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鄱阳米饺,鄱阳美食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一、米饺是用什么粉做的
1、米饺是指蒸米粑,又叫炒米粑、米粉粑。是江南特色小吃,江西著名小吃,九江著名小吃。发源于江西省九江市彭泽县一带。
2、将籼米蒸至七分熟时,磨成细粉再加入适量的水和成面,然后将肉馅配以新鲜蔬菜做成馅料,包入其中上锅蒸即可食用。有圆形和半月形两种,半月形的蒸米粑外观像个大饺子,所以又称为饺子粑、月牙粑。
3、虽然蒸米粑是彭泽特产,但在周边地区也得到了广泛推广,成为当地人们喜爱的日常和节日食品,不仅限于彭泽人会做、喜爱吃。而“蒸米粑”的“蒸”字则告诉我们它与饺子不同的地方:只限于蒸。蒸后还可在炸,同样别具一番风味。
4、蒸米粑其实就是南方人米饭和菜的一个综合快餐般, *** 时那也是与做饺子完全不同的场景。一般包饺子都是一个大一点的汤碗或者小菜盆就可以装下馅的,然后一个小面团就包起来了。
5、在彭泽县、湖口县为中心的那片地区,很多老百姓把蒸米粑当成馒头包子一样的早餐主食,这在早餐店便显而易见,在全国的其他地方则是看不到的。节假日,蒸米粑又会成为像北方人的饺子一样的节日食品。
二、安徽东至特产:东至米饺
1、东至米饺起先叫做蒸米粑又叫籼米粑,这种民间美食起源于安徽省东至县龙泉镇,有着非常强的地域 *** 。除了东至,其它地方很难见到。
2、东至米饺子味道与普通饺子除形状相似外,其他几方面都有着很大差异。
3、区别一:主料有别,东至米饺,顾名思义,饺子皮是用米粉 *** 出来的,很普通的面粉饺子想必,口感更为Q弹,好这一口感的食客们可一定要试试。
4、区别二:馅料有差。米饺的馅料以蔬菜为主,目前池州市场上出现的只有豇豆角、雪菜、萝卜、粉丝韭菜这几种,虽然看起来是其貌不扬,对一些食肉族来说缺少吸引力,但偶尔吃吃素也是很健康啦!
5、区别三:烹饪 *** 。米饺子基本采用蒸的 *** ,因为米粉的黏度比面粉差,所以如果下锅用水煮的话,会全部露馅的,但正是因为蒸的 *** ,使得饺子皮水分较少,更有嚼劲。
6、相传,当年朱元璋与陈友谅大战鄱阳湖路过东至,双方拼杀得昏天黑地,难解难分。相持日久,将疲兵乏,眼看谁也不能取胜,双方为休养士卒,曾一度订立“君子协定”:休战数月,在东至昭潭与鄱阳石门、至德青山桥三地交界处 *** 红旗为界,双方互不侵犯(“红旗界”因此而得名)。朱元璋率部驻扎在红旗界的营盘山。他不愧是人中之杰。他的 *** 纪律严明,秋毫无犯,深得当地百姓的拥戴。在日夜 *** 练 *** 、养精蓄锐、等待战机的时间里,他苦苦思索影响作战的诸多不利因素。他认为战士们经常饿着肚子,长途奔袭作战,是久战不胜的主要原因。将士们所带干粮通常是饭团、炒米粉,在东至一代作战,这些干粮遇水即坏。为此他找到当地老乡,希望能做出一种方便可口、水浸不坏的干粮。昭潭镇的巧妇们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她们将大米淘洗干净,放在甑里蒸熟, *** 晾干,磨成细米粉,再用开水调和揉匀,将米粉搓成一个个鸡蛋大的粉团,中间戳个洞,放入炒好的菜馅,封上口,上蒸笼蒸透。这个类似汤圆状的最早的蒸米粑就做成了。它越嚼越甜,粑内包有新鲜的菜馅,因而非常可口。它更大的特点是不怕水浸,不易发馊,十天半月都不会坏。平时作战带上它非常方便,一顿吃上两个就饱了。将士们吃了蒸米粑,作战时如有仙人相助,故此,朱元璋又将这种食粮称之为“仙米粑”。困扰朱元璋的问题,就这样被红旗界的村妇们解决了。说起来,朱元璋打败陈友谅,建立大明王朝,也少不了蒸米粑的一份功劳。
7、粑馅的原料现在也很讲究。主料一般是选用一种或两种时令蔬菜如豆角、大白菜、萝卜、芥菜,配上小山竹笋干、香菇丁、粉丝、豆腐、小河虾、猪肉等。 *** 粑馅时,先将主料细切成丝,用植物油或猪油将之炒至半熟,然后加入适量的葱、蒜、姜、酱油、味精、食盐、辣椒粉等佐料即成。上笼前,笼底用芭蕉叶或粽叶铺垫,并在一个个粑之间隔上小块叶片,这样蒸出的粑不相互粘连,且有股淡淡的清香。
三、米饺是哪里的特产
米饺是安徽的特产。它是东至县和庐江县的特色小吃。米饺是由米粉等食材制成的食品。米饺又称米饺子,先叫做蒸米粑又叫籼米粑,是安徽东至传统小吃。相传起源于明朝初年。将籼米蒸至七分熟时,磨成细粉再加入适量的水和成面,然后将肉馅配以新鲜蔬菜做成馅料,包入其中上锅蒸熟即可食用。“形如半月色如银,皮薄绵酥菜作心。油炸清蒸皆味美,原生品质食中珍。”正是用来形容东至米饺的可口经典。相传,当年朱元璋与陈友谅大战鄱阳湖路过东至,双方拼杀得昏天黑地,难解难分。相持日久,将疲兵乏,眼看谁也不能取胜,双方为休养士卒,曾一度订立“君子协定”:休战数月,在东至昭潭与鄱阳石门、至德青山桥三地交界处 *** 红旗为界,双方互不侵犯(“红旗界”因此而得名)。朱元璋率部驻扎在红旗界的营盘山。
