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徽文化之乡 安徽黄山

牵着乌龟去散步 之乡 2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黄山徽文化之乡,以及安徽黄山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1. 徽州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歙县古城
  2. 歙县有什么传统文化
  3. 文化上这么有名的徽州为什么改成了黄山
  4. 徽州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歙县古城

一、徽州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歙县古城

1、上下五 *** 的泱泱中华文明,孕育出数也数不清的文化瑰宝,辽阔的 *** 上那一座座历史悠久而底蕴丰厚的古城,就是数 *** 光辉岁月留给炎黄子孙的珍贵遗产。那么就让城市文化为你介绍,徽州六县之一的歙县古城。

2、安徽省南部黄山市下属的歙县是有名的徽州六县之一,徽州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此地古为徽州府治所在地,是徽州文化及国粹京剧的发源地,也是徽商的主要发源地,还是老少皆知的文房四宝中,徽墨、歙砚的主要产地,并于1986年被授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称号。

3、自秦建置以来,歙县历为郡、州、路、府所在地, *** 以来就是府县同城,直至近代才告终结。歙县古城由府城、县城两部分壁联而成,是古徽州 *** 、经济、文化中心。

4、府城始建于隋朝末年(公元6 *** 后),起初城廓略小,唐中和二年(882年)扩建成后来的规模。南宋末方腊 *** 和元末农民战争后,都经过大修。现存城墙约1500米。东、南两谯楼、应公井、 *** 井、打箍井等为宋以前古迹。

5、大北街、斗山街、中山巷等街巷则基本保持着明、清风貌。县城在府城东侧,城墙建于明嘉靖三十四年, *** 犯境之后。城墙沿山脊构筑,现存残迹,惟新安门、问政门较完好。

6、歙县古城与同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四川阆中古城、云南丽江古城、山西平遥古城并称为“中国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境内文物古迹星罗棋布,旅游资源极为丰富。

7、山水秀丽,风光旖旎的歙县古城,现有地面文物613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1处,就其数量来讲,约占安徽省的五分之一,素有“文物之海”的美誉。

8、当地古迹之中,有古书院、文庙等。府城和县城内现存明清牌坊16座,散落乡间的就更多,诸如许村、棠樾、定潭、昌溪、北岸、上丰、呈村、深渡等地都存有明清牌坊数十座,歙县也就有了“牌坊之乡”之称。

二、歙县有什么传统文化

徽州山民上山下田常用茶筒装水解渴。这种茶筒选用陈年毛竹两节半锯制而成,其中两节打通装水,半节锯成嘴形,钻个小孔,小孔用小木塞塞着。饮用时,拔出塞子即饮。有些地方还将茶筒改进成装菜的菜简。

每到冬季,徽州人家家户户都生起火桶当作坐具。这种取暖坐具一般80厘米高,直径30一50厘米长。桶内放一盆木炭灰火,木桶中间隔着一块用木条或铁丝做成的隔板,桶的上面三分之一部分是一块中间掏了些孔洞的木板,人就坐在这块木板上烤火取暖。

徽州人随身携带的烤火取暖用具是火烟。火烟 *** 比较精致,外壳用竹篾编制,篾丝细扁而光滑,有的还编成花纹,好似花篮。内装一只陶制或白铁皮 *** 的火盆用于盛炭火。每只火烟都附有—双筷状火箸,有铁制的,有铜铸的,有的还有花纹字样, *** 在火姻提手上用于拨炭火。

山区弯弯小路造就了徽州独特的运输工具—独轮车。它用杂木条 *** 成“八”字形车架,头小尾大,中间安装单轮,车架两边伸出,便于放置运输物,两根手柄稍长,连接两柄是一扁平麻织布带。推车时,布带套在颈肩上,两手扶住车柄,两脚外撑,保持平衡,稳步向前。

徽州的苞芦地、西瓜田里常常有高脚棚。这种用木棍支撑、树皮或茅草盖顶的简陋建筑,就是山里人守夜和休息的地方,俗称“哨棚”。体积不大,只有一张床铺大小,却是守山人敲梆驱赶野猪、山猴、松鼠的坚强阵地。

参考资料来源:歙县人民 *** -徽州的民俗物什

三、文化上这么有名的徽州为什么改成了黄山

历史上的徽州是很有名气的,但是后来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被改成了黄山,据说原因是之前的皇帝在这个地方 *** 成仙,当然这也只是个传说而已,原因却不尽然,具体情况如下。

