比喻事情总是从头做起,逐步进行而成。语出《老子》:“九层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千里长的大堤,往往因蚂蚁洞穴而崩溃。比喻小事不慎将酿成大祸。语本《韩非子·喻老》:“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

【千里送鹅毛】比喻礼物微薄而情意深重。

【千里姻缘一线牵】谓夫妻婚配是命中注定,由月下老人暗中用一红线牵连而成。语出唐李复言《续玄怪录·定婚店》。

【千里馈粮,士有饥色】谓远粮不解近饥。

【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价值千金的皮衣,决非一只狐狸的腋皮所能做成。比喻积小才能成大, *** 大家的力量才能做成事情。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谓将才难得。

【千闻不如一见】指听得再多还不如亲见更为可靠。

【千锤打锣,一锤定音】比喻在众说纷纭的情况下发表决定 *** 的意见。

【卑之无甚高论】《汉书·张释之传》:“释之既朝毕,因前言便宜事。文帝曰:‘卑之,毋甚高论,令今可行也。’”本谓要多谈当前可行的事,不要妄发过高的空论。后用来表示见解一般,没有什么独到之处。

【人心不足蛇吞象】比喻人的贪心不足,就象蛇想吞食大象一样。

【人心隔肚皮】谓人的心思难以猜测。

【人生七十古来稀】七十岁高龄的人从古以来就不多见。谓享高寿不易。

【人怕出名猪怕壮】猪长肥了就要被宰,比喻人出名后就会招致麻烦。

【人逢喜事精神爽】人遇到喜庆之事则心情舒畅。

【人间重晚晴】唐李商隐《晚晴》诗:“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本谓人们珍视晚晴天气,后多用以比喻社会上尊重德高望重的老前辈。

【今朝有酒今朝醉】亦作“今日有酒今日醉”。今天有酒则今天痛饮。比喻只图眼前享乐。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语本《左传·昭公二 *** 》“原以小人之腹,为君子之心”。后经改造,用来指某些人以自己鄙陋或卑劣的心理,去推测品德高尚者的胸襟。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语出《韩非子·难一》。比喻用对方的言论、 *** 或缺点来反驳或攻击对方

【以天下为己任】把国家的兴衰治乱作为自己的责任。

【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用自己模模糊楜的认识,想要使别人明白。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语出《旧约全书·申命记》:“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以手还手,以脚还脚。”谓以同样的手段或办法进行回击。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仁者见它说它是仁,智者见它说它是智。指对待同一事物,其见解因人而异。

【仇人相见,分外眼红】谓当敌对的双方彼此相逢时,格外怒不可遏。

【化干戈为玉帛】比喻变战争为和平或变争斗为友好。

【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比喻随便遇到什么险恶的情况,都信心十足,毫不动摇。

【佛是金妆,人是衣妆】谚语。意为佛像的光彩要靠涂金,人样的俊俏要靠衣饰。

【佛高一尺,魔高一丈】原为佛家告诫修行者,要警惕外界 *** 。佛,指佛法;魔,指魔法。后用以比喻一方势力(多指正义的)增长,与之对立的另一方势力(多指非正义的)则加倍增长。

对簿公堂:在公堂受审。耳濡目染:形容见得多听得多之后,无形之中受到影响。

耳熟能详:听得次数多了,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来。耳提面命表示长辈的谆谆教导.不用于同辈之间和贬义.罚不当罪:处罚和所犯的罪行不相当,多指处罚过重。

翻云覆雨:比喻反复无常或玩弄手段。繁文缛节:比喻其他烦琐多余的事项,也说繁文缛礼。

比喻疑神疑 *** ,妄自惊慌。方枘圆凿形容格格不入方兴未艾:事物正在发展,一时不会终止。

沸反盈天:形容喧哗吵闹,乱成一团。焚膏继晷:形容夜以继日地用功读书或努工作。

粉墨登场:化装上台演戏。今多比喻登上 *** 舞台。

(含讥讽意)风驰电掣:形容像刮风和闪电那样迅速。奉为圭臬把某些言论或事物当作准则否极泰来:坏的到了尽头,好的就来了。

浮光掠影:比喻印象不深刻,好像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样,一晃就消失了。高谈阔论:大发议论,多含贬义。

