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铁们,大家好,相信还有很多朋友对于韩城状元之乡和韩城名人的相关问题不太懂,没关系,今天就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分享韩城状元之乡以及韩城名人的问题,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一、韩城游记
1、 文/赵宾
2、 昨日雨疏才霁,今晨便借被涤荡后的清新,驱车与兄建才及他岳父母一同前往韩城旅行,虽从未与这座古城相谋,但兄每念及都能侃侃而谈,使至极富神秘色彩,今日前往,以解久慕之心。
3、 从侯马北上京昆高速西驰,沿途景点标记不断,行至稷山路段时,兄说离高速口不远处有一大佛寺,内有一尊全国更大的土佛,经几人商议,决定进大佛寺一览佛容。大佛寺大门面阔十米,高约五、六米,为三楹古建,匾下寺门紧闭,我走到廊檐下,向窗内示意,一老翁向我摆手,询问下才知目前不 *** 。乘兴而来,不曾想损意而去,虽未进内,依然在寺门前两尊狮像 *** 拍照留念,狮像用手拍去嗡嗡作响,为铁铸狮蹲。
4、 大佛寺返往高速口时因导航失误,错走路程三四公里,于曲折小路处行进农家小院,前方无路才折返回来,兄因此一路嘚嘚不停。想起数年前与杨兄新生两人前往杨谈乡某友人家添礼一事,也是因导航失误错入荒地,择小路风尘驶过,这真就是导入茄的地了。
5、 欲穿河津龙门直驱韩城,与龙门近数里处先过一大禹庙,因庙在路边,侧拐入庙内小驻。庙门匾额上方绣球红缀。楹柱对联:“千秋禹绩无双比, *** 黄河之一门”,门内塑像一尊,两侧建有耳房,左侧对联:“丕绩绵绵垂后世,余光远远及西戎”,横批:“万世永赖”,右侧对联:“万国衣冠朝圣迹,一方热土铸丰碑”,横批:“山河著绩”。以庙门为中轴建有过殿、大禹殿。庙门内两侧各建有凉亭,亭内放有钟鼓,晨钟暮鼓之意,至过殿后围中轴四周建有财神殿、仁贵殿、 *** 王殿、娘娘殿、均为古建风格,木门格扇,雕梁画栋,古意盎然,院内栽植四季青及云松。行走其间,春意缭绕,十分恰意。大禹庙虽为古建,与其他景点建筑并无特别之处,又因此行非最终目的地,逗留片刻便飞尘而去,大禹人尽皆知,不在此赘述。
6、 行龙门,货车急驰来往,路面坑挖不平,应是常年四季重车过往所致。经兄介绍,龙门是黄河最窄处,仅有60米,因岸边建筑突起,看不到黄河对岸,车来货往,更是不能久停,兄说沿路直走不远还有一个景点,行驶中颠簸不断,车速自然提不起来,因河堤较低,可从车内窥入黄河,有一二游船漂浮其间。行七八里到景点,看到标语:“登 *** 古道梯子崖,探人间幽境桃花谷”,才知兄说的是梯子崖,崖下建有四层楼房,从楼房底层穿行而过便可仰望梯子崖,山崖十分徒峭,几近垂直,地面与崖顶数百米之距,仰首远眺,崖顶垂壁处建有走廊,形如梯子,因未登顶,不知其全貌,距梯子崖右侧不远处有一瀑布从两崖间一泻而下,我与兄不约而同的皆想到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诗句,梯子崖景区设施单调,又因近临路边有大车不断穿过,空气不是很好,无吸引人之处。
7、 折返龙门时因所驾车辆不符,不能从龙门直达陕西,因此未能感受到鲤鱼跃龙门的意境,过黄河至韩城时是中午两点,未近古城远处浮现一塔,十分醒目,分八层,高约三四十米。古城有一主街道,景点分布两侧,街道两旁店铺林立,商贾繁荣,吃穿住行一样不差。首站进入韩城九郎庙,始建于元至大元年(1308),明清时均有修葺,是元代祭祀春秋晋国大夫奕应侯赵武、公孙忤臼、程婴的庙宇,九郎指赵式 *** ,九与救谐音,据《韩城县志》载,九郎庙最初修于周显王五年,名救郎庙,后经历代一再重修。庙内有一女工作人员多次与我对话,因她未说普通话听不太清,仔细辩才知道是戴上口罩。殿前楹柱有乾隆二十九年春王杰题联一副:“敬神只在一心香,入庙常存三顶礼”。