四、东至米饺的相传
相传,当年朱元璋与陈友谅大战鄱阳湖路过东至,双方拼杀得昏天黑地,难解难分。相持日久,将疲兵乏,眼看谁也不能取胜,双方为休养士卒,曾一度订立“君子协定”:休战数月,在东至昭潭与鄱阳石门、至德青山桥三地交界处 *** 红旗为界,双方互不侵犯(“红旗界”因此而得名)。朱元璋率部驻扎在红旗界的营盘山。他不愧是人中之杰。他的 *** 纪律严明,秋毫无犯,深得当地百姓的拥戴。在日夜 *** 练 *** 、养精蓄锐、等待战机的时间里,他苦苦思索影响作战的诸多不利因素。他认为战士们经常饿着肚子,长途奔袭作战,是久战不胜的主要原因。将士们所带干粮通常是饭团、炒米粉,在东至一代作战,这些干粮遇水即坏。为此他找到当地老乡,希望能做出一种方便可口、水浸不坏的干粮。昭潭镇的巧妇们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她们将大米淘洗干净,放在甑里蒸熟, *** 晾干,磨成细米粉,再用开水调和揉匀,将米粉搓成一个个鸡蛋大的粉团,中间戳个洞,放入炒好的菜馅,封上口,上蒸笼蒸透。这个类似汤圆状的最早的蒸米粑就做成了。它越嚼越甜,粑内包有新鲜的菜馅,因而非常可口。它更大的特点是不怕水浸,不易发馊,十天半月都不会坏。平时作战带上它非常方便,一顿吃上两个就饱了。将士们吃了蒸米粑,作战时如有仙人相助,故此,朱元璋又将这种食粮称之为“仙米粑”。困扰朱元璋的问题,就这样被红旗界的村妇们解决了。说起来,朱元璋打败陈友谅,建立大明王朝,也少不了蒸米粑的一份功劳。
五、鄱阳特色米饺作文六年级下鄱阳特色米饺作文六年级下.册.册.
1、鄱阳米饺的面皮不似北方水饺的面皮,它是用大米做成的,且要用晚米。上等晚米浸泡十到二十分钟,沥干水,倒入饭甑里蒸。当水蒸汽冒出时,要用嘴吹水蒸汽,如果吹水蒸汽会发出响声,那么续蒸五分钟关火,接着把蒸过的晚米摊开晾干碾成粉,等做米饺面皮时,再用开水和面。别看这个程序用文字记录起来不过几十字,实际 *** 纵却很繁复。蒸晚米是门技术活,比如用嘴吹水蒸汽判断声响,里面就有奥妙,若判断不精准,蒸米时间就会出现误差,从而影响碾米粉和面团的质量,那么压出的面皮口感与色泽都会受损。品质好的鄱阳米饺,蒸熟后面皮富有光泽,质地细腻,软硬适中,自有一番它独有的风味。
2、或许是泡晚米蒸晚米碾米粉的过程太冗长,为了减免人们包陷做米饺之前的这一长串繁琐程序,鄱阳粮油市场上近些年来已有加工好了的鄱阳米饺米粉 *** 。有了这种专门的包米饺米粉,想亲自动手包一回鄱阳米饺,便不再是件望洋兴叹的事。
3、怎样擀鄱阳米饺面皮也很有意思。北方人包水饺离不开擀面杖,鄱阳人包米饺需要什么兵器呢?过去,鄱阳人包米饺不需要任何工具,晚米面团柔软,用巴掌即能对付,当然不是所有人的巴掌都能修出 *** 漂亮的饺子皮的,那属于高手绝活。可人终究是聪明的,不知道谁发明的这种工具(如下图),上下两块板,一端用门链锁固定,另一端则像两巴掌一样合张自如。把揉好的米饺面团分成小剂,取一小剂放入张开的两板中间,合上,张开,一块厚薄均匀如满月圆的银白面皮便静静躺在底板 *** 了;取出,包馅,对合,捏紧,一只鄱阳米饺转眼形成,增一分则肥,减一分则瘦,捧在手心里,怎么瞧怎么欢喜。
4、鄱阳人逢清明须做米饺祭奠祖先,这点有别于江西上饶地区其它县市用清明果祭奠供食祖先的传统。尽管与相邻县市隶属于同一区,但“饮食一道如方言,各处不同”仍是亘古法则。除了清明,平常日子,鄱阳 *** 会做这种米饺。米饺在鄱阳人心中的位置犹如大白菜水饺在北方人心中的地位,对于客居他乡的鄱阳人,他记忆中的家乡味道里一定一定少不了米饺的滋味。
5、不知鄱阳米饺在鄱阳历史上存在了多少年?范仲淹在任饶州(鄱阳曾为饶州府)知州时,他未提到鄱阳米饺,留下的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遗憾鄱阳米饺失去了一次与名人结缘的机会,人间缺少了一段足供后人回味千百年的佳话。但,不管它存在于世上多少年,它存在过你的心里才最有意义。
好了,关于鄱阳米饺和鄱阳美食的问题到这里结束啦,希望可以解决您的问题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