隔靴搔痒比喻说话作文等不中肯,没有抓住问题的关键各行其是:各自按照自己以为对的去做。耿耿于怀:对某些事总记在心里,形容心存怨恨。

(一般指自己对某些事不满)功败垂成:在快要成功的时候遭到失败。(多含惋惜意)狗尾续貂:泛指以坏续好,前后不相称,多指文艺作品。

孤注一掷:把所有的钱一下子投做赌注,企图最后得胜。比喻在危急时把全部力量拿出来冒一次险。

瓜田李下经过瓜田,不弯 *** 来提鞋,免得人家怀疑摘瓜;走过李树下面, *** 起手来整理帽子,免得人家怀疑摘李子。比喻容易引起嫌疑的地方。

刮目相看:用新的眼光来看待。挂一漏万:形容列举不全,遗漏很多。

管窥蠡测:从竹 *** 看天,用瓢来量海水,比喻眼光狭窄,见识短浅。光天化日:比喻大家看得很清楚的地方。

谓成语?带圃字的成语-第1张图片-

*** 斧神工:形容技艺的精巧,似非人工之能为。(形容人工技艺的精巧)含英咀华:比喻琢磨和领会诗文的要点和精神。

汗牛充栋:形容书籍极多。汗牛,牛累得出了汗。

充栋,堆满了屋子皓首穷经:皓首,白头,钻研经典到老厚积薄发:长期积累,突然暴发。虎视眈眈:形容贪婪而凶狠地注视。

怙恶不悛:一贯作恶,不肯悔改。涣然冰释:嫌隙、误会消除。

荒诞不经:不经,不正常的。虚妄离奇,不合正理。

黄粱一梦:比喻想要实现的好事落得一场空。也说黄粱美梦,一枕黄粱讳莫如深:紧紧隐瞒火中取栗:比喻冒危险给别人出力自己上了大当,一无所得。

祸起萧墙: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生祸乱。积重难返指长期形成的 *** 风俗、习惯不易改变集腋成裘:狐狸腋下的皮虽然很少,但是 *** 起来就能缝成一件皮袍。

比喻积少成多。计日程功:可以数着日子计算进度,形容数着日子算进度,形容在较短期间就可以成功。

济济一堂:形容许多有才能的人聚在一起。间不容发:中间容不下一根头发,比喻与灾祸相距极近,情势极其危急。

见仁见智:对同一问题,各人从不同角度持不同的看法。见贤思齐:见到好的,优秀的,就向其学习,向其看齐。

矫揉造作:形容过分做作,极不自然。矫枉过正纠正偏差做得过了头金科玉律:比喻不能变更的信条或法律条文。

噤若寒蝉:形容不敢作声。敬谢不敏:谢,推辞;不敏, *** 。

表示推辞做某事的婉辞。错用于拒绝别人的要求久假不归长期借去,不归还开卷有益:读书就有收获。

开卷,打开书本,借指读书。恪遵功令:严谨地遵守条令 *** 。

空穴来风:有了洞穴才有风进来,比喻消息和传说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苦心孤诣:费尽心思钻研或经营。

孤诣,别人所达不到的。(中 *** )狼奔豕突:狼和猪东奔西跑。

比喻成群的坏人乱窜乱撞。(贬)良莠不齐:一群人中有好有坏,侧重于品质。

不用于水平、成绩等临渊羡鱼比喻只有愿望,不去实干,就无济于事令人发指:发指,头发竖起来,形容非常愤怒。另眼相看:用另一种眼光看待,多指看待某个人(或某种人)不同于一般。

门可罗雀大门前面可以张网捕雀,形容宾客稀少,十分冷落。门庭若市形容交际来往的人很多。

面目全非事物的样子变得很厉害,贬义.指变得很糟.目无全牛:用来形容技艺已达十分纯熟的地步。(褒义词)沐猴而冠沐猴戴帽子,装 *** 的样子。

比喻装扮得像个人物,而实际并不像暮鼓晨钟比喻可以使人警觉醒悟的话南辕北辙形容行动和目的相反南辕北辙:心里想往南去,车子却往北走。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