8、 沿主街有北营庙、状元府、庆善寺、御前侍卫府、城隍庙、闯王行宫等,因 *** 期间,状元府、御前侍卫府、闯王行宫都未 *** ,至美食街时四人入内择一面食馆,兄因喜食凉皮,另择一家端了一份凉皮吃完。美食街均为仿古建筑,店都不大,排列两侧,店主都很好客,见有行人,大都上前询问,游览美食街时见有一仿古门楼,从外往里看像是一小院,站立门前端详,刚欲掏出 *** 拍照,又见门左侧标示牌上写“茅房”两字,哑然一笑匆匆离去,差点闹出笑话。
9、 饭后于庆善寺 *** 有讲解员在解说,便尾随人后一路听讲,很遗憾未入庆善寺一览面貌。行三四道弯后到御前侍卫府,正门悬挂“御前侍卫府、进士、文魁、武魁、连登三榜”五方牌匾,是同治十年武科进士,蓝翎侍卫,直隶都司张鸿彪,咸丰九年武科举人张鸿基,同治十二年武科举人张鸿泰,即“连登三榜”的张氏三兄弟故居,一门三举人,可见当时荣耀。
10、 城隍庙是古城区规模更大,建筑品味更高且保存完好的特大型古建群,其建筑宏阔雄伟,金壁辉煌,无处不在宣示着过去人们对扬善弃恶等神权崇拜的理念,进庙内过政教坊,行威明门,穿广荐殿,后达德馨殿,殿内悬挂前后两匾为“盛世威灵,高明配天”。庙内尚有许多配殿,主要集中在德馨殿周围。
11、 城隍庙南有一博物馆,过小巷直奔博物馆前门,因门票过于昂贵未入内,馆外有老人下棋,兄站旁观望多时,几次呼喊不欲离去。
12、 古城主街道南端建有城门两座,未 *** ,门上各题“文运其昌,适此乐园”。见左右无可观览之地,又沿主街道返回,途中经状元府。王杰是清朝300余年科举 *** 中西北地区唯一状元,嘉庆皇帝赠其诗曰:“直道一身立廊庙,清风两 *** 2;返韩城”。沿主街道折返北回,建有烈士陵园,首登80余台阶而上,呈北高南低势,陵园中轴线建筑,两旁建有登陵小路,愈进愈高,建有韩城 *** 烈士纪念塔,塔后左右各开小路迂回折返而上,过券洞直上赴赴寨塔,此塔便是来时更先看到的建筑物,登塔底可南瞰古城全貌。
13、 隋文帝开皇18年改夏阳为韩城,一直至今,古城建筑集中,属文物荟萃之地,1300余年的风风雨雨,风貌依然,临别韩城,对这座城市更好的记忆便是写成这篇游记,把她的古朴,历史厚重记入我的文字,对未 *** 的未能观看景点以期来日重返韩城时,不再留有遗憾。
二、为什么是韩城
1、说起古城,中国有很多,如凤凰古城、大理古城、丽江古城、平遥古城,名气大,自然喧闹了许多。在北方,却有这样一处小而美的古城,适合闲住几日,散散心,又无忧被烦扰,抚古望今,慢下来思考,有了家的感觉,带走的是思念的味道。
2、提起韩城,必提起一人,那就是司马迁,还有他浓墨重彩创作的《史记》。西望长安,留给了司马迁太多的欢与泪;东归韩城,司马迁给了一座城市无上的荣耀。
3、登上司马迁祠和墓的那个小山坡,你会发现韩城也是和史结缘的地方,厚重得刮过一阵风,都仿佛是那么有味道。
4、韩城在西周分封时称为韩国(非南 *** 的那个韩国哦),虽是小国,但战略位置非常重要。
5、韩城后又称少梁,就是赫赫有名的秦魏少梁之战,是商鞅变法、秦国崛起的前奏。
6、韩城又称龙门(非龙门石窟的那个龙门哦),因紧邻黄河,是重要的渡口,两岸都是悬崖断壁,只有“神农”可越过,故称“龙门”。听这个名字就霸气吧?这里是大禹治水的地方,也是鲤鱼跳龙门的地方,如此咽喉要道,成就了鲤鱼,也成就了韩城人啊。
7、余秋雨说过:韩城是“一直想去却不敢去的地方”,因为它的文化太深沉、太博大了。
8、贾平凹说过:韩城是很值得行走的地方之一。
9、之一次到韩城,相信你能体会到韩城的民风淳朴,文化氛围好,这都是韩城人与生俱来的。
10、早在先秦时期的《诗经》就记载有“溥彼韩城”,意思是说韩城都城的宽广高大。今日保留下来的韩城古城,南北长千米,东西长800米,是小了许多,但也精致了许多。这小小的地方,却容纳了文庙、九郎庙、北营庙、东营庙、庆善寺、城隍庙、县衙、状元府等密集的历史遗迹,还有众多保存完好的四合院,古建筑之多在同类古城中都是少见的,是真正的古城,而非那些被商业化过度包装的古城。
11、从上面这些遗迹名字就可以看出,韩城人太热爱文化了。仅在明清之际,韩城科举中试者就达1396人之多。并且其 *** 了很多京官,当时有“朝半陕、陕半韩”的说法。韩城的人才输送能力如此之强,乾隆于是下旨:韩城百姓结婚可用龙袍凤冠、民宅可仿北京贵族四合院修建、人死后可沿袭北京贵族之制。因此,韩城有了“小北京”这样的美誉。