说到改名,就不得不说婺源脱皖,婺源脱皖意味着徽州长达近 *** 的稳定区划被 *** ,也使得后来改名时减少了顾忌。婺源脱皖共有两次,都发生在建国前。

之一次是土地 *** 战争时期。1934年, *** 为“剿匪”需要,曾划婺源归属江西,却遭到社会各界徽州人的反对,最终迫于压力,于1947年将婺源重新划归徽州。

婺源第二次脱皖是解放战争时期, *** 百万雄师过大江,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从此婺源归赣,不再属于徽州。

婺源第二次脱皖时,由于当时时局混乱,民众有没有回皖相关的诉求,我们也不得而知了。

新中国成立后长达几十年时间,安徽的行政区划变动特别大,在此不再赘述。有兴趣的可以在网上搜索“安徽历史地图册”,那段时间的行政区划完全能让人耳目一新,感到不可思议,尤其是五十年代的”超级大芜湖“和”超级大蚌埠“。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曾设有“地区”这一行政区划(介于省和县之间,有点类似于现在的地级市),其中在安徽南部就有“徽州地区”。这一时期的徽州地区比早先的古徽州要大得多,除了原徽州五个县外,又新增了石台(过去的石埭县主体)、太平和旌德三县。顺便说一句,这些周边县虽然历史上不属于古徽州直接管辖,但也属于徽文化的覆盖区域。这时的屯溪市(县级市)由1976年恢复设立,已是徽州地区委所在。

1979年,总设计师登黄山后,在“把黄山的牌子打出去”的口号下,于1983年,将歙县的黄山乡(图中“1”表示的区域)改名为汤口镇,并将其划给太平县,同时又将太平县改为黄山市(县级市)(此后县级黄山市我统称为小黄山市,地级黄山市称为大黄山市),

由于种种现实利益之争,黄山作为当时徽州地区的一块香饽饽,而小黄山市人口稀少(仅十余万人),在黄山旅游兴盛之初,小黄山市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实惠,而徽州地委却得不到好处。

同时,当时的地委和省委之间也存在分歧。省内很多文件不经过地委直接传达给小黄山市,也是激化矛盾的一方面。正因为上述种种情况,加之当时整个徽州地区的旅游管理混乱不堪(其实现在也混乱不堪),地委一直吵到 *** ,徽州 *** 就势在必行了。

1987年,小黄山市、县级屯溪市同时被撤销,设立了大黄山市取代了徽州地区,原县级屯溪市改名为屯溪区,小黄山市改名为黄山区,原歙县西部的岩寺镇等四镇三乡单独划出来,成立了徽州区

这样一来,大黄山市面积较于徽州地区严重缩水,只包括古徽州的四个县、屯溪区(和一个黄山区了。

四、徽州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歙县古城

1.歙县古城,作为徽州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坐落于安徽省黄山市下属的歙县。

2.这座古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曾是徽州府的治所,也是徽州文化和京剧的摇篮,徽商的起源地,以及文房四宝中徽墨和歙砚的主要产地。1986年,歙县古城被认定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3.自秦朝设置以来,歙县一直是郡、州、路、府的所在地,长达 *** 。直到近代,这种府县同城的格局才发生变化。

4.古城由府城和县城两部分组成,曾是古徽州的 *** 、经济和文化中心。府城始建于隋末(约公元617年),经历南宋末年的方腊 *** 和元末农民战争后,多次大规模修缮。现存城墙约1500米,保留了宋代的古迹如东、南两谯楼和几口古井。

5.城内的街巷,如大北街、斗山街和中山巷,依旧保持着明清时期的风貌。县城位于府城东侧,城墙建于明朝嘉靖三十四年,城墙沿山脊而建,现存的 *** 犯境后的残迹中,新安门和问政门保存较为完好。

6.歙县古城与四川阆中、云南丽江、山西平遥一同被誉为“中国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文物古迹众多,旅游资源丰富。

7.歙县拥有613处地面文物,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1处,数量约占安徽省的五分之一,被誉为“文物之海”。

黄山徽文化之乡 安徽黄山-第1张图片-

8.当地的文化遗迹包括古书院、文庙等。古城内现存的16座明清牌坊和散落乡间的牌坊,如许村、棠樾等地数十座,使歙县被誉为“牌坊之乡”。

关于黄山徽文化之乡和安徽黄山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标签: 黄山 徽文 安徽 化之乡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