泥沙俱下比喻好坏不同的人或事物混杂在一起抛砖引玉:自谦之辞,不能用于对方或第三方蓬荜生辉:谦辞,表示由于别人自己家来或张挂别人给自己题赠的字画等而使自己十分光荣。披肝沥胆:比喻开诚相见,也比喻极尽忠诚。

披沙拣金:比喻从大量的事物中选择精华。萍水相逢:比喻向来不认识的人偶然相遇。

期期艾艾口吃.不理解为懦弱犹豫等杞人忧天:比喻不必要的忧虑。前事不忘,后世之师指记住过去的经验教训,可以作为以后的借鉴黔驴技穷:比喻仅有的一点伎俩也用完了(贬)罄竹难书:把竹子用完了都写不完。

比喻事实(罪恶)很多,难以说完。求全责备:苛责别人,要求完美无缺。

曲突徙薪比喻事先采取措施,防止危险发生人心不古:今人的心地不如古人淳厚。

三、成语是什么

成语(chen *** u,idioms)是我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成语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它 *** 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成语又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成语大都出自书面,属于文语 *** 质的。其次在语言形式上,成语是约定俗成的四字结构,字面不能随意更换;成语在语言表达中有生动简洁、形象鲜明的作用。

所谓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它是比词大而语 *** 能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而且富有深刻的思想内涵,简短精辟易记易用。并常常附带有感 *** 彩,包括贬义和褒义.成语多数为4个字,也有3字的以及4字以上的成语,有的成语甚至是分成两部分,中间有逗号隔开。

成语是长期以来形成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固定词组或短语。成语多由四个字组成,但也有三个字或四个字以上的。成语的来源有以下几种:神话寓言,历史故事,诗文语句,口头俗语。

成语一共有4000多,其中96%为四字格式,也有二字、三字、五字、六字、等成语。如“五十步笑百步”、“闭门羹”、“莫须有”、“欲速则不达”、“醉翁之意不在酒”等。成语一般用四个字,这大概是因为四字容易上口。如我国古代的诗歌总集《诗经》,就以四字句为多,古代历史《尚书》,其中四字句也有一些。后来初学读的三、百、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其中后两种即全为四字句。《四言杂字》《龙文鞭影》初、二、三集,都是四言。这虽然是训蒙书,也足以说明四字句之为人所喜爱、所乐诵。古人有些话,本来够得上警句,可以成为成语。只是因为改变为四字,比较麻烦,也就只好把它放弃,作为引导语来用。例如"宋朝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语,意思很好,但因字数较多的关系,就没能形成成语,我们只能视为警句,有时可以引入文章。而如"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就容易说,容易记,便可以成为成语。而同在《岳阳楼记》中的一句"百废俱兴",因为是四个字,所以就成了成语。

四字的语法结构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主谓式:名副其实、盛气凌人、杞人忧天、胸有成竹、买椟还珠愚公移山万象更新动宾式:好为人师、莫名其妙、视为畏途;

联合主谓式:天翻地覆、水落石出、手舞足蹈;

联合动宾式:知己知彼、养精蓄锐、防微杜渐、发号施令;

联合名词式:粗心大意、南辕北辙、镜花水月;

联合动词式:突飞猛进、勇往直前;

偏正式:倾盆大雨、窈窕淑女(中间可加“的”字)。

成语的结构是多种多样的,上面只是简单举例的 *** 质。成语在语言表达中有生动简洁、形象鲜明的作用。它的本身就有不少比喻和对比以及加重的措辞 *** 。如“阳奉阴违”、“外强中干”、“五光十色”、“一知半解”、“七嘴八舌”、“患得患失”、“不寒而栗”等各有妙用。因为成语有多种意思,所以文学家对成语的运用都非常注意。

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其中有古书上的成句,也有从古人文章中压缩而成的词组,还有来自人民口里常说的习用语。有些意义从字面上可以理解,有些从字面上就不易理解,特别是典故 *** 的。如“汗牛充栋”、“虎踞龙蟠”、“东山再起”、“草木皆兵”之类,在汉语成语里占有一定的比例。汉语历史悠久,成语特别多,这也是汉语的一个特点。