12、被称为“小韩城”的则是 *** 家村。村中现保存有120多座四合院、11座祠堂,家家户户古老四合院中都矗立有几百年的“壁刻家训”,还有文星阁、节孝碑,这些都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因此被誉为“东方人类古代传统居住村寨的活化石”。
13、像 *** 家村这样的传统古村落,在韩城还有很多很多。
14、远离 *** 中心的韩城,是有福的,避开了那么多的战乱毁伤,在文化上异常地丰富了起来。
15、韩城是中国少有的依黄河而建的城市,整个城市像是条状的。这种独特的地形和气候条件使得韩城成为了“花椒之城”。
16、走在韩城的大街小巷,你会发现很多的美食和特产都与花椒有关。花椒只是一种调料吗?如果你点头的话,说明你没去过韩城。韩城人民可是把花椒玩出了至高境界!花椒酸奶、花椒茶、花椒雪糕、花椒芽菜、花椒精油、花椒香皂、花椒啤酒等,没有什么是不能用花椒去做的。
17、当然韩城人可不只是吃花椒哦。韩城的美食也是独具特色,比如馄饨。其他地方的馄饨(有的叫抄手、有的叫云吞)都是皮薄而较大,像是风吹起的裙子散落在汤上。但是韩城的馄饨却只有指甲盖那么小,俗称针尖馄饨。韩城馄饨更好吃的地方还在于,它上面还浇上臊子(蔬菜和肉切成丁状),色香味俱全,顿时感觉像是吃了一顿正餐,没亏待了肚子。如果你仅仅以为这就是一顿饭而已,那就错了,这种臊子馄饨在韩城人的生活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仪式感,逢年过节、婚丧嫁娶、招待贵宾等场合都是必备。
18、韩城的美食没完没了,还有羊肉饸络、羊肉糊卜、十三花等,个个让 *** 罢不能,个个都非常有料,这就是拜黄河文化所赐的最朴实、也最幸福的生活了。
19、著名画家兼作家的卫东青是韩城人,他说过:“每每回到韩城,都近乡情怯。”这是一位故乡人的复杂情感。对于大多数外乡人来说,韩城是新鲜的,每去一次,都会有不一样的感觉,那感觉,令人怦然心动。对我来说,只想拎着一瓶花椒啤酒,在韩城的古城中恣意游荡。
20、有故事的韩城,有味道的旅程,说走就走。
三、韩城的三朝宰相是谁
1、主要成就:编著《史记》,开创纪传体史学。
2、韩城名人,你认识几个?(组图)
3、司马迁(前147-约前87)字子长,左冯诩夏阳(今陕西韩城)人。他的 *** 司马谈是一个渊博的学者,对于天文、历史、哲学都深有研究,所著《论六家要旨》一文,对先秦各家主要学说作了简要而具有独特眼光的评论。这对司马迁的早期教育无疑有重要意义。将近十岁时,司马迁随就任太史令的 *** 迁居长安,以后曾师从董仲舒学习《春秋》,师从孔安国学习古文《尚书》,这一切都奠定了他的学问的基础,二十岁那年,他开始广泛的漫游。据《史记·太史公自序》,这一次游历到达今天的湖南、江西、浙江、江苏、山东、河南等地,寻访了传说中大禹的遗迹和屈原、韩信、孔子等历史人物活动的旧址。漫游回来以后,仕为郎中,又奉使到过四川、云南一带。以后因侍从武帝巡狩封禅而游历了更多的地方。他的几次漫游,足迹几乎遍及全国各地。漫游开拓了他的胸襟和眼界,使他接触到各个阶层各种人物的生活,并且搜集到许多历史人物的资料和传说。这一切,对他后来写作《史记》起了很大作用。
4、韩城名人,你认识几个?(组图)
5、韩城名人,你认识几个?(组图)
6、王杰清代渭南共出过三位宰相,韩城王杰、蒲城王鼎、朝邑阎敬铭,我们今天先认识一下乾隆时期的状元郎——韩城王杰。
7、在韩城市博物馆的大成殿里,珍藏着两块烫金的匾额,上面分别书写着“赞元锡嘏”和“福绥燕喜”,分别是清乾隆皇帝和嘉庆皇帝赐给同一人的,此人就是清朝之一位陕西籍状元——王杰。
8、韩城名人,你认识几个?(组图)
9、韩城名人,你认识几个?(组图)
10、王杰,韩城市庙后村人。在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王杰考中进士,殿试时考卷排列在第三名,乾隆皇帝阅卷后,大加赞赏,钦拔为之一,成为自清朝开国以来之一名陕西籍状元。
