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关于重庆状元之乡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中国四大状元之乡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一、状元桥是为了纪念哪位状元而得名
状元桥,中国古代常用的桥梁名称,在中国各地有着不同的状元桥,亦有着不同的故事传说,表现出中国人自古以来勤奋好学的优良品质并激励后人。衡阳市祁东县、淮安市涟水县、浙江省新市镇、江西庐山等地都有状元桥。
在重庆市璧山区观音塘湿地公园桥头,有一段文字,对于重建状元桥作了这样的描述:中华科举起于隋,止于清,一千三百年出状元五百有余,北宋之璧山独占其二,曰冯公时行、曰蒲公国宝,邑人遵朝制,建状元坊。立于宋,毁于元,重建于明,毁于 *** 。公元二零一一年再建于此,名状元桥。
无为状元桥,缘起毁于早年“二状元祠”的状元桥,与新城同步崛起,落成于新千禧年,是一座极具现代化的九孔实腹式拱桥。南端骑于宋元城垣,北端飞落新区“二环”,全长339米;两侧栏杆镶嵌着 *** 雕刻,装饰28杆豪华钠型桥灯,彩虹般地横跨古城河之上。因为无为市历史上曾出过两名状元,一曰焦蹈,宋元丰八年,列进士之一;另一曰邢宽,明永乐十三年,中笫七名进士。成祖爱其才,擢为状元。所以无为人有着极深的“状元情结”。
状元桥位于衡阳市祁东县归阳镇湘江河上,为衡阳湖湘文化名胜。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为五孔石拱桥,同步相望,相映成趣,在现代乡野画幅中反衬得古香古色,叫人平添几分思古幽情。传说当年桥落成之时,刚好有一位新科状元打此经过,状元桥由此而得名。
状元桥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后被洪水冲毁,清同治年间重新建造的,修建工时长达12年。桥上有桥亭,桥亭两侧有栅栏,桥亭正中悬有“万古不磨”木匾,桥头两侧矗立石狮,凭栏眺望,湘江景色,尽收眼底。
对状元桥感兴趣源于桥的名称。传说状元桥建成时有一位状元经过,工匠出上联考之:“大桥刚合,从此通行,必吟诗作对,有所感,有所为,状元公有何想 *** ”状元答曰:“小生新中,尔后为官,当效国惠民,不图名,不图利,众父老不必担心。”状元桥因此而命名。上联巧问,下联智答,百姓期盼,为官要义,皆从联出,可谓言简意赅,志从心生。因此,石拱桥骤然间便拥有了文化的体温。
浙江新市状元桥系单孔石拱桥,南北向横跨新市镇北栅市河上,桥长二十一米,宽三点五米,拱跨六点六米,拱高点五米。
状元桥原名玄武桥、东吴桥,建于唐代,南宋嘉定十年(公元1217年),桥南吴家园吴潜中状元,后任左右丞相,被奸臣贾似道毒死循州,为纪念吴潜为国为民的献身精神,镇人将玄武桥更名"状元桥"。
状元桥,位于湖南省湘阴县城关 *** 院内,此桥建于700年以前,是该县仅存的一座古桥。按照旧时的科举礼尚,县里有人中了状元的,才可在文庙前面的头门处不下马。原来在状元桥前面的甘家祠堂墙角上还竖过一块石碑,题曰:“官员到此下马”。而状元则可以驱马入门,打马过桥,从大殿中门而进。
状元桥,又名清俸桥,位于庐山马尾水风景区九峰寺前,是莲花洞登山道未修之前九江登庐山的必经之地。始建于乾隆九年(1744年)。由一千多块石头拼合而成,无任何粘合剂物,拱跨约15米,拱高约20米,长10米,宽5.3米。相传唐英年约时家贫无力念书,九峰寺主持接入寺中,苦读诗书,后中状元,还愿建此桥,报答寺僧养育之恩。桥下“马尾泉”三字系清桐封寅保石刻,为庐山著名石刻之一。
庐山白鹿洞书院有座门楼叫棂星门,棂星门后为泮池。历史上称学宫前的水池为泮池。
二、重庆本土有哪些名人
重庆本土名人有: *** 、卢作孚、 *** 、吴棹仙、张德成、苟文彬、邱少云、廖静秋、罗广斌等。