成语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最主要的一点是习用语和谚语是口语 *** 质的,成语大都出自书面,属于文语 *** 质的。其次在语言形式上,成语几乎都是约定俗成的四字结构,字面不能随意更换,而习用语和谚语总是松散一些,可多可少,不限于四个字。例如“快刀斩乱麻”、“九牛二虎之力”、“驴唇不对马嘴”、“前怕狼,后怕虎”,这是常说的习用语;“百闻不如一见”、“真金不怕火炼”、“有志者事竟成”、“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这是一些经验之谈,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属于谚语一类。成语跟习用语、谚语是不一样的。

成语大都有一定的出处。如“狐假虎威”出于《战国策·楚策》,“鹬蚌相争”出于《燕策》,“画蛇添足”出于《齐策》,“刻舟求剑”出于《吕氏春秋·察今》,“自相矛盾”出于《韩非子·难势》,都是古代的寓言。如“完璧归赵”出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破釜沉舟”出于《史记·项羽本纪》,“草木皆兵”出于《晋书·苻坚载记》,“一箭双雕”出于《北史·长孙晟传》,“口蜜腹剑”出于《唐书·李林甫传》,都是历史上的故事。至于截取古书的文句用为四字成语的更为普遍。如“有条不紊”取自《尚书·盘庚》“若纲在纲,有条而不紊”,“举一反三”取自《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痛心疾首”取自《左传》成公十三年“斯是用痛心疾首,昵就寡人”,“分庭抗礼”取自《庄子·渔父》“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未尝不分庭抗礼”,“奴颜婢膝”取自晋代葛洪《抱朴子·交际》“以岳峙 *** 者为涩吝疏拙,以奴颜婢膝者为晓解当世”,“胸有成竹”取自宋代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其他采用古人文章成句的也为数很多。如“忧心忡忡”出自《诗经·召南·草虫》,“外强中干”出自《左传》僖公十五年,“以逸待劳”出自《孙子·军争》,“水落石出”出自苏轼《后赤壁赋》,“萍水相逢”出自唐代王勃《滕王阁序》,“牢不可破”出自唐代韩愈《平淮西碑》。

在人民口里常说的一些四字习用语也可以归入成语里来。如“咬文嚼字”、“拖泥带水”、“阳奉阴违”、“不三不四”、“心直口快”之类,与成语的结构相同。在成语中也有些是接受外来文化而出现的。如“天花乱坠”、“当头棒喝”、“不可思议”、“不二法门”都是。

成语一般都是四字格式,不是四字的较少。如“五十步笑百步”、“欲速则不达”、“醉翁之意不在酒”。成语一般所以用四个字,这与汉语本身句法结构和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有关系。

成语是表示一般概念的固定词组或句子,绝大部分是由四个字组成的。例如“空中楼阁”、“鼎鼎大名”、“青出于蓝”、“有声有色”、“欢天喜地”等都是四字成语。少于四字的成语,如“敲门砖”、“莫须有”、“想当然”之类,多于四个字的如“桃李满天下”、“真金不怕火炼”、“心有余而力不足”、“ *** 易改,本 *** 难移”、“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之类,在成语中都占绝对少数。

成语跟专名、科学术语、谚语、歇后语、引语和由四个字组成的普通词组,从某些方面看来,也有相似之处。譬如专名和科学术语都是固定词组;谚语、歇后语、引语不仅是固定词组或句子,而且意味也有些与成语相似;四个字组成的普通词组比较简练,形式跟绝大多数的成语一样,如“东西南北”、“春夏秋冬”之类,但是这些都不是成语。把成语跟专名、科学术语等的区别搞清楚,这就有助于断定什么是成语,什么不是成语。现在简单地就这方面作些说明。成语跟专名不同:专名和成语虽然都是由几个字组成的固定词组,但是专名是表示特定概念的,例如“李庄小学”只是一个学校独有的名称(当然,可能有重名),“广安人民公社”只是一个公社独有的名称。成语则是表示一般概念的,例如”七零八落“这个成语,既可以用来形容开败了的花朵,又可以用来形容被打败的 *** ,也可以用来形容稀疏零散的人群。又如“津津有味”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描述任何一个人对于某些事物特别感觉有兴趣。