11、王杰辞京还乡之日,嘉庆皇帝赐给他一把乾隆 *** 玉鸠手杖和御制诗两首,以表器重。诗中写道:“直道一身立廊庙,清风两袖返韩城。”盛赞王杰的生平和为人。
12、在嘉庆九年(1804年)王杰八十大寿时,巡抚方维甸专程带着皇帝的贺诗、题匾及赐给王杰的珍宝等到韩城登门祝贺。王杰次年赴京答谢,不久,在京去世。后来埋葬在故乡——韩城市柿谷坡上。
13、韩城名人,你认识几个?(组图)
14、司马错、战国秦夏阳(今韩城)人,司马迁的八世祖,是个有卓见远虑之士。秦惠文王后九年(公元前316年),司马错与张仪,在伐蜀与伐韩的策略上争议。司马错主张伐蜀,他说:"欲 *** ,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今王地小民贫,故臣愿先以事于易二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翟之长也,有桀、纣之乱。以奉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得其地足以广国,取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焉。拔 *** 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天下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附也,而又不禁暴止乱之名。"秦惠文王采纳了司马错的主张,使其伐蜀,取而守之。蜀归秦后,秦益强富厚。秦昭襄王六年(公元前301年),蜀侯反,司马错定蜀。
15、韩城名人,你认识几个?(组图)
16、春秋晋国义士,千百年来世人称颂。相传古少梁邑(今韩城西少梁附近程庄)人,为晋国政赵盾及其子赵朔的友人。晋景公三年(公元前597年),大夫屠岸贾诛赵氏,灭其族。当时景公姑母赵朔妻有遗腹,匿于宫,生一男。贾闻知搜宫,程婴与赵朔客公孙杵臼共谋,以他人子易之负之,程婴将赵氏真孤匿于山中养育。十五年后,韩厥告诉景公以实情,景公召 *** 赵武于宫,攻屠岸贾,灭其族,立赵后,复故位。赵武 *** ,程婴以报宣孟、杵臼而 *** 。韩城有九郎庙和三义墓,世代祭祀。脍炙人口的古典历史悲剧《赵氏 *** 》,真实而生动地反映了这一历史故事。
17、巍山位于韩城西南部,因藏 *** 又称"救郎山",山高沟深,林木茂盛,正是避难匿藏之处,程婴用自己贫苦人家。 *** 长到十四五岁时,跟着养父常给人打工锄田。这娃老实勤苦,锄田深浅匀称,一锄挨一锄,一根草不漏。人见人爱,争着叫他锄田。一天几家叫, *** 都答应。天都上午了,还不见回来勺一老妇人到地里叫他吃饭,奇怪,怎么几家地里都有个娃在锄田。回来后,说这山外拾来的娃怕不是凡人。大伙赶紧劝这家人送 *** 出山读书。二十年后, *** 赵武 *** 。程婴才把实情告之,赵武跪下要以死报恩。程婴表白了他立赵复位的心意后 *** 而死。赵武服孝三年,直到晋平公十二年,冤案昭雪,赵武在国人拥戴下,官为正卿。他重农业,,兴水利,常说是小时锄田得知此理。后封为赵文子,是赵国的 *** 。
18、韩城名人,你认识几个?(组图)
19、张士佩,生卒年 *** ,字玫父,韩城芝川镇人。明南京户部尚书。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进士。任绍兴推官时,重视教育,设书院,招生员,培养人才。任御史时,上疏论当世急务,为皇帝采纳。任山西布政使时,兴修水利,有益于民。任职齐鲁时,惩治 *** 污吏。奉命赴四川丈地,清出隐田27万余顷,按地均粮,打击了豪强,减轻了百姓负担。返京后,任吏部侍郎,坚持荐拔贤能。后任南京户部尚书。被罢官归里后,倡修陶渠堰。万历三十五年(1607)主持编纂的《韩城县志》,为韩城现存最早的地方志书。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