1、 *** ,重庆江津人。久经考验的 *** *** 家、军事家, *** 和国家的卓越 *** ,中国人民 *** 的创建人之一,中华人民 *** 国元帅,中华人民 *** 国的开国元勋。
2、卢作孚,重庆市合川人,近代著名爱国实业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民生公司创始人、中国航运业先驱。
3、 *** ,重庆市开州人,中国 *** 的优秀 *** 员,中华人民 *** 国元帅,中国人民 *** 缔造者之一,伟大的 *** *** 家、军事家、 *** 主义军事理论家。
4、邱少云,重庆市铜梁县少云镇(原四川铜梁县关建乡)玉屏村邱家沟, *** 烈士。
5、罗广斌,重庆忠县人,历任青年团重庆市委 *** 部部长、重庆市 *** 青年联盟副 *** 。后在重庆市文联专门从事创作。合著 *** 回忆录《在烈火中永生》、长篇小说《红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邱少云( *** 烈士)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卢作孚(著名爱国实业家,民生公司创始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 (中华人民 *** 国元帅)
三、四川古代历史上的状元都有哪些
1、四川籍25人,唐代5人,五代2人,宋代13人,元明清代各1人,大西国(张献忠)2人。
2、四川之一个状元,是内江人范崇凯,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年)丙辰科状地及第,大魁天下。范崇凯“善属文,下笔千言立就”,文思十分敏捷。其弟范元凯与之齐名,时称“梧酮双凤”。
3、四川最后一科状元—骆成骧,资州(今四川资中)人。字公骕。生于清同治四年(1865),卒于 *** 十五年(1 *** 6)。清光绪二十一年( *** 5)状元。先后就读于成都锦江书院、尊经书院。 *** 5年中进士,殿试置一甲之一名,授翰林院修撰,是清代四川唯一的状元.
4、四川出状元最多的地区,是川东北的阆中。阆中素有“泰蜀孔道”“巴蜀要冲”之称,物华天宝,地灵人杰历史上,这里不仅孕育出《太初历》、浑天仪的创造者落下闳,父子天文学家任文孙、任文公,祖孙天文学家周舒、周群、周臣和历史学家、《三国志》作者陈寿的老师周谯,以及南宋骁将、岳飞爱婿张宪法等历史名人,而且延生了5个状元。他们是唐德宗贞元七年(791年)辛未科状元尹枢,唐宪法宗元初八年(813年)癸已科状元尹极,宋太宗端拱二年(9 *** )已丑科状元陈尧叟,宋真宗咸丰三年(1000年)庚子科状元陈尧咨,宋哲宗元祜六年(1091年)辛未科状元冯涓。“二尹”既是市内的状元街即为他们的故里。有趣的是,尹枢中状元时年已71岁,9年后病逝,享年80年岁。尹枢是四川也是全国年龄更大的“古稀状元”,又是四川寿命更高的“长寿状元”。“二陈”也是兄弟状元,更是“文武兼备”的状元宰相。陈尧叟,相貌俊伟,博闻强记,“出典方州,入为侍中,课布帛,修马政,减冗官,有足称者。”他才智过人,久典枢密(军政),能悉记军马之籍。陈尧咨,“善射,百发百中”,人称“小由基”,有政声。尧叟之弟兄尧佑,进士及第,官至宰相,又是诗人、书法家。“三陈”皆一代名臣,有“贤相”之誉相传阆中市内的三陈街即因他们而得名。