成语跟科学术语不同:科学术语是表示科学概念的,不是表示一般概念的。例如"主观能动 *** "" *** 乐观主义""无限花序""平行四边形"这些科学术语,尽管都是由几个字组成的固定词组,可是并不是成语。

成语跟谚语不同:谚语绝大部分是句子而不是词组。谚语经常用在人民大众的口语里,用在文章里的比较少。谚语往往具有浓厚的口语色彩,不象成语那样具有文言色彩。谚语的形式,不象成语那样整齐。例如“坐山观虎斗”、“天下乌鸦一般黑”之类的谚语,都不是那么整齐。当然,如果把这些谚语一定说是成语,也是可以勉强的。

成语跟歇后语不同:歇后语是一种固定的句子,一定要由两部分构成,前一部分是用事物作比喻,后一部分是从正面作说明。写文章为了收到鲜明、形象、生动、具体的表达效果,也可以象引用成语似的引用歇后语。如"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狗拿耗子多管闲事”、“泥菩萨洗脸越洗越难看。”、“蜜饯黄连先甜后苦”这些话,都是“歇后语”而不是“成语”。

成语跟引语不同:在古人的著作中有个别语句,如“勾心斗角”(见杜牧《阿房宫赋》)“水落石出”(见苏轼《赤壁赋》)等,因为时常被人们使用,后来就成了成语。但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是唐朝诗人刘禹锡的两句诗。这两句诗不是人们时常使用的,而是在文章中偶尔被引用了。因此这类语句应该称之为"引语",不能看做是成语。

成语跟由四个字组成的普通词组也不一样,因为成语由四个字组成的占绝大多数,所以有些人往往把由四个字组成的普通词组,尤其是文言色彩比较浓厚的普通词组,也看做是成语。应当指出:凡是一个词组里的词可以抽换的,就应该把它看做普通词组。例如“根本改变”这个词组,在某种场合,也可以改为“彻底改变”、“基本改变”或“大大改变”。又如“密切合作”这个词组,可以改为“紧密合作”、“肆意挥霍”,可以改为“任意挥霍”或“随意挥霍”。这几个词组改了以后,并不影响内容,使人感到也很合适。象这样可以 *** 改动的词组,都是普通词组。

至于成语,则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组成成语的词,一般不能用其他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词来替换。例如“虎口余生”这个成语,就不能改为“狼口余生”或“豹口余生”,也不能改为“虎嘴余生”。又如:”不管哪个殖 *** 义者怎样花言巧语地侈谈和平,也掩盖不了他们的侵略本质”。在这个句子里,不但不能把“花言巧语地侈谈和平”改为“花言地侈谈和平”或“巧语地侈谈和平“,就是改为”巧语花言地侈谈和平“也是非常勉强的。

成语跟专名、科学术语和歇后语的不同,看起来相当明显。成语跟引语、普通词组、谚语的区别,一般说来也是清楚的,但是有的也不容易分辨。我们应该承认有些固定词组或相当固定的词组是介于成语与谚语、引语或普通词组之间的,对这类词组,不必一定去划分它的界限。例如"一文不值",我们可以认为它是普通词组,因为把它改为“不值一文”、“不值一钱”或“一钱不值”都毫不勉强。但是,这个词组毕竟有相对的固定 *** ,极像成语,把它看作成语,也未尝不可以。又如“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把它看做成语或谚语皆无不可。

