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充忠义文化之乡,忠义之乡

牵着乌龟去散步 之乡 1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西充忠义文化之乡,忠义之乡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木角乡历史文化
  2. 顺庆区的历史文化
  3. 西充县属于哪个市

一、木角乡历史文化

1、在公元前202年,刘邦统一全国后,他将纪信的家乡从阆中县分出,汉高祖亲自赐名为"安汉",并归属充国县。598年,隋代改为"南充县"。到了621年,唐朝时期,纪信的家乡再次从南充县 *** 出来,设立新的西充县。因此,纪信成为了今天西充县的先贤。纪信因在保卫刘安汉的战役中立下赫赫功勋,后世为纪念他,建起了祭祀的庙宇。他被历代王朝追封,如宋朝封为"忠祐安汉公",元朝封为"辅德显忠康济王",明朝则封为"忠烈侯"。他的英勇事迹,如《纪信替死》被搬上了文艺舞台,南充也因此被誉为"忠义之邦"。唐尚书右丞卢藏用曾写有《吊纪信文》,颂扬他的忠义精神。宋朝果州太守杨济因纪信的忠诚,将"忠义之邦"四字刻在南充城西金泉山。明代监察御史卢雍在1518年路过灵泉寺时,也在石壁上留下了赞美纪信的《忠义之邦赞》。这些地方,如西充木角乡的黄桷垭,至今矗立着"汉将军纪信故里"的碑记,西育县令李棠的《题纪将军庙》诗中也表达了对纪信的敬仰。西充紫岩乡的纪信遗址和纪公庙,如"扶龙沟"、"走马岭"等,依然保存完好,"将军神宇"更是西充八景之一,见证了纪信的不朽英名。

2、处四川西充县郊,地饶物丰,多有胜迹,海拔高度:330米。境内有凤凰山、化凤亭、将军碑、青龙湖、油井塔、百福松、凤凰烟雨丞相牌坊、宝马渡等众多景观。崇教尚学,代涌英豪。勤劳勇敢、热情好客的传统美德百世流芳“穷不离书,富不离猪”的治家训条世代相传。素有“文化县”之美誉。天酬人勤,经济起飞。实施“产业化、民营型、卫星城”发展战略,机械、食品、化工、丝绸、建材等行业初具规模,丝绸产品出口东南亚。个体 *** 经济异军突起,商贸流通日趋活跃,经济在腾飞之中。

二、顺庆区的历史文化

顺庆之地历史悠久,教育昌明,文化发达,精英辈出。历为县、州、府、路、道、署的治所。西汉初年有纪信、纪通父子,东汉末年有硕儒谯周,西晋有著名的史学家、《三国志》作者陈寿,南宋有“中兴宰相”游似,明代有“父子双相”的陈以勤与陈于陛,“嘉陵八才子”之一的太史任瀚、世称“诗书双绝”的黄辉等国家栋梁、文史俊杰。

20世纪以后,著名的 *** *** 家、教育家张澜先生长期居于顺庆,进行爱国 *** 活动与创办新学。 *** 、罗瑞卿、任白戈等老一辈 *** *** 家早年均在这里接受先进思想的熏陶而走上 *** 道路。千百年来,顺庆之地借水陆交通之便,与外埠文明两相交融,尤其是宋末、清初、 *** 时期与建国之后四个历史时期的全国人口大迁徙,使各地文化随外来人口而落地生根,逐渐形成了顺庆之地教育兴盛、艺文淳正,崇尚礼乐、不辞功业的文化传统,世有“忠义之邦”美誉。此外,川北灯戏与川北大木偶名扬中外,是三国文化的发祥地,两千多年栽桑养蚕所形成的丝绸文化更是独树一帜。川北皮影,皮影又名灯影,是一种古老的民间戏曲,它历史悠久,远溯两汉。川北皮影,人物造型较高,头帽相连,头身可以更换。按其大小尺寸可分为大、中、小三种。大的高2尺许,俗名“大门神”。中型高1.5尺至1.8尺,叫“二门神”,小巧别致的高0.8尺,叫“小门神”。