5、四川先后出了4个状元宰相,除“二陈”外,还有仁寿人何桌和中江人苏易简。何桌,宋微宗政和五年(1115年)乙未科状元,历任中书舍人、侍讲、御史中丞,他一身正气,历刚直不阿,论王黻、蔡京、宋面、童贯等“六贼”奸邪专横十五罪,被贬出知寿州。钦宗继位,进尚书左丞、中书侍郎,力阻割地,反对与金人议和。他以资政殿大学士知开封府(首都 *** ),旋拜尚书右仆射(右丞相)兼中书侍郎,请以康王(赵构)为天下兵马大元帅。京城失守。何桌被金兵俘获,绝食而死,终年仅39岁,后人称其为“忠烈状元”。苏易简,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庚辰科状元,时年22岁。苏易简少年聪颖好学,风度奇秀,才思敏赡。殿试时,他所试三千余言,援笔立就,太宗赞赏不已,擢冠甲科之一。易简嗜酒,善谈笑,旁通释典,以文章著名,著有《文盲四谱》、《续斡林志》及文集20卷。惜于英年早逝,终年仅39岁。
6、在四川状元中,还有一些诗人、学者、作家,其中”明代之一才子”杨慎,“小东坡”赵逵和南宋豪放派重要作家张孝祥等最为著名。杨慎(升庵),新都人,为明代四川唯一的状元,武宗正德六年(1511)辛未科状元。授翰林修撰,明世宗时升经筵讲书官。世宗为武宗堂弟,世宗欲推举生文兴献王,加封兴献帝称号,杨慎等力谏,逍贬,被遣戍云南高昌卫,流放37年,72岁客死异乡。杨慎自幼警敏,日诵万言,11岁能诗,12岁拟作《古 *** 文》、《过秦论》,有“神童”之称。杨慎流放之余,博揽群书,著述甚丰,有《升庵集》81卷,诗词2300余首,杂著100余种,并行于世。“明代记诵之传,涉猎之广,推杨慎为之一”,史称“文坛巨宗”。
7、赵逵,资阳人,宋高宗绍兴二十一年(1151)辛未科状元。赵逵少时读书数行俱下,尤好聚古书,考历代兴衰治乱之迹,登第后官至中书舍人,刚正不阿,不附权贵秦桧。他善诗文,高宗尝谓之“文似苏拭”,被誉为“小东坡”,著有《栖云集》等。张孝祥,简阳人,少有奇才,读书过目不忘,下笔倾刻数千言。宋绍兴二十四年(1154)甲戌科中状元后,即上书请昭雪岳飞,为秦桧所忌,在任建康留守时,又极力赞助张俊北伐,被 *** 落职。后任荆南知府,兴办水利,筑寸金堤,置万盈仓,以储漕粮,颇有政声。后因病退居芜湖,死于中暑,终年只有38岁。张孝祥为南宋豪放派重要作家,他的词意豪迈,不忘恢复,景象壮阔,情辞慷慨,有《于湖集》、《于湖词》等著作传世。另外,还有宋徽宗时状元、《易论》作者冯时行,宋宁宗时状元、《绪云文集》作者浦国宝,均为重庆人,也都是当时四川著名才干。
8、有趣的是,四川还有个“好运气”状元——即四川的最后一个状元骆成骧。当时原定状元为喻长霖,而骆成骧列在二甲前列,其卷中对策文中有“主忧臣劳,主辱臣死”之语。时值中日甲午战争新挫,此二句八字尤使光绪皇帝深受感动,便以朱笔圈“主忧臣劳,主辱臣死”八字,将骆成骧从二甲撰为一甲之一名状元。
9、与此恰恰相反,四川大文豪苏轼却因“一语失状元”。原来,宋仁宗嘉柏六年(1061年)辛丑科殿试后,25岁的苏轼写的 *** 《刑赏忠厚之至论》,深受主考官欧阳修和其他考官的赞赏。文章提出,刑律与奖赏应从仁爱的观点出发,本着关心爱护百姓的基本思想,采用制法从严,执法从宽的办法,多奖励,少动刑,就可以取得民众的拥护和自觉执行。他还举例说:“尧之时,将 *** ,皋陶(司法大臣)曰:‘杀之三(该杀,该杀,早就该杀)。’尧曰:“宥之三(要宽恕,要宽恕,还是赦免了吧)。”文章主张以教育为主,可杀可不杀者不杀,能少杀就少杀;至于奖赏,则可赏可不赏者,则赏之,这样就会取得百姓的拥护和支持。
10、经欧阳修和考官们商议,决定取苏拭为状元。但考虑到在琼林宴(皇帝赐新科迸士的宴会)上,皇帝可能问到唐尧和皋陶的对话,出自何经典著作,怎样回答呢?答不出,则显露试官学说浅薄;答错了,涉嫌欺君之罪。于是便派参评官梅尧臣去找苏轼落实出处。东坡回答说,尧是个慈祥宽厚的人,皋陶是个严肃正真的人,根据他们两个人的 *** 格,想象他们会那样讲的。梅尧臣听了,气愤他说:“你年岁不大,却胆量不小,太不严肃了。你怎么能随便地杜撰呢!”结果,苏轼便由一甲之一名状元降为一甲第二名榜眼。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