使用成语有时会错用同音字或近义词。这类错误出现频率非常高,所以,使用成语时要特别注意用字正确。下面列举的成语,括号前的字是别字,括号内的字是正字。

1、暗(黯)然失色黯然,阴暗的样子。“黯然失色”,形容相比之下暗淡无光,大为逊色的样子。

2、按步(部)就班部,门类;班,次序。“按部就班”,指按其分类,就其次序,比喻学习要循序渐进,做事要遵循规章。

3、安(按)兵不动指 *** 暂不行动,等待时机,也借指接受任务后不肯行动。按,压住、搁下。

4、暴珍(殄)天物任意糟蹋东西。殄,灭绝;天物,自然界的宝贵生物。

5、别出新(心)裁心裁,心中的设计筹划。

6、毕(筚)路蓝缕筚路,柴车;蓝缕,破衣。意指驾着柴车,穿着破旧衣服去开辟山林,形容创业艰辛。

7、变本加利(厉)厉,通砺,在这句成语里当“更加深一层”或“更加严重”讲。

8、病入膏盲(肓)病到了无可医治的地步,也比喻事情严重到了不可挽救的程度。膏肓,中医把心尖脂肪叫膏,心脏和隔膜之间叫肓,认为此二者是 *** 力达不到的地方。

9、不可明(名)状名,说出;状,形容、描述。“不可名状”,无法用语言来形容。

10、不加(假)思索假,假借、依靠。“不假思索”,不经过思考就作出反应。

11、不茅(毛)之地“不毛之地”形容贫瘠的土地或荒凉的地区。

12、不径(胫)而走胫,小腿。“不胫而走”比喻事物不待推行就迅速传播流行。

13、不落巢(窠)臼窠、巢同义,但“窠臼”与 *** 无关,含义是“现成格式、老 *** ”。

14、苍(沧)海桑田沧海,蓝色的海洋。“沧海桑田”,比喻世事变化巨大。

15、重蹈复(覆)辙不吸取失败教训,重犯过去的错误。覆辙,翻过来的老路。

16、出奇致(制)胜制,取得。“制胜”,取胜。

17、穿(川)流不息行人、车马等像流水一样连续不断。川,河流。

18、发奋(愤)图强下定决心,努力进取,谋求强盛。发愤:决心努力。

19、飞扬拔(跋)扈意气举动超越常轨,不受约束。跋扈,蛮横

20、分道扬镖(镳)镳,马嚼子。“扬镳”义为“策马”。“分道扬镳”,比喻志趣不同而分路。

21、纷至踏(沓)来连续不断的到来,纷纷到来。沓,多而重复。

22、甘之如怡(饴)感到像糖一样甜,表示甘愿承受艰苦、痛苦。饴,饴糖。

23、各行其事(是)是,正确的。“其是”,自以为正确的。所以,这句成语含有贬义。

24、攻城掠(略)地掠、略二字都有“夺取”义,但夺取的对象不同:掠,夺取人、财、地;略,夺取土地。

25、固(故)步自封故步,取自“邯郸学步”的故事,本义为“原来走路的姿势”,在这句成语里比喻成规旧套。“故步自封”比喻安于现状,盲目自得。

26、骨梗(鲠)在喉鲠,鱼刺。“骨鲠在喉”,比喻有话憋在心里不吐不快。

27、鼓(蛊)惑人心迷惑、毒害人心。蛊,毒虫,用来放在食物里害人。

28、 *** 域(蜮)伎俩蜮,传说中在水里害人的怪物。“ *** 蜮”即 *** 怪。

29、汗流夹(浃)背浃,音jiā,义为“透彻”。“浃背”,湿透脊背。

30、好高鹜(骛)远骛,纵横奔驰,引申为“追求”。鹜,鸭子,无“追求”义。比喻不切实际,不踏实。

31、和霭(蔼)可亲态度温和,容易接近。蔼,和气、态度好。

32、怙恶不俊(悛)坚持作恶,不肯悔改。悛,悔改。

33、煌煌(皇皇)巨著皇皇,形容盛大。“皇皇巨著”,形容著作浩大。

34、既往不究(咎)咎,本义为“过失、罪过”,引申为“责备”。“不咎”即不责备。