西充忠义文化之乡,忠义之乡-第1张图片-

川北皮影活跃于南充、西充、南部、阆中、仪陇等县农村,以其生动的造型,精巧的雕工,细腻的表演,优美的唱腔,风趣的剧情和乐曲倍受山乡人民的青睐。现活动在嘉陵江流域的业余皮影剧团有20多个。川北皮影表演艺术独具魅力。川北皮影人能将各种不同的人物,各类不同的角色的思想感情,通过屏幕表现得淋漓尽致。屏幕上的影人,在龙 *** 阁、雕栏亭榭、红花绿树、奇峰异壑、碧海蓝天中,举步而蹈,挥袖而舞,提枪撕杀,似真非真,似幻非幻,令观众为之惊叹不已。川北皮影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早在1932年,世界著名文学艺术家埃贡埃耳文斯基来中国考察皮影艺术,曾著书赞美川北皮影艺术。 1988年,川北皮影应邀到世界音乐之都——维也纳访问演出,美国、日本、联邦德国、意大利等10多个国家在奥人士竞相观看。川北皮影从此走名扬世界。

丝绸节,以驰名中外的南充丝绸为主题,集经贸、文化、旅游观光为一体的节庆活动。每年9月25日前后在南充市举行。节庆期间,展出展销南充名、特、优、新商品,演播关于丝绸的剧目和电视片,举办大型丝绸展览和丝绸时装表演,举办影展、灯展、书画展等、开办金融、科技、人才、劳务、房地产等专业市场。全国各地游客、商家云集、或洽谈生意、或慕名欣赏各种丝质服装,同时遍游南充名胜古迹、领略川北风光。

南充民俗--行旅,清末 *** 时期,居民外出多是步行或搭乘木船。官、商、缙绅多乘坐轿子、滑竿或骑马。人力或畜力车仅在城内或近郊使用。50年代后,交通事业发展迅速。

*** 时期,每年除夕之夜,城乡居民在祭祖辞岁之后,备香烛纸钱和“刀头”(方块猪肉)、水酒等祭品,在院坝里或路边、街边设祭,祈求保佑来年外出旅行平安,称为“出天行”。这是汉唐以来“路祭”的延续。出门远行,须择吉日起程。亲友设酒晏送别。祝一路平安。称为“饯行”。外出所带行李衣物,多用一幅3尺见方的布帕,对角包裹,俗称“包袱”。入夜一般在路边小店或场镇旅店投宿。客店门 *** 有 *** 灯笼,一般均写有“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等联语。50年代初。修通主要公路干线;建立民用航空站;南充至龙门、青居等地客运班开航。60年代,建立公共汽车站,自行车逐渐普及。居民外出多选用汽车、轮船、飞机、摩托车、三轮车、自行车等交通工具。外出旅行者所带行李,50年代多盛行帆布挎包。60年代多用帆布提包或人造皮革提包。一般为条形,手提式。80年代以后,手提式旅行包、箱日益普及。“出天行”等习俗已经消失。远行或外出较长时间,行前亲友会聚送行。归来亲友会聚接风洗尘的传统习惯尚存。

丧葬旧俗。旧时,民间人死时,要放“落气炮”、烧“落气钱”。请阴阳先主看期做道场、将死者背到正堂屋入棺。背死者时,要打伞遮人,即死者不能见天。死者穿戴为衣双、裤单,一般是6件衣服,3条裤子。

入棺内要给死者装钱口袋,内装纸钱,另有打狗馍馍装入棺。做道场按经济状况的不同为3天、5天、7天、10天。道场要 *** 招魂幡,做几天, *** 几根。白天是念经,晚上拜唱(唱孝歌),晚上大开路,招亡破狱(男),破血河(女),放河灯(高梁杆作的船,点蜡);燃蜡供天,点地灯(盏形灯),劝函(戏 *** 神走),坐高台,打 *** 弹子(3--4张大桌子重叠到一起,米豆腐切小块为弹子),发丧时,将死者用8个人从堂屋抬到地坝,放在凳子上,死者的后人即跪下给帮忙的金头。并跪着吃丧饭,然后起灵摔碗。

起灵时,16人用白布拉棺,送葬上山时沿途放鞭她激“买路钱”,入土时要接良米,阴阳先生边撒边说死者的好话,后人接米,接米后立即往家跑,意即走得快发得快,先到家先发。尔后由帮忙的推土,烧火场(买房子等陪等品)。阴阳先生要按死者的死期甲方推算回刹时间(死者回家,由鸡脚神,无二爷押回来),家中要摆酒莱,洒地灰(正堂屋或死亡那间房)。而后烧七(即七天烧一次纸钱,点香错)。

