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铁们,大家好,今天由我来为大家分享景德镇的歌曲,以及景德镇景点介绍的相关问题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更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一、周杰伦的歌曲青花瓷,灵感来源于江西景德镇吗
1、《青花瓷》这首歌其实说得不是景德镇青花瓷,“天青色等烟雨”指的并不是青花瓷而是汝窑瓷。青花瓷的釉色并不是天青色,还有就是要烧出釉色很好的瓷器,天气一定不能太潮湿。
2、汝窑瓷器是宋代的五大名瓷之一,因为窑址在宋代河南汝州而命名,是北宋期间皇家 *** 瓷。北宋最开始进贡给皇家的是定窑瓷,是白瓷。因为宋徽宗崇拜道教,道教的 *** 色为玄色,因此不喜,那么只有天青色更符合,于是宋徽宗命汝州烧治青瓷,汝窑为魁。
3、不管任何瓷器想要烧制出漂亮的颜色都需要松柴越干越好,因为越干的松柴不会有太 *** 而且火力也大,这些会使得瓷器釉质还原的越好,釉面莹润。而汝窑釉色受原料和窑炉内气氛的的影响很大,要烧出比较纯正的天青色是很不容易的。汝窑瓷釉色有天青、粉青、葱绿和天蓝等。粉青为上,天蓝弥足珍贵。
4、而青花瓷简称青花是釉下彩瓷,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颜色呈蓝色。青花瓷表面的图案非常鲜艳,人物栩栩如生,呈色非常稳定并且纹饰永不褪色。
5、而青花瓷的历史也很悠久,唐朝时期就有但比较少见,普遍认为是由唐三彩蓝彩釉转变而来。宋代青花瓷并没有得到发展反而是走向衰弱,宋代五大瓷器也不包括青花瓷在内。青花瓷的爆发始于元代,元青花瓷开启了由素瓷向彩瓷过渡,元代青花瓷画风豪放,绘画层次丰富多彩,与传统意义上中华民族美学大相径庭,也使得景德镇一跃成为中世纪世界制瓷中心。到了明清时代,青花瓷 *** 更加精良化并且出口海外,著名的“五彩青花”就诞生于清朝康熙年间,在乾隆后逐步走向衰弱。
二、我在景德镇等你原唱
1、歌词节选:我在景德镇等你,等你 *** 的归期,传世的记忆,从东飘到西的寻觅。
2、歌曲《我在景德镇等你》发行于2013年,由何沐阳词、何沐阳编曲,歌手徐千雅演唱,是一首描绘新时代中国 *** 古窑景德镇的音乐作品,词意唯美、曲风大气,其彰显的 *** 古文明的传承和新中国发展的时代面貌。
三、江西有什么地方名歌
富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与光荣的 *** 传统的江西人民,世世代代的生产实践与社会实践中,创造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生动活泼、色彩斑斓的江西民间音乐,伴随着历史的脚步,不断发展,成为我 *** 族文化瑰宝富矿中极为可贵的一个组成部分。江西民歌即是江西民间音乐中的重要部分。根椐不同的歌唱环境、歌唱方式和歌唱功能,江西汉族民歌的体裁可分为号子、山歌、小调、灯歌、风俗歌、儿歌六大类。
(一)号子产生于生产劳动过程,直接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同的劳动,有不同节奏的号子。大体可分为水上号子和陆地号子两种。水上号子又有排工号子和船工号子两类。排工号子用于扎排、放排的全过程,船工号子则用于撑篙、摇橹、拉纤等劳动中。陆地号子广泛运用于建房、采石、伐木、运木、挖渠、架桥、铺路、造库、拦河筑堤坝以及锯板、车水、榨油、舂米等工种。号子的演唱形式多种多样,有一领众和的多人唱,活气息浓厚。节奏铿锵,音调粗犷,气势豪迈。歌词有两字、五字、七字句,间以衬句有对比有较 *** 的个人唱,它们都与劳动的力度的强弱、动作的快慢相关联。劳动号子大都是生活气息浓厚。。节奏铿锵,音调粗犷,气势豪迈。歌词有两字、五字、七字句,间以衬句连接和扩展。曲调的特点一般是用材较少,结构上常用一个单一乐节或乐句加以多次变化重复,句幅较短,简洁明快,大多用一个基本统一的节奏型,贯穿前后。
(二)江西山歌是山野田畈之歌,是广大劳动人民 *** 地抒发思想感情的一种极为普遍的歌曲。山歌一般多数是独唱和对唱,也有一领众和等形式。江西山歌根据音乐风格和歌唱特点可分为高腔山歌和平腔山歌两种。高腔山歌一般起调较高,句幅较宽,拖腔较长,多用真假嗓音结合歌唱,旋律高亢激越,感情奔放,润腔华丽。如根据江西山歌演唱特色而命名的歌种“过山丢”、“挣脸红”、“打窄音”、“急板山歌”、“哦嗬歌”等。平腔山歌多用真声演唱,曲调平稳,拖腔较短,感情细腻,优美抒情。