35、及及(岌岌)可危岌岌,形容十分危险,快要倾覆。

36、竭泽而鱼(渔)渔,捕鱼。“竭泽而渔”直译为“排尽湖水捕鱼”,比喻一味索取而不留余地。

37、禁(噤)若寒蝉噤,闭口不言。寒蝉,秋后的蝉,寒蝉是不叫的。这句成语用“寒蝉”作比喻,形容不敢作声。

38、金璧(碧)辉煌“金”和“碧”,是国画的两种颜料:金 *** 的泥金和翠绿色的石绿。用它们画出来的画,鲜亮耀眼。“金碧辉煌”通常用于形容建筑物装饰华丽。

39、精兵减(简)政“精简”不是“减少”,而是去掉不必要的,留下必要的,从而使机构精干,人员素质更高。“精简”的真谛在于精干。

40、苦心孤旨(诣)费尽心思钻研或经营。孤诣,别人所达不到的。诣,到。

41、烩灸(脍炙)人口脍,切得很薄的肉片;炙,烤肉。“脍炙人口”,比喻优美的诗文或美好的事物得到人们交口称赞。

42、老奸巨滑(猾)形容十分奸诈狡猾。猾,狡猾

43、厉(励)精图治振作精神,想办法把国家治理好。励,振奋。

44、礼上(尚)往来尚,崇尚,讲究。“礼尚往来”,指礼节上注重有来有往。

45、廖廖(寥寥)无几形容非常少。寥寥,稀少。

46、鳞次节(栉)比像鱼鳞和梳子的齿一样一个挨着一个地排列着,多用来形容房屋等密集整齐地排列。栉,梳篦。

47、伶牙利(俐)齿伶俐,聪明灵活。“伶牙俐齿”,形容口齿伶俐,能说会道。

48、流言非(蜚)语蜚,同“飞”。流言、飞语,均指毫无根据的话。“流言蜚语”多指诬蔑或挑拨离间的坏话。

49、留(流)芳百世美名流传百世。流芳,流传美名。

50、毛骨耸(悚)然悚,恐惧。悚然,恐惧的样子。

51、美仑(轮)美奂轮,轮囷,古代的圆形谷仓,形容高大的样子。奂,众多。“美轮美奂”,形容建筑物的高大宏丽,其他用法要慎重。

52、迷(弥)天大谎弥天,满天,形容“谎言已达到极致”。

53、糜糜(靡靡)之音低级趣味的音乐。靡靡,颓废 *** 。

54、棉(绵)里藏针形容柔中有刚,或比喻外貌柔和,内心刻毒。绵,丝绵。

55、明火执杖(仗)仗,兵器。“明火执仗”,指点燃火炬,手拿 *** ,比喻强盗行为或肆无忌惮地干坏事。

56、名符(副)其实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副,符合。

57、名贯九洲(州)相传大禹治水成功后,将天下划分为九州,所以“九州”是“天下”的同义词。大禹时代的“天下”,即华夏大地。

58、默(墨)守陈(成)规墨守,墨翟之守,说的是墨子与公输般较量攻守的故事,本义为“固守”,后来演变成“守旧”。成规,久已通行的规则或 *** 。“墨守成规”,比喻因遁守旧不知变通。

59、沤(呕)心沥血呕心,费尽心思;沥血,滴血。“呕心沥血”,竭尽心血。

60、旁证(征)博引旁,广泛;征,搜集。“旁征博引”,形容做文章广泛搜集和引用材料,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61、青出于兰(蓝)而胜于兰(蓝)“兰”是“兰”的简化字,不是“蓝”的简化字,“蓝”简化作“蓝”。蓝,蓼蓝,一种草本植物,叶汁可作蓝色染料。青,靛青,从蓼蓝叶汁中提炼出来的青色染料,颜色比蓝深,所以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作为成语,比喻 *** 超过老师,后人超过前人。