中华人民 *** 国成立后,废除迷信,提倡火葬。但仍涉个别人仍作旧丧葬劣俗,唯规模已小。

解放前,南充民间从农历腊月十六到翌年正月十五皆为传统的过年期。其活动是:倒衙。县衙从腊月十六起,封印停止办案,谓之“倒衙”。 *** 20年(1931)改为一年中最后一个‘牙祭”’,故又叫“倒牙”。这天,雇工、学徒、管帐先生结算工资回家过年,牲畜市场停止交易,升斗秤罐也不收行钱了,一切财务皆于此时讨还结算。

腊月三十(月小为二十九)为“除夕”(欲称“三十夜)。是日中午,家家吃团(回)年饭,上桌菜、自成双、冒尖、肉要切大,猪头肉与猪尾都要有(表示丰收有余、事情有始有终)。习惯慢吃馒谈,至天黑方散。故称叫“年夜饭”。饭后,下辈人长者辞岁、作揖、磕头),长辈给晚辈发“压岁钱”.是夜大家烧火取暖。伴灯不眠直到次日凌晨叫做“守岁”.除夕子时(零时)“发天烛”(又叫“出天行”),城乡鞭炮声不断,正月初一,讲完早起,穿新衣,吃饭不喊人,早饭吃糯米汤元(即招财进宝之意)。也有吃面条的(取风调雨顺之意)。早饭后,人们成群结队去场镇、庙宇看戏或听“圣谕”。当天不扫地、不用刀、不用针;忌哭、吵架、打烂东西;忌说带有 *** 、死、疡、穷、没有、不修等不言利的话。不住外倒水和垃圾,有“正月忌头、腊月忌尾”的封建迷信之说.正月初一至初十为动物和人的吉日,谓:一鸡、二犬、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蚕、九龙、十虎。初二开始,亲友之间送往迎来,互相拜年.小孩及新婚夫妇到亲友家拜年的,亲友必送拜年钱。

在此期间,富有乐趣的活动较多,赶庙会、唱杜戏、高脚、社火、地台子、车车灯、龙腾狮舞比比皆是。正月十五闹元宵,悬挂彩灯,烧火龙,举办赛灯会,四乡男女云集观灯,人山人海。

解放后,春节公职人员放假3天,其间开展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和各种慰问活动。民间保留四年,拜年的习俗。城乡开展演戏、歌舞等文艺活动。春节、除夕之夜。辞旧迎新,火炮.花爆此起彼伏。南充各县(市)城区,正月十五闹元宵,数百群众走上街头表演,除传统的龙灯。狮子、车灯、钱棍外,还有秧歌、腰鼓、大头舞、手鼓舞等。新颖别致。入夜焰火交织.五彩缤纷。大多区乡场镇也都组织文艺表演,敲锣打就燃放鞭炮、烟火、大闹元宵。主要名特产:蚕茧、柑桔、丝绸、真丝手绘、川北凉粉、顺庆羊肉粉。

三、西充县属于哪个市

西充县下辖2个街道、16个镇、5个乡。唐武德四年(621年),西充置县,已有1400年历史。“诳楚存汉”大将军纪信、三国硕儒谯周、唐代高僧何炯,之一届 *** 人民 *** 副 *** 、民盟创始人张澜等皆诞生于此。书法剪纸艺术独树一帜,“祥龙嫁歌”、“板凳龙”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国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4处。忠义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源远流长,是“文化县”、“文物大县”、“中国(纪信)忠义文化之乡”。

红薯也称“红苕”,在西充的栽培历史已经很悠久,种植面积很大,西充以前也称“苕国”。

西充丝绸丝绸是西充的传统产品,有多扶丝绸、西充丝绸、晋新丝绸几个品牌。

四川省南充市西充县的特产。西凤脐橙果实呈椭圆形、色泽橙红、果面光滑、无核、果肉脆嫩化渣、汁多味浓。

关于西充忠义文化之乡,忠义之乡的介绍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 忠义 西充 化之乡 义之乡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