江西山歌体裁中还包括一种民间称之为“打鼓歌”或“锄山鼓”的。每当农忙季节,江西农民习用田歌来鼓舞劳动,以提高工效。旧时凡扯秧、栽禾等多人农事活动都要隆重举行祭祀仪式,或专请师傅击鼓演唱。“莳田时击鼓而歌,谓之 *** 田歌”(见清道光《萍乡县志》)。“农民 *** 禾,联邻里为伍……每击鼓发歌,递相唱和,声彻四野,悠然欢笑可听,以解其垅勤辛苦”(见清乾隆《武宁县志》)。有一种称“秧号”,又称“牵号”或“打号”的歌曲形式流传在瑞昌县和九江县的是由十几首曲调组成的联曲体田歌,分别在扯秧和 *** 秧时唱,称“扯秧号子”和“ *** 秧号子”,唱时无锣鼓击节。
(三)小调是江西流传较广的民歌体裁。·“里巷歌谣,父老转相传过,樵牧赓和,皆有自然音节,其言类多男女情事,如一歌云:南山顶上一株茶,阳鸟未啼先发芽,今年姊妹双双采,明年姊妹适谁家”(见清代《武宁县志》)。小调大抵可分两类:
1、乡俚小调(有的地方叫耍调)。曲调纯朴,乡土味浓,比较口语化。如《十交姐》、《十二月花》、《初十早》、《十月望郎》等,其中有不少小调被地方戏曲音乐吸收。
2、城市小调。由于商业和手工业日趋繁荣,城镇人口集中,交往频繁,文化生活随之活跃,演唱民歌由自娱而发展到由专业艺人演唱,并配乐器伴奏。有的歌曲有简单的故事情节,曲调有较多装饰,刻划细腻,如赣北沿江、湖滨地带的小调,以及景德镇市小调《卖束花》、《失了一枚针》等。其唱法、伴奏都有较醇厚婉畅的特点。小调的曲式结构比较规整,善于运用衬词、衬句扩充音乐结构,旋律明快流畅,抒情 *** 较强。
(四)、江西灯歌是载歌载舞的民歌体裁,有节庆歌舞曲或在某种民俗活动中演唱的歌曲。传统民间习俗的集中体现是所谓“花灯会”,这在江西各地都非常盛行。每逢新春佳节,形态各异的灯彩,载歌载舞的唱灯、跳灯、舞灯、耍灯等演出活动,把节日装点得一片欢腾,喜气盎然。灯歌的音乐大都从小调发展变化而成,如遂川灯歌《铜钱歌》是由吉水小调《十二月疙》装饰加花而成,在音乐结构上随歌词格律的不同加以变化发展。如赣南灯歌《斑鸠调》是由“五、五、七”的杂言三句体基本格式发展成"五五七、五五(形声衬句)、五五七”的三段体,中间乐段的衬句为斑鸠叫声,模拟得惟妙惟肖;萍乡的《放风筝》是由七言四句歌词五句曲调的小调《下象棋》,发展成为“九、十三、七、七、七”杂言五句体,其中的呼唤衬腔“哥哥呀”和“得儿”打舌花的长衬句,贯穿于全曲句间。衬腔的使用,以求音乐节奏与表演内容的紧密结合。伴奏多用锣鼓、吹打等乐器,场面热闹欢快、情绪诙谐活泼。
(五)江西风俗歌是指在本省民间风俗活动中的婚丧喜庆、治病、朝拜和年节等场合所唱的歌。其音乐特点多表现为:婚事喜庆等仪式歌,有说有唱,诚笃欢悦;哭嫁、哭灵则如泣如诉、声泪俱下,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旋律以叙述 *** 、口语化为多。《撒帐歌》则以叙事和抒情相结合,但此类歌唱 *** 较强的风俗歌为数很少。
春秋时代“榜泄越人拥楫而歌”的曲调虽无音响乐谱可查,但那时的许多风情和口头艺术,随着民间风俗歌而流传至今。如赣南会昌、南康、兴国、于都、瑞金、安远一带的“跳觋”,是流传于民间驱 *** 治病活动中。在民歌普查中发现,江西的不少地、县还流传“跳傩”活动。据《中国音乐辞典》记载:傩“是古代以乐舞驱 *** 的一种仪式”,“源于巫文化”。“春秋战国间,傩舞在徐、楚等地民间盛行,”“汉以后至近世,傩舞及其音乐仍在江西、广西、湖南、山东、陕西等地流传”,“并有‘ *** 舞’、‘舞 *** ’、‘玩喜’、‘滚傩神’、‘跳傩’、‘舞傩’等不同称谓,并保存着自古相传的戴 *** 传统。”可惜今江西现存的跳傩活动已无歌,傩舞以锣、鼓、镲等打击乐器伴奏,也有用二胡、笛子、大小唢呐伴奏的。
大余、遂川等县的山区村民,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 *** 于祠堂大厅,敲锣打鼓唱“年歌”。五月端阳,江西各地广泛流行划龙船活动,赣东北、赣中、赣西等地的“龙船歌”音调铿锵,舒展开朗,颇具 *** *** 。各种风俗歌的词格以七言四句为墓本格式,还有仿《诗经》的四言四句以及五言四句和杂言多句体。
(六)江西儿歌分少儿歌、摇儿歌。乡间少年儿童大多参加放牛、养牛劳动,经常吆唱牛歌和放牛歌或呼牛调。其音乐表现特点是:旋律较口语化,用词简练,韵律明快,具有天真活泼的儿童情趣。摇儿歌是母亲哄婴儿入睡时所唱的歌。音调真挚委婉,体现出深切的母爱。“生活音调”涵盖面很宽,有过去文人或私塾先生在吟诗作词时吟诵的“吟诗调”,以及卖杂食什物的“叫卖音调”两种。从这些音调中往往能了解到它与各地方言声调相结合时的特点。
关于景德镇的歌曲,景德镇景点介绍的介绍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