62、磬(罄)竹难书罄,器皿中空,用尽;竹,竹简,古代的书写材料;罄竹,把竹简用光了。“罄竹难书”,多用以形容罪大恶极,比喻罪恶事实多得写不完。

63、人才挤挤(济济)济济,读作jǐjǐ,义为“众多的样子”。类似的成语还有“济济一堂”。

*** 、如愿以尝(偿)偿,归还、抵补,引申为“满足”。“如愿以偿”表示自己的愿望实现了。

66、色彩斑烂(斓)斑,斑点或斑纹;斓,多彩。“斑斓”,形容灿烂多彩。

67、山青(清)水秀清,清明洁净。“山清秀水”,山水清净秀丽。

68、稍(少)安勿(毋)躁少,音shǎo,暂时。毋,不要。“少安毋躁”的意思是:耐心等待,不要急躁。

69、水 *** 溶(融)融,融合。比喻关系融洽或结合紧密。

70、所向披糜(靡)力量所到之处,一切障碍全被扫除。靡,顺风倒下。

71、危如垒(累)卵累,堆积。“累卵”,一层层堆积起来的蛋,比喻局势极不稳定。

72、委屈(曲)求全曲意迁就,以求事成。曲,委曲己意。

73、相形见拙(绌)跟另一些人或事物比较起来显得远远不如。绌,不够、不足。

74、向偶(隅)而泣独自在一旁哭泣,比喻非常孤立或因得不到机会而失望、难过。隅,角落。

75、心无旁鹜(骛)骛,纵横奔驰,引申为“追求”。“旁骛”,没有杂念,比喻专心致志。鹜,鸭子,无“追求”义。

76、心心相映(印)印,印证。“心心相印”原为 *** 术语,本义为“以心印证佛法”。演化为成语,形容思想境界和感情完全一致。

77、辛辛(莘莘)学子许多 *** 。莘莘,众多。

78、虚座(左)以待空着左边的尊位恭候贵客,指特意留待他人。左,古礼主人居右,宾客居左,因以左为尊。

79、炫(烜)赫一时名声、气势在一个时期内很盛。烜,盛大。

80、淹(湮)没无闻被埋没而无人知晓。湮,埋没。

81、.淹淹(奄奄)一息形容气息微弱的垂死之状。奄奄,气息微弱。

82、掩(偃)旗息鼓偃,本义为“人倒地若卧”,引申为“隐匿”。“偃旗息鼓”,指放倒旗帜,停止敲鼓,形容隐蔽行动,也指停止战争或停止行动。

83、摇摇欲堕(坠)形容极不稳固,就要掉下来或 *** 。坠,掉下。

84、遗(贻)笑大方遗、贻二字,都有“留下”的意思,但使用时有所分工:表示“死人留下”用“遗”,表示一般留下用“贻”。“大方”,专家、方家。“贻笑大方”,让行家里手见笑。类似的成语还有:“贻害无穷”、“贻害后学”。

85、以(倚)老卖老倚,仗恃。“倚老”,倚仗年纪大。

86、饮鸠(鸩)止渴鸩,传说中的一种鸟,用它的羽毛泡酒,可以致人死命。

87、渊源(源远)流长源头很远,水流很长,比喻历史悠久。

88、越桌(俎)代庖厨子没做饭,掌管祭祀的人不能越过自己的职守,放下祭器去代替厨子做饭。比喻超过自己的职务范围,去处理别人所管的事情。俎,古代祭祀时盛 *** 等祭品的器具。

*** 、悠(优)哉游哉优,本义为“吃饱了”,引申为“有余、悠闲”。“优哉游哉”,形容悠闲自在。

90、忧(优)柔寡断优,由“悠闲”引申为“犹豫”。

91、再接再励(厉)厉,通“砺”,即磨刀石,作动词用,表示“磨砺”。“再接再厉”源自唐代诗人孟郊描写斗鸡情景的诗句:斗鸡在再次厮斗之前[再接],先在地上磨喙[再厉]。“再接再厉”,比喻做事要不断努力,争取更好。

*** 、责无旁代(贷)贷,借贷,要求贷方守信,不可推卸还贷的责任。“旁贷”,推卸给别人。

93、仗义直(执)言执言,说公道话。

94、真知卓(灼)见灼,本义为“火烧”,引申为“明白、透彻”。“真知灼见”,建立在真知基础上的正确而深刻的见解。

95、针贬(砭)时弊砭,古代治病的石针,“针砭”在这句成语里作动词,当“指出”讲。

96、震(振)聋发聩“振”和“发”同义,都是“唤起”的意思;“聋”和“聩”也同义,都是“听不见声音”。“振聋发聩”,比喻唤醒精神麻木的人。

97、众口烁(铄)金众人异口同声的议论,足能熔化金属,形容社会 *** 的力量很大。铄,熔化。

98、纵横俾(捭)阖以辞令打动别人,在 *** 和外交上运用分化和争取的手段达到自己的目的。捭阖,开合。捭,分开。

99、走头(投)无路:走投,投奔。“走投无路”,比喻陷入绝境。

100、自出机抒(杼):比喻诗文的构思和布局别出心裁,富有新意。机杼:织布机,又用来比喻诗文的构思和布局。

关于本次谓成语和带圃字的成语的问题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我们非常高兴。

标